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估計五分之一恆星擁有適居帶地球行星

臺北天文館_96
・2013/12/12 ・96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61 ・五年級
相關標籤: 適居帶 (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R-130429820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在11月4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佈,從克普勒太空望遠鏡以及凱克天文臺觀測資料中,以統計學估計銀河系中 22±8% 近太陽質量的恆星,擁有可存在生命類似地球的行星。加大柏克萊分校研究生 Erik Petigura 表示:「這表示當你夜晚看著數以千計的星星時,或許位於適居帶地球大小的行星只有12光年遠,所以你用肉眼可以看到!」

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 Andrew Howard 則說:「對NASA來說這研究成果很重要,若往後計畫要直接拍攝這種行星,需要多大口徑的望遠鏡就與行星地球距離多遠息息相關。」

加大柏克萊分校教授 Geoffrey Marcy 則提醒:「即使軌道位於適居帶的行星,不代表真的可存在生命。若行星大氣層非常厚,使表面太熱無法讓類似DNA的分子存在;但也屬於岩質地表,並存在液態水而擁有生命。」之前,天文學家就發現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雖然溫度達 2,000K,但密度與地球類似,應該與地球相同由岩石和鐵所組成。

2009年 NASA 發射克普勒太空望遠鏡,以行星凌過恆星前面,使恆星減光僅萬分之一的方式尋找行星。歷經 4 年每隔 30 分鐘拍照視野內 15 萬顆恒星,克普勒已發現 3,000 顆的候選行星。大多數行星遠比地球大,類似木星到海王星的大小,也有軌道極接近其母恆星因此滾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確認行星大小,Petigura 和他的同事使用位在夏威夷的 10 米的凱克望遠鏡,以 HIRES 光譜儀觀測這些恆星光譜,確認恆星的亮度以及凌日行星的直徑。團隊特別關注 42,000 顆與類似太陽或稍小稍冷的恆星,並找到 603 顆繞它們轉的候選行星。他們把接受母恆星的光是地球所受陽光的 1/4 到 4 倍之間的區域,定義為適居帶,最後找到只有 10 顆直徑在地球1~2倍內,且位於適居帶的行星。

為了測試 Petigura 的行星發現演算法,會忽略有多少比例的適居帶地球行星,Petigura 放入假行星的資料到克普勒的資料庫測試。他表示:「我們如同做人口普查,但不能敲開每扇家門清點,因此以假資料統計檢測究竟錯失多少行星?」因此,他認為 22% 有恆星擁有適居帶地球行星。

此外 Petigura 認為目前他們找到這類行星都位於 K 型星,這是比太陽略小略冷的恆星,但研究結果應該可外推資料到類太陽的 G 型星。若克普勒能起死回生延續任務,應該就能找到 G 型星上適居帶地球行星。而以統計估計,最近的這類行星距離地球僅僅為 12 光年,可以用肉眼看見。

資料來源:One in Five Stars Has Earth-sized Planet in Habitable Zone, 2013.11.04, JIM LE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載自網路天文館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39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1

7
0

文字

分享

1
7
0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寂?——宇宙中是否可能有其他文明?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4/12 ・499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1990 年,NASA 的航海家 1 號完成任務時,在 64 億公里外回首拍攝一張照片。地球,好似一粒漂浮在深空中的塵埃。該照片被命名為《蒼藍小點》(Pale Blue Dot),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隨後寫下了這段經典的語錄:

「凝視著這個淡藍小點:就是這裡。這就是家園。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曾聽聞的人,每一個人類、都曾經生活於此。我們一切的快樂和掙扎,萬千種引人自豪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經濟法則,每一位獵人與騎兵,每一位英雄與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摧毀者,每一位君王與農夫,每一對陷入愛河的年輕伴侶,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充滿希望的孩子們、發明家與探險者,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位貪腐政客,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每一個所謂的「偉大領袖」,每一位歷史上的聖人以及罪人⋯⋯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存在於——這顆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渺小塵埃上。」

