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瘋Shopping的秘密 買到了可能沒那麼快樂?

哇賽心理學_96
・2014/06/28 ・83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瘋狂血拚真的會讓人比較快樂嗎?圖/Roderick Eime @flickr

編譯/游雅雯
編輯/PanSci S編

「考前總是好想逛網拍喔~」「我今天看到那件連身裙好想買拉!」「ㄟ要不要一起揪團買!」,身在一個資訊加速的世代,購物慾比過去更容易達成,往往只要點開購物網站,購物車上的數字不知道為什麼就直線上升,每個東西都好想買的心情還可以在「下次再買」的選項上獲得一點慰藉……

但是你是否曾想過,你的快樂是來自於購物本身還是來自買到的東西呢?

根據消費者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研究,物質主義者從購物行為的渴望中得到的快樂大過於實際獲得商品時的喜悅,他們願意過度消費甚至負債累累,深信那個即將到手的商品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為此而感到幸福!

「購物提升了物質主義者短暫的快樂,這使得他們往往想要購買更多東西。不斷想要購物的想法可能使得他們的情緒提升,但是購物所帶來的正向情緒卻是短暫的。」密蘇里大學的研究者Marsha L. Richins寫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三個不同的研究中發現,比起一般消費者,物質取向的人傾向於購買更多東西,甚至比其他人更願意冒著負債的風險,因為他們深信即將買到的東西能夠為未來帶來幸福,使得在購物當下皆表現出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正向情緒(不論該物品價值的高低或是預期購買的時間長短)。然而這樣的情緒卻無法維持長久,在購物完後的幸福感比起實際獲得物品時要來的低。

有時候,我們只是為了「想買東西」的這個想法在購物,了解這種快樂是來自對於購物的「渴望」,或許有助於戒斷過度購買的毛病,避免生活陷入無限的負債地獄。

這時候你可能眼神晃到了剛開的網拍團購分頁……阿呀別管什麼欲望了~按下「加入購物車」吧~咦!?

外電連結:When want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ving: Will that new car really make you happy? ScienceDaily [Jan. 15, 20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eference:

  1. Marsha L. Richins. When Wanting Is Better than Having: Materialism, Transformation Expectations, and Product-Evoked Emotions in the Purchase Proces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3

轉載自 心理與睡眠教學網

文章難易度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誰說金錢買不到快樂?買對東西就可以!——《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幼獅圖書
・2020/02/27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1 ・五年級

  •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明:「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小美:「哈哈,你才要給我哩!」

小明:「你收了紅包打算去買什麼東西嗎?」

小美:「沒想過,因為我都交給爸媽保管。那你要去買什麼啊?」

小明:「我也還沒確定,想買電玩但又怕一下子就玩膩了不划算。」

小美:「好像不管買什麼東西,都會很快就失去樂趣了耶!」

過完年會收到壓歲錢,有些人會交給爸爸媽媽拿去銀行存起來,為未來做準備;也有些人會選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感。

花錢的方式有百百種,但如果以特定的目標來設想,要如何利用這些金錢,才會讓自己比較快樂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不同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如果用錢洗澡能讓你開心,那也是很好的利用方式(吧)圖/GIPHY

不過有研究顯示,多數人都會有同一個感受,那就是「與花錢買物品相比,花錢買體驗會令人感到更快樂」

什麼叫買體驗呢?簡單來說,就是你花了金錢,主要獲得的是實際經歷而不是實質物品。舉幾個例子來說:買門票到遊樂場玩雲霄飛車、跟同學一起去班遊、繳報名費參加路跑等,都算是買體驗的消費。

為什麼這些經驗會比買東西更讓人覺得快樂呢?部分的原因在於「人在體驗裡更能與別人交流」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搭,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圖/paulbr75@Pixabay

因為我們花錢買的物品通常只能自己享用,就好像新買了衣服,當然是自己穿,然而體驗卻是讓我們跟別人共度一段特別經驗,一同體驗就會感到比較開心,即使對方是你不認識的陌生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坐雲霄飛車的時候,感受到旁邊的人會跟你一起尖叫,結束後還會聽到不同的人紛紛在講剛剛下墜時有多刺激。但如果整臺雲霄飛車就只有你一個人搭,結束後也只有你一個人默默的走出來,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

買體驗與買物品哪一種附加價值更大?

