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Wifi喇叭讓低頭族遠離危險

昱夫
・2014/07/26 ・79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相關標籤: wifi (3) 喇叭 (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iFi-Honk-1404940646738
Illustration: Randi Klett; Images: Getty Images

還記得之前有低頭族過馬路被車撞到的新聞嗎?在智慧型裝置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不論行人或是車輛,都常常因為低頭看手機或是盯著GPS而忽落了路況,引發現實交通上的危險!現在,科學家針對低頭族,研發出wifi喇叭,讓手機主動提醒你身邊該注意的安全!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Kaustubh Dhondge團隊,發展了利用wifi來連結個人行動裝置的“WiFi Honk”,達到類似汽車喇叭的作用。在研發構想中,使用者可以下載App來連結管理系統,選擇以「行人」或是「車輛」的方式上路後,每隔0.1秒,手機便會自動透過wifi beacon向系統上傳個人位置、移動速度及方向;當系統接受訊息,便會將該區域的所有人車資訊做整合,計算出可能發生碰撞意外的對象,由螢幕顯示或是聲響震動提醒雙方及時注意,避免意外。

目前,此系統會碰到的問題,主要是要如何在混亂的交通狀態中(包含各種形式的交會:同向超車、雙向會車⋯⋯等等),更精準地預測事故點,避免傳送不必要的警告訊息給使用者;另外,也要避免在擁擠的情境下,過多訊息會彼此干擾而使效能降低。一旦改進了這些問題,WiFi Honk將能更正確地針對可能性事故當事人提出提醒。

除了搭載在智慧手機,研究團隊也期望能將這項技術推廣到車輛配備上,若是未來的車輛都可以配備wifi beacon發送能力,系統就可以建立更大的資料庫,提升預測交通事故的精準度與普及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晚上你騎著腳踏車,你搭載WiFi Honk的手機便成為探照燈,它能在視線範圍外就預測到朝你疾駛而來的危險」參與研究的Sejun Song說。然而,在這些科技實際上路前,為了人身安全,為了不與現實脫節,還是讓我們抬起頭,看看世界吧~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Wifi-Honk! Smartphone App Gets Pedestrians out of the way [IEEE Spectrum, July 14, 2014]

文章難易度
昱夫
57 篇文章 ・ 2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目前就讀台大化學所,研究電子與質子傳遞機制。微~蚊氫,在宅宅的實驗室生活中偶爾打點桌球,有時會在走廊上唱歌,最愛929。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舞池太冷該怎麼炒熱氣氛?DJ 請下點聽不到的低頻 BASS!
Peggy Sha
・2022/12/07 ・164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Despacito~Quiero respirar tu cuello despacito~」聽到這段旋律,你是不是也開始不由自主地跟著搖擺了呢?跟著音樂一起流動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假設你完全聽不到這些動感「音樂」,它還能發揮同樣的效果嗎?

科學家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於是乎,他們把實驗室搬到舞池啦!

人會跟著聽不到的低頻音樂動次動嗎? 圖/GIPHY

超酷的實驗,就要在超酷的表演廳進行!

沒錯!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就是這麼嗨!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 Daniel Cameron,他本身就是個音樂愛好者,除了會打鼓外,研究的主要方向也離不開音樂,總是在探索音樂和人類間的互動關係。

想要從事如此動感的實驗,一般的研究室可沒辦法進行,研究者們選擇的地點是麥克馬斯特大學裡面的「LIVELab」,這個地方算是個研究型表演劇院,裡面既能進行各式演出,也能同時進行各種測試和研究。

LIVELab 介紹影片。影/YouTube

劇場裡不僅有 3D 動作捕捉系統,還有可以模擬各種音樂環境的超強大 Meyer 音響系統,最重要的是,它還配備了本次研究的主角──能產生極低頻率的喇叭!普遍來說,我們耳朵能聽到的聲音頻率介在 20 Hz~20,000 Hz 之間,更高或更低都聽不見,那麼,問題來了:聽不見的聲音,還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偷偷來點低頻音,大家真的會感受得到嗎?

為了尋找答案,研究者邀請加拿大的電子音樂雙人組合「 Orphx」到 LIVELab 辦了場表演,並招募了一群實驗參與者來參加。想聽這場演出,需要比平常多一點點的準備。

首先,觀眾需要戴上運動感應頭帶,用以偵測舞蹈動作;再來,觀眾在參加前和參加後都需要填寫調查表,好衡量他們對於演出的喜愛程度、相關生理感受,並確認他們沒有聽到那些偷偷塞進去的低頻聲音。

加拿大的電子音樂組合 Orphx 在 2008 年的現場表演照片。圖/Wikipedia

在整整 45 分鐘的演出中,研究人員會悄悄在幕後控制撥放低頻聲音的喇叭 ,這些喇叭會撥放 8~37 Hz 間的聲音,每兩分鐘開關一次,結果發現,當喇叭開著、放出低音的時候,觀眾的運動量竟然增加了近 12%!

為什麼我們聽不到低音卻還是想跳舞?聲音能被「感受」嗎?