著名地球照片《蒼藍小點》。 圖/wikimedia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確實是一粒渺小沙塵,也是我們唯一確定有智慧生命居住的世界。那麼,在茫茫太空中、銀河系的彼端、抑或是更遙遠之處,是否還有其他生命、乃至於文明正在活躍著?在這偌大而寂寥的宇宙中,人類又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地球是否特別?平庸與殊異的爭辯

《蒼藍小點》這張影像意味著:地球不過是宇宙空間億萬顆星體中的一粒微塵,在近幾十年來,實驗觀測更指出宇宙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大、且正在持續擴張中。從演化論的視角來看,人類並非特別,我們所擁有的聰慧恰恰就是有機化學中基因序列的一種結果。

這些證據指向了一個事實——地球並不特別,只不過是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一種看法在哲學上面被稱作「平庸原理」(mediocrity principl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對此有不少科學家抱持反對意見,而這一系列說法被稱之為「地球殊異假說」(Rare Earth hypothesis)。他們認為,地球的形成、板塊運動、大氣、海洋、乃至於生命的誕生、演化——這些都並非輕而易舉就能產生的。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Fred Hoyle)爵士曾如此形容:

「生命自發形成的機率,宛若一陣龍捲風掃過垃圾場、從中隨機拼湊出一架波音 747 那樣渺茫。」

確實,一系列有機分子纏繞結合成蛋白質、再組成基因序列、構成原始細胞這一段程序,這機率是非常微小的。而科學家們同時也提出了地球恰恰位在「適居帶」(habitable zone),這些條件決定了生命是否得以形成並且演化:

  1. 星系適居帶:恆星系統若接近星系中心,由於超大質量黑洞影響,會導致輻射、宇宙射線、以及星體撞擊的干擾,從而難以形成生命;若過於遠離核心,則會使重元素(例如:鐵、碘)難以形成,這些重元素是組成複雜生命分子的條件。太陽系位在銀河系第三旋臂上,恰好座落在適居帶。
  2. 太陽系適居帶:對於一個恆星系統而言,行星與恆星的距離將主宰生命誕生的條件。比如:水星、金星溫度過高,便不適合生命形成;火星、木星外側的行星距離太陽偏遠,則不會有液態水的存在;而地球位處金星、火星之間,不僅溫度適宜、有液態水存在,更有足夠大氣層可以擋避隕石與輻射,使得碳循環得以建立,恰好符合生命形成的條件。
  3. 行星適居帶:與前者類似,行星必須在恆星的一定範圍內,才能有良好的溫度環境、使得液態水可以存留。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圖/Wikipedia

超級適居行星的發現

所謂的「超級適居行星」(superhabitable planet),顧名思義,就是指位居在適居帶的行星。請注意,不少人常常將其誤解為「超級地球」(super-Earth),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首先,超級地球的判斷依據僅僅是質量,而非適居帶等條件,亦即比地球大出許多的岩質行星、但通常遠比天王星或海王星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另一個相關的數據稱為地球相似指數(Earth Similarity Index, ESI),指的是一行星的大小、質量、溫度等條件與地球的相似程度。以地球的 ESI=1 為標竿,目前所發現 ESI 最高的行星為位在 1,075 光年外的 KOI-4878.01,其 ESI 值高達 0.98,但存在性還在評估中。

不過,ESI 值高並不代表行星中有生命(畢竟有可能遠離行星適居帶)。真正意味著有可能會有生命存在的,便是「超級適居行星」。目前,葛利斯 370b、葛利斯 581c、葛利斯 581d、葛利斯 581g、葛利斯 832c、克卜勒 22b、克卜勒 62e、克卜勒 62f、克卜勒 69c、克卜勒 186f 和克卜勒 442b 等等,皆是超級適居行星的代表。為了探究這些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最具表性的行動莫過於「搜尋地外文明計畫」(SETI)。

地球數以萬億計的物種中,人類算得上是最具高等智慧的生物。但假設——遙遠的某顆行星上也有「智慧生命」的存在,那麼,對方是否有可能比我們先進?他們能透過量子力學的應用而發明電子產品嗎?他們能掌握陽光、電磁等能源嗎?他們是否有完善的醫療、教育、經濟、社會結構?又或者,他們是否已然可以達成人類難以觸及的瞬時旅行?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回到「人類」身上。人類是因為達成了哪些「成就」,而擁有了智慧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費米悖論:我們為何從未接觸過外星智慧?