除了前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買體驗比買物品更有故事可以跟別人分享」,有研究者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將陌生人兩兩分成一組,請他們討論花錢買過什麼讓自己開心。

結果發現:討論買體驗的人聊得比較愉快,甚至比討論買物品的組更喜歡一起聊天。這想來也很合理,當你跟人聊到過去旅遊的經驗時,自然會有許多記憶與體驗可以聊,而且會愈講愈開心。

去體驗不同的事物,除了讓人更開心之外,喜歡買體驗的人也比買物品的人,更能夠了解自己的性格。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圖/GIPHY

這是什麼意思呢?心理學家崔維斯‧卡特(Travis Carter)與湯姆‧基羅維奇(Tom Gilovich)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請大學生回想自己曾經買過的物品和體驗,並各列出四項。接著發下一張紙,紙上有個代表自我的圓圈,請他們把買過的物品和體驗,各用一個圈圈代表,同時按照這些事物能彰顯自己的程度,決定它們離自我圓圈的遠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認為去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經驗比花錢買手錶、電腦更快樂,也更能凸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不妨試看看這個方法,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如何聰明的消費?

既然金錢的使用方式會與我們的快樂息息相關,那當然就要學習如何聰明的花錢囉,以下提供兩點建議:

一、最能帶來滿足感的體驗類型

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的體驗,能為你帶來超值的感覺喔!圖/GIPHY

儘管體驗種類很多而且因人而異,但心理學家發現,能讓人感到最快樂的體驗大致有三個標準:

  • 第一,能與他人互動,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例如:參加路跑時,與其他參賽者一起加油打氣,跑完所有的路程,過程中還可能結交新朋友。
  • 第二,日後會一說再說的難忘經歷。例如看了心目中偶像的演唱會,留下美好回憶,讓你很想跟朋友分享當下的感動。
  • 第三,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例如:自己想成為音樂家,所以花錢去學鋼琴。

這三種類型的體驗又會帶來超值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常懷感恩心

雖然買體驗似乎比買物品更可以讓人開心,但這也不代表買物品就不會開心。

心理學家詹姆士‧羅伯茨博士發現,一個對生活常懷感恩心的人,並不會因為對物質的追求而覺得不滿意,因為感恩的人較容易覺得,獲得任何物品都有來自於他人與外在的幫助,這就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了。

但如果是重視物質生活的人感恩程度很低的話,那麼他對生活就很容易不滿,常常抱怨連連囉。看來並不是追求物質就會讓人不快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

所以,如果有機會選擇金錢的使用時,除了買一些必須使用的物品外,可以考慮做一些體驗式消費,讓自己成長同時更快樂。除此之外有顆感恩的心也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所有東西都得來不易,是許多人的幫忙才能夠擁有,珍惜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也更能真正「買」到快樂哦!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幼獅圖書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被美感所牽引的品牌忠誠度
哇賽心理學_96
・2015/01/07 ・104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rom:Wiki
from:Wiki

文/高星皓

你對於某個品牌的汽車情有獨鍾嗎?吸引你的是因為他擁有強大馬力?低耗油?還是它外觀看來超酷呢?或許多數人會認為,車是買來開的,當然是考慮到它的功能啊,好開又安全才是重點。然而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品牌忠誠度以及對於品牌的喜愛是受到「外觀」所影響,「性能」甚至是「價錢」的影響力並不大。

這項研究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米努庫瑪爾(Minu Kumar)及其研究團隊所發現的。他們找了700名參與者,研究了他們對於30輛小型轎車中的五個價值的意見,以及這五個價值對於品牌忠誠度的影響,五種價值分別是:

  • 社會價值(例:這台車是否使你感到成功?)
  • 利他價值(例:這台車是否符合環保?)
  • 功能價值(例:這台車是否低油耗?)
  • 情感價值(例:這台車是否好看?)
  • 經濟價值(例:這輛車的價格是否低廉?)