不過,為什麼這些超低聲音會讓人們更愛跳舞呢?研究者們現在還不知道確切的生理運作機制,但他們有些推測。研究者認為,低頻聲音雖然無法被聽見,也不會讓大腦中處理聲音的部分變得活躍,但是,卻能被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接收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meron 表示,我們腦中的前庭系統,也就是專門負責平衡感和空間感的感覺系統對於低頻刺激非常敏感。另一方面,觸覺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們身上的機械性受器(mechanoreceptor)同樣對於低頻的刺激很敏感,會隨著震動而移動,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站在很大聲的音響前方時,會感覺全身彷彿都在跟著震動。

圖/Pexels

或許,就是這些系統,讓我們能夠用不同的方式來「感受」到音樂、接收我們聽不見的低頻聲音。

如果想要完整了解背後的機制,勢必還要多辦幾場這樣的「科學音樂表演」,但在那之前,如果大家想要讓舞池嗨一些的話,低頻音催下去就對啦!

參考資料

  1. Want to fire up the dance floor? Play low-frequency bass
  2. Cameron, D. J., Dotov, D., Flaten, E., Bosnyak, D., Hove, M. J., & Trainor, L. J. (2022). Undetectable very-low frequency sound increases dancing at a live concert. Current Biology32(21), R1222-R1223.
  3. Low-Frequency Bass Encourages Dancing
  4. Inaudible, low-frequency bass makes people boogie more on the dancefloor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史上第一個全裸出演電影的好萊塢巨星,也是Wi-Fi與藍牙技術的奠基者——海蒂.拉瑪
椀濘_96
・2022/03/14 ・250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做測驗,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特製手搖飲品,現場還有大獎等你抽!

她是全球知名好萊塢影星,同時也是發明「展頻技術」(Spread Spectrum;過去稱為秘密通訊系統)的關鍵人物,更被人尊稱為「Wifi 之母」、「藍牙之母」,鮮明的性格、亮麗的外表(她真的很漂亮)、才能與智慧,造就了海蒂.拉瑪戲劇性的一生。

海蒂.拉瑪(Hedy Lamarr,1914-2000)的原名為海德薇希.愛娃.瑪麗亞.基斯勒(Hedwig Eva Maria Kiesler),是個出生於奧地利的匈牙利猶太後裔,父親是維也納知名的銀行家,母親則為一名鋼琴家。

Hedy Lamarr(1914-2000)。圖/Wikipedia

為夢想勇敢前進電影產業

少女時期的海蒂.拉瑪被電影吸引,便毅然決然放棄了當時仍在學習的通訊專業,退學後的她學了鋼琴、芭蕾,幸運地被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挖掘,將她帶到了位於柏林的表演學校,先是由場記員做起,闖蕩電影界。

1930 年,年僅 17 歲的海蒂.拉瑪出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之後陸陸續續拍攝了多部作品,其中讓她從此聲名大噪的,是在 1933 年的捷克電影《神魂顛倒》(Ecstasy),劇中她不畏世俗眼光,為戲裸泳及全裸在森林奔跑,這也使她成為了第一位在螢光幕前全裸出鏡的女主角。事後海蒂.拉瑪回憶起這部作品:「你用你的想像力,便可以看到任何女演員及她的裸體。」

成名不久後,她便結識了第一任丈夫——弗里茨.曼德爾,是一名奧地利的軍火商。由於生意上的往來,海蒂.拉瑪因此可以在招待客戶時,從旁聽聞丈夫與買賣方之間的交談,這便促成了她擁有無線電通訊知識的機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生活富裕,然而婚後的海蒂.拉瑪並不快樂,處處遭受限制,甚至連熱愛的電影產業也被禁止涉足。1930 年代納粹滲透奧地利,海蒂.拉瑪堅決反對納粹,但身為猶太人的丈夫卻與希特勒及墨索里尼等法西斯主義份子做交易、打交道,終於讓海蒂.拉瑪下定決心逃離不愉快的婚姻生活。

在逃離到倫敦後,結識了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創始人之一路易.梅耶,他與海蒂.拉瑪簽訂了一份長達七年的影視合約,前往美國踏上好萊塢演藝之路。她由於電影《神魂顛倒》受到不少批評,也是在此時將名字改為我們所熟知的海蒂.拉瑪。隨後便在好萊塢參與多部影視作品,出演許多受人歡迎的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女星,紅極一時。

重新踏入電影產業的海蒂.拉瑪。圖/Wikipedia

1940 年海蒂.拉瑪在聚會上認識了鋼琴家喬治.安塞爾,就在兩人聊天時,她想起了軍火商前夫曾與納粹官員談起如何操控魚雷的內容……。

發明展頻技術

就在某次聽安塞爾彈奏鋼琴時,看著按壓不同琴鍵就能使聲音有所變化,於是海蒂.拉瑪聯想起,直接用無線遙控魚雷,就很容易使之被相同頻率的信號干擾,造成魚雷偏離目標,既然改變鋼琴鍵能直接改變聲音,那麼同理,如果是直接改變無線電信號的頻率就能改變發出的信號!若不停地隨機改變信號頻率,因敵人干擾而影響魚雷的機會就會減少很多。