或許宇宙深處已然有著科技程度比我們先進數百萬年的高等文明,那些 III 型文明或許早已可以駕馭光速飛行、甚至能掌握時空動力學跳脫距離限制到訪地球。根據「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銀河系中可能與我們接觸的先進文明數量大約可以表示為:

其中,等號右側從左至右依序為:銀河系恆星形成速率、恆星系統有行星的可能性、位於適居帶行星的平均數目、行星上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命演化成為智慧文明的可能性、智慧文明得以進行通訊的可能性、以及該智慧生命的預期壽命。根據估算,可能與人類通訊的智慧文明在銀河系中最少一千、最多則高達一億個。

我們總是如此預估:在擁有 137 億年歷史的廣袤宇宙中,與地球類似的星體非常多,先進地外文明的存在性相對而言也非常高,而德瑞克公式更意味著本銀河系中便可能有成千上萬個智慧文明存在。於是,一個矛盾產生了:

既然宇宙的尺度與年齡意味著高等文明應當存在,那麼——為何這個敘述迄今沒有得到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

更簡潔的說法,便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宇宙中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極高,然而為什麼這些智慧生命至今尚未與我們接觸過?

這便是著名的「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關於這項提問,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或解答。

第一種答案認為,目前其實並沒有外星文明存在,因為:

  • 生命誕生的條件是極其稀罕的,有可能進化失敗、又或許尚未崛起(地球殊異假說)。
  • 自我摧滅:智慧生命在能完成恆星際旅行之前,便可能因為核戰爭、生化戰爭、或是資源枯竭等災難而自我毀滅了。

第二種則認為,外星文明其實存在,卻因為:

  • 尺度限制:受限於空間限制,使得智慧生命不容易前來;此外,也有可能是外星生命已經接獲人類的訊號,只是訊號尚未返回地球。
  • 技術因素:外星文明未必比地球文明進步;又或是,人類找尋外星生命的方法有誤,也有可能外星技術現象與自然現象過於雷同而難以區辨。
  • 刻意緘默「動物園假說」(zoo hypothesis)意味著外星智慧有可能已經收到人類訊息,但為了觀察人類舉動而不願回答;或者,科幻作家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認為,在尚未分別對方意圖之時、為保有宇宙資源等利益,刻意隱匿行蹤,必要時可能摧毀對方文明;又或者,基於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與人類差別太遠從而無法有效答覆。
  • 已然接觸:外星智慧已然與人類接觸,但可能因為維度差異、或者隱匿行蹤,致使人類尚未發覺。例如文章中所提及的「馮紐曼探測器」(von Neumann probe)預示著:智慧文明可能透過奈米乃至於原子尺度的探測針、散播並且監控著地球人的舉動。

對於地外文明的探索與展望

對於探索地外文明,人類的野心從未止息。1972 年,無人探測器先鋒號裝載了一塊鍍金鋁板,其中囊括一些有關人類科技的基本訊息,例如——人類的身材面貌、氫原子躍遷圖示(用以表示長度與時間單位)、太陽系位置、以及地球的所在地等等。這塊「先鋒號鍍金鋁板」(Pioneer plaque)雖然不是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件(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是航海家一號),但卻是第一個攜帶了人類文明訊息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鋒號鍍金鋁板上面所鐫刻的訊息。圖/Planetary

如同先前提及的,SETI 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團體。1974 年,SETI 透過無線電訊息發送了知名的「阿雷西波訊息」(Arecibo message)至遠在 25,000 光年外的 M13 球狀星團。這串訊息陣列包含了:二進位數字、DNA 序列、核苷酸、雙股螺旋、人類平均身高與人口、行星系統、以及望遠鏡結構。假設 M13 星團的外星文明接收到訊息,那麼根據傳播速度推算,人類接收到回覆大約是五萬年之後的事了。