研究結果顯示,對品牌忠誠度而言,社會及情感價值對於品牌的情感才有顯著的影響,而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功能價值。簡單來說就是,這輛車夠不夠帥,或是夠能讓 你覺得尊貴不凡才是重點,而不是這輛車是否低油耗或是馬力超群。庫瑪爾也說道:「當你在設計產品時是以美感為考量,那會與消費者有更多的連結,而這樣的聯 結就會鞏固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情感與忠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你會說:「不對阿!東西買來是要拿來用的,要注重功能吧?」然而這未必是正確的,至少在品牌情感及忠誠來說未必是正確的。消費者會漸漸忘記產品的功能 屬性,但如果一個品牌有好的外觀或是能讓你感到驕傲,對於這個品牌的情感與喜愛是會長久維持的。而或許這就能夠說明為何許多高檔車的功能雖然沒有好上一倍,但他的價位卻可以貴上四五倍,也還是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

雖然利他價值對於品牌忠誠沒有顯著影響,但是研究者發現這是具有區域差異的,例如在美國西岸這就是成了一個重要的指標,也因此車商總會根據不同區域推出相對應的車款與廣告策略,因為這樣才最能抓住消費者的心啊。

當然品牌喜好最終未必能夠轉換成購車行為,實際購買還會有更多考量因素,例如自身經濟能力、家庭需求、二手價格…等。產 品設計是一項複雜的學問,必須考慮著各種因素,而這項研究提供了產品設計者以及市場銷售人員一座溝通的橋梁,使設計者能依照產業的不同去針對不同的價值去 做設計。而身為消費者的你我,若希望可以買到CP值最高的車輛,挑選時請多多提醒自己注意其他因素,別只讓好不好看給牽著走啊。

資料來源:
Consumer loyalty driven by aesthetics over functionality
參考文獻:
Enhancing Consumers’ Affection for a Brand Using Product Desig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

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缺乏睡眠時去添購食物請小心,你可能會買過多又高熱量
蔡宇哲
・2013/10/17 ・92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rom:http://www.kaahe.org

在這個無敵忙碌的社會,大概除了嬰兒與孩童,其他年齡層的人都處於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此時許多認知功能都會受損,當然也包含了決策能力。這不只是讓你工作上出現失誤這麼簡單而已,還可能會造成「腰帶漸寬終不知」的後果。研究發現在缺乏睡眠的狀態下,會不自覺地選擇購買過多、總熱量也較高的食物。

任職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班迪克特(Christian Benedict)教授對於睡眠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先前他的研究團隊已發現當人們處於整晚沒睡的狀態下,看到食物影像時大腦右側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活動會較活躍,此腦區被認為與對食物的感受有關。大腦對食物的反應強烈,反應在行為上可能就可能會購買甚至吃下更多的食物!因此班迪克特教授就進行了另一個研究,來瞭解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是否會不自覺地影響到購買食物的決策。

他們邀請了14位正常體重的男性,分別經歷正常睡眠與整晚沒睡的情境,接著參與一個「虛擬購物」的測試。在這個測試中他們必須花光固定額度的金錢(約50美金),來一次性地購買往後幾天的存糧。共有40項食物可供選購,當中有20項是高熱量、20項是低熱量食物,而無論是高低熱量,即食類與需烹調類的數量是相等的。

結果發現:在相同的預算底下,整晚沒睡後會購買更多也更高熱量的食物。與正常睡眠時相較,缺乏睡眠時會購買超過18%的食物(以公克計),且食物的總熱量也較高約一成。同時發現整晚沒睡後血液中飢餓素(ghrelin)的濃度也提高了,不過這濃度並未與購買食物多寡與熱量相關,顯示睡眠不足時買了更多也更高熱量的食物可能並不是因為飢餓,而單純是大腦決策上想囤積更多食物。
這個研究是還有不足、需更進一步探討的部份,首先他只找了男性參與者,並無法推論到女性的行為。另研究中是透過虛擬購物的方式進行,這可能跟實際在超級市場購買有點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自然界的生物而言,無法擁有充足睡眠時多半是因為面臨敵人了,此時吃下更多食物或是儲備更多糧食是為了能夠度過危險情境。但現今社會中的人們就被這保護機制給害慘了,因為人類的敵人只剩下自己,以及他所製造出來的慾望,而食物正是最可怕的慾望之一啊。

參考文獻: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food purchasing in men. link.
蔡宇哲
67 篇文章 ・ 5 位粉絲
中正大學心理學博士,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泛科學、幼獅少年、國語日報科學版……等專欄作者,著有《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喜歡分享心理學,希望人人都可以由心理學當中認識真實的自己,也因此能夠更溫柔的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