做為專業且優秀的音樂家,安塞爾想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法,他曾使用了 16 架自動演奏鋼琴創作了《機械芭蕾》(Ballet Mecanique)一曲,而自動鋼琴的原理為,以打孔紙卷來記錄音譜,透過裝置捲動紙軸,紙卷上的孔位與驅動機械連動,使相對應的裝置擊琴鍵,從而演奏出音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運用自動演奏鋼琴的原理,在魚雷的接收器和艦船發射器內安裝相同編碼的滾筒,在兩者同步運轉時調整頻率,就可以達成透過載波快速切換不同頻率,使得接收端與發射端產生偽隨機(後稱此技術為跳頻展頻;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

兩人在 1941 年時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專利申請,並將這項技術發明命名為「秘密通訊系統」(Secret Communications System),隔年順利通過,專利號為 2292387,就是我們現在的展頻技術(Spread Spectrum),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共使用了 88 種頻率,而鋼琴鍵數就是 88。

藉由聽鋼琴演奏發明展頻技術。圖/Pexels

由於該技術是由演員與音樂家所發明的,期望為戰爭貢獻心力的兩人,此項發想在當時難以說服軍方使用。但兩人還是將專利無償提供給美國軍方使用,也自行支付相關的專利維護費用,而當時的電子科技發展仍無法支持這樣的技術,一直到冷戰時期,電晶體發明後才真正被運用於軍事上。

成為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的基礎

日後展頻技術被應用到眾多無線電通信中,分碼多工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 CDMA)、無線區域網路(WLAN)、Wi-Fi 與藍牙都是基於此技術發明出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蒂.拉瑪與安塞爾並沒有繼續深入研究他們的發明,而上述新技術與海蒂與安塞爾的專利雖有相通之處,但都沒有觸及其專利權,兩人終其一生未因此專利獲得任一分錢,即便至近年 ,這項技術還是被許多專利所引用。

在這項發明專利公布的 56 年後,1997 年兩人的成就才終於獲得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榮譽技術獎章殊榮,2014 年兩人被選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直到現代,海蒂.拉瑪才真正獲得世人廣泛的認同。

後記:

在讀完海蒂.拉瑪的故事後,筆者思考起,儘管海蒂.拉瑪不像大眾所熟悉的發明家、科學家,擁有豐富的學識背景,甚至是圈子裡優秀出眾的學者,然而她從生活中發現了他人不曾想過的,也確實把它實踐了,讓以為距離遙遠的科學發明,也有了浪漫親近的一面。

參考資料:

椀濘_96
12 篇文章 ・ 20 位粉絲
喜歡探索浪漫的事物; 比如宇宙、生命、文字, 還有你。(嘿嘿 _ 每天都過著甜甜的小日子♡(*’ー’*)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Wifi喇叭讓低頭族遠離危險
昱夫
・2014/07/26 ・79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相關標籤: wifi (3) 喇叭 (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iFi-Honk-1404940646738
Illustration: Randi Klett; Images: Getty Images

還記得之前有低頭族過馬路被車撞到的新聞嗎?在智慧型裝置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不論行人或是車輛,都常常因為低頭看手機或是盯著GPS而忽落了路況,引發現實交通上的危險!現在,科學家針對低頭族,研發出wifi喇叭,讓手機主動提醒你身邊該注意的安全!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Kaustubh Dhondge團隊,發展了利用wifi來連結個人行動裝置的“WiFi Honk”,達到類似汽車喇叭的作用。在研發構想中,使用者可以下載App來連結管理系統,選擇以「行人」或是「車輛」的方式上路後,每隔0.1秒,手機便會自動透過wifi beacon向系統上傳個人位置、移動速度及方向;當系統接受訊息,便會將該區域的所有人車資訊做整合,計算出可能發生碰撞意外的對象,由螢幕顯示或是聲響震動提醒雙方及時注意,避免意外。

目前,此系統會碰到的問題,主要是要如何在混亂的交通狀態中(包含各種形式的交會:同向超車、雙向會車⋯⋯等等),更精準地預測事故點,避免傳送不必要的警告訊息給使用者;另外,也要避免在擁擠的情境下,過多訊息會彼此干擾而使效能降低。一旦改進了這些問題,WiFi Honk將能更正確地針對可能性事故當事人提出提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搭載在智慧手機,研究團隊也期望能將這項技術推廣到車輛配備上,若是未來的車輛都可以配備wifi beacon發送能力,系統就可以建立更大的資料庫,提升預測交通事故的精準度與普及率!

「當晚上你騎著腳踏車,你搭載WiFi Honk的手機便成為探照燈,它能在視線範圍外就預測到朝你疾駛而來的危險」參與研究的Sejun Song說。然而,在這些科技實際上路前,為了人身安全,為了不與現實脫節,還是讓我們抬起頭,看看世界吧~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Wifi-Honk! Smartphone App Gets Pedestrians out of the way [IEEE Spectrum, July 14, 20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昱夫
57 篇文章 ・ 2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目前就讀台大化學所,研究電子與質子傳遞機制。微~蚊氫,在宅宅的實驗室生活中偶爾打點桌球,有時會在走廊上唱歌,最愛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