阿雷西波號所發射的無線電波信息,其中攜帶了人類相關的基本資訊。圖/PHL

1977 年,有鑒於先鋒號刻板基礎,以薩根為主的 NASA 委員會將地球上的 55 種語言、各種大自然的聲音、不同年代的音樂,以及有關於科學、人體構造、生態、建築物、交通建設、書信文物等 116 張影像,一併收錄至一張唱片裡,其中還包括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書面信息,再透過航海家探測器發射至太空。這張「航海家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預計 4 萬年後才會到達距離太陽系 1.7 光年的地方。

航海家金唱片及其所攜帶的信息。圖/NASA

雖說上述訊息目前為止都尚未得到回覆,當然,就宇宙尺度而言恐怕要等到數萬年後才會有所答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天文學家透過克卜勒望遠鏡觀測到 KIC 8462852(又稱 Tabby 星、博雅吉安星)的光度有異常變化。

關於這個變化,有人認為可能是新形成的恆星塵埃造成的,但是科學家在觀測後尚未發現相關跡象;有人認為是星體碰撞下的殘骸導致的,然而克卜勒望遠鏡觀測到此情況的機會亦非常低;也有人認為是彗星群受到重力影響而朝往該恆星方向運動,不過這說法無法解釋為何光度會顯著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光度異常不規律的起伏至今仍是謎團,而所有證據彷彿指向了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性——人工巨型結構(即「戴森球」)。假設該恆星系統有高等文明存在,便得以透過「戴森雲」這類結構控制恆星能量。乍聽之下似乎無比驚人,然而,目前唯有這個說法可以合理解釋光度的異常變化,因此,科學家並不否定 KIC 8462852 存在先進外星文明。

作者註:目前 KIC 8462852 的光度變化,科學界基本上已經排除戴森球的可能性

我們期待這些有關外星智慧的謎團能夠解開,也期許人類文明能在短時間內擺脫戰亂、資源枯竭等危機,從而在本世紀末順利躍升成為第 I 型文明。最後,讓我們引用 1977 年收錄在航海家金唱片中、吉米・卡特前總統的一段語錄作為總結:

「這個禮物來自於有點遙遠的世界,夾帶著屬於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圖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感觸。我們嘗試永存現有的時光,好讓來日得以共生於你們所處的時光中。我們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共同解決彼此所面臨的難題,並且聯合組成一個星系文明。這張唱片象徵著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以及我們的善意——在這浩瀚且壯麗的宇宙中。」

參考文獻

  • 加來道雄,《穿梭超時空》,台北:商周出版,2013
  • 加來道雄,《平行宇宙》,台北:商周出版,2015
  • 卡爾.薩根,《宇宙・宇宙》,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 史蒂芬.霍金,《胡桃裡的宇宙》,台北:大塊文化,2001
所有討論 1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文學創作。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呼叫外星生命!如果外星人主動聯絡,我們到底要不要回應?——《關於夜空的 362 個問題》
PanSci_96
・2019/07/25 ・300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91 ・五年級

編按:本文摘自《關於夜空的 362 個問題》,蒐集了英國最長壽科普節目《仰望星空》的觀眾提問。所有你對太空宇宙會有的疑問,都將在本書中為你解答。本節討論的是「呼叫所有生命形式……」。

我們把訊號從地球送出去已經超過五十年了,在接收端的那一頭如果有其他文明,會不會偵測到這些訊號呢?

我們的無線電訊號洩漏到太空中已經大約六十年了,最早傳出去的無線電波已經前進了六十光年。不過,隨著訊號愈來愈遠,它們也會愈來愈分散,更加難偵測。大部分的訊號也受限在很窄的無線電波頻率範圍內,所以它們會和大部分的自然天文訊號有所區別。

先鋒鍍金鋁板,是指安裝在兩艘無人駕駛太空探測器-先鋒 10 號及先鋒 11 號上,一塊載有由人類發出的訊息的鍍金鋁板。圖/wikipedia

當我們尋找外星文明的訊號時,目標是找到與我們相似類型的傳輸,因為那就是我們發射出去的東西,可是誰說外星文明和我們使用的技術是相同的呢?也許他們會用 X 光通訊,而且一直都在發射 X 光束到太空中。如果他們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可能也一直在尋找從其他行星放射出的 X 光,而我們根本沒有大量放射出這種東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球無線電訊號發射的範圍內,有沒有任何星系裡出現「適居帶」裡存在行星的跡象呢?

我們假設地球已經散發出六十年的無線電波了,這當中有奇怪的、特意發出的訊號,也有來自地面的電視與收音機傳輸時無意間「洩漏」出去的訊號。最早的無線電波以光速前進,所以已經達到了六十光年之外,我們知道在這個範圍內有大約一百顆行星。其中大部分都是氣態巨行星,而且和它們的母星公轉距離都非常接近,不過還是有幾顆距離母星比較遙遠。

「適居帶」一般的定義是在恆星周邊,液態水能夠存在的區域。相對於比較大、比較亮的恆星,比較小、比較黯淡的恆星的適居帶會比較接近母星。

而液態水是否存在,則要靠行星的大氣層決定,一般來說有大氣層會稍微增加行星表面的溫度。

值得一提的一個星系是巨蟹座 55,這裡有五個行星是我們知道的。這顆恆星本身比太陽略小,以名義上適居帶會比較靠近恆星一點。在這五個已知的行星當中,有三個的公轉位置比較接近恆星,第四個比較遠一點。從適居帶的角度來看是很可惜的,因為其中一顆比較靠內的行星稱為「超級地球」,只比地球的質量大八倍多,直徑大約是兩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藝術家筆下的巨蟹座 55e。圖/wikipedia

可惜巨蟹座 55e 這個行星距離母星的公轉距離只有兩百萬公里,公轉一圈不到十八小時,所以可能會被燒成煤炭渣。不過有一個比較大的行星公轉的位置,大約像金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它所繞行的恆星比較冷一點,就位在接近適居帶的地點,可是這顆行星是一個氣體巨行星,質量大約在海王星與土星之間。如果它有比較大的衛星,而且大氣層夠厚,那麼也許是個可以居住的地方。可惜我們還不能偵測到外太陽系行星的衛星是否存在,所以必須等待進一步的推測。

第二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繞著 HD 85512 恆星公轉的行星,距離我們大約三十五光年。這顆恆星比太陽略冷一些,不過這顆行星公轉的位置比較近,大約比水星繞著太陽公轉位置再近一些。這顆行星的質量比地球大幾倍,所以可能是岩石型的。行星表面的溫度會依照覆蓋其上的雲量而定,不過可以大約推測一下。利用一系列的假設,比方說這裡的大氣層和我們的大氣層,組成成分不會相去太遠等,我們可以計算出這裡的表面溫度,確實適合液態水存在。不過這些只是很概略的計算,要到我們真的能研究直接來自這顆行星大氣層的光,才能夠確定。

巨蟹座 55e(右)與地球(左)的大小比較。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展快得驚人,所以很有可能等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已經在鄰近的恆星的適居帶裡發現了一顆像地球的行星。在二○一一年十月播出的《仰望夜空》裡,我們邀請任職於歐洲太空總署以及倫敦大學學院的泰提妮博士,猜猜看我們再過多久會發現這種行星,而她打賭在一年之內,人類就會發現一顆像地球的行星了!

針對「如果外星生物聯絡我們,我們應不應該回應?」這個問題,有沒有任何科學上的研究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通常圍繞著「一開始到底為什麼要聯絡?」也許外星生物想要分享它們的知識,讓大家對宇宙的了解更為透徹,這樣的話,真誠與坦白的對話,是對於雙方都有益處的。但是也有可能外星種族是在尋找征服的目標,也許是為了開採地球的資源,或者只是要把人類打包到自己的午餐盒裡。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最好不要回應,不過等到我們了解這一點時,可能也太晚了。如果這種溝通看起來是特別針對地球的,那麼可能他們已經發現了我們的存在,也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圖/needpix

很多人都提出意見,認為我們不應該與外星人聯絡,因為他們可能是來毀滅我們的。可是也有人會認為,如果他們成功做到了星際間的通訊,並且來到這裡,那麼他們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毀滅與戰爭而來。不過如果他們的科技都比我們先進呢?我們眼中的他們,可能就像牛羊眼中的我們,那麼他們會不會穿著人類的毛皮,用香草和香料搭配我們的肉食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們真的接到來自其他地方的通訊,那麼比較立即需要克服的問題是:

誰要代表我們發言?我們會希望像許多的科幻電影那樣,讓美國來主導對話嗎?

在國際間已經有這樣的討論,比方說聯合國就討論過在這個情況下要怎麼做,包括該怎麼回應,以及我們該說什麼。這樣的決定有時候彷彿可以當作科幻的領域而一笑置之,不過如果來自外星生物的通訊真的來了,到那時候再來想可能就真的太晚了。在此同時,一般的共識傾向我們既然無法把自己的存在隱藏起來,那麼應該不要太大肆宣揚自己,等到我們已經決定好一旦收到回應時該怎麼做,再改變做法。

利用低頻電波陣列(LOFAR)進行「尋找外星智慧計畫」(SETI)是否合理與值得?

低頻電波陣列是建造在歐洲各地的一個巨大無線電波望遠鏡,當中有一個站就在漢普夏的奇爾波頓。不過這個陣列並不是由我們所熟悉的無線電波望遠鏡所組成的,而是一個由無線電天線組成的網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低頻電波陣列是建造在歐洲各地的一個巨大無線電波望遠鏡。圖/wikimedia

它們的作用類似電視與收音機的天線,會同步收集來自廣大天空中的訊號。低頻電波陣列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同時集合來自大量天線的訊號,使天文學家能詳盡地觀測任何一個特定的位置。既然結合訊號是由電腦分析所進行,所以基本上低頻電波陣列是可以同時研究各個方向的訊號的。

感覺起來,這對於尋找外星智慧計畫是非常理想的工具,不過這個望遠鏡其實還要符合很多其他目的需求。當然囉,沒有什麼能阻止人們從低頻電波陣列中取得資料,並且加以過濾,找出人造的訊號。

——本文摘自《關於夜空的 362 個問題:從天文觀測、太陽系的組成到宇宙的奧祕,了解天文學的入門書》,2019 年 4 月,貓頭鷹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適居系外行星,原來我們這麼近?
Whyjay
・2016/08/26 ・251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終於找到宇宙旅行的第一個驛站了?」

藝術家筆下的 Proxima b 正繞著遠方的比鄰星運行,更遠處兩顆較亮的星為半人馬座 α 星 A 與 B,這兩顆星與比鄰星組成三合星系統。Credit: ESO/M. Kornmesser
藝術家筆下的 Proxima b 正繞著遠方的比鄰星運行,更遠處兩顆較亮的星為半人馬座 α 星 A 與 B,這兩顆星與比鄰星組成三合星系統。圖/ESO/M. Kornmesser

半人馬座的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僅有 4.2 光年遠。最新的觀測結果顯示,這顆恆星也具有一顆行星,而且它的表面溫度可能容許液態水存在。這項發現登於 2016 年 8 月 24 日的《自然》(Nature) 期刊上 [1]。

由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 Guillem Anglada-Escudé 領軍主導的研究團隊,在今年年初使用歐洲南天天文台(The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轄下,位於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 3.6 米望遠鏡,連續針對比鄰星進行數個月的觀測。這台望遠鏡具有搜尋系外型星的利器──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可以藉由偵測極微小的光譜都卜勒平移,算出恆星受到行星重力影響後,在觀測方向產生的來回擺動程度。這些新的觀測結果與前幾年針對相同天體所做的觀測交互分析後,發現比鄰星的徑向速度呈現了 11.2 天的週期性變化,而這種週期性變化,極有可能是一顆公轉週期同樣為 11.2 天的行星造成。

雖然在 2012 年,就有研究指出南門二的三合星系統(比鄰星是系統中的其中一顆)的另外一顆恆星具有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2],不過可惜的是後來分析指出很可能是空歡喜一場 [3]。但這次的徑向速度觀測結果卻紮實得多,許多後續的研究,像是凌日法觀測等等,將會取得更多有關此行星的情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溫暖的行星鄰居

目前這顆很有可能存在的行星被稱為「比鄰星 b」(Proxima b)。如果它真的存在,將很有可能會是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系外行星。

藉由觀測結果,還可以得知許多有趣的資訊:這個行星的質量至少是地球的 1.3 倍,但不至於太大,以致它不太可能是一顆像木星一般的大氣體球。行星上的一年只有短短的 11.2 天,這也表示它與比鄰星的距離要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近多了,只有 0.0485 天文單位而已。不過,由於比鄰星本身是顆紅矮星,散發出來的光能也比太陽少得多,就算靠得如此之近,比鄰星 b 也不會吸收太多熱能。計算顯示,比鄰星 b 的黑體平衡溫度大概落在攝氏 -40 度左右,如再加上大氣層與適當的溫室效應,行星的表面可望落在液態水能夠存在的溫壓範圍內。對於外星科幻作品的粉絲來說,這實在是個天大的好消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個行星,而且那個行星非常適合生命的發展與繁衍!

連計畫主持人 Guillem Anglada-Escudé 都不禁說出:「我們要來動真格的尋找外星生命」[4] 了。

外星生命適合居住嗎?

不過,比鄰星 b 與地球的相似之處,恐怕也僅止於質量與表面溫度而已。如前所述,比鄰星 b 的母恆星是顆 M 型星,質量小、光度弱但壽命很長,行星上的生命誕生與繁衍機會的確比較高;比鄰星 b 離母恆星很近,雖然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讓水保持液態,但同時也會面對另一個麻煩的威脅,也就是從母恆星發射出的閃焰與其他種類的物質噴射。如果比鄰星 b 的自身磁場強度不足,抵抗不了這些高能的游離粒子,那麼這些物質對比鄰星 b 上居住的生物(如果有的話?)來說,就像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一樣,除了對生命體造成損傷外,對大氣層的影響也是個未知數 [5]。

另外,由於比鄰星 b 真的離恆星很近,它非常有可能受到恆星的強力潮汐作用影響,導致同步自轉的結果,就像是月球總以一面對著地球,這顆行星很有可能有一面永遠是炙熱的白晝,另一面卻是永不見天日的黑暗。你認為這樣子的星球上可能會有生命嗎?或許吧,或許他們可能躲在某處晨昏圈的底下(水下?)某處,躲避著比鄰星無情的閃焰摧殘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過去看看嗎?抱歉,雖然比鄰星真的離太陽很近,「才」4.2 光年,但就算是你搭上了有史以來離開太陽系速度最快的太空船航海家一號,也要 7 萬多年才到得了。在短期之內,這顆地球的鄰居或許還不是野外旅行的最佳去處。

藝術家筆下的 Proxima b 表面情景想像圖。雖然 Proxima b 位於適居帶內,但其表面有沒有水與大氣?環境適不適合生命演化?這些目前都還是尚未探索的謎題。Credit: ESO/M. Kornmesser
藝術家筆下的 Proxima b 表面情景想像圖。雖然 Proxima b 位於適居帶內,但其表面有沒有水與大氣?環境適不適合生命演化?這些目前都還是尚未探索的謎題。圖/ESO/M. Kornmesser

宇宙探險的新紀元

自從人類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 51 b」以來,也才不過 21 年的歲月 [6]。如今,系外行星列表已經洋洋灑灑超過了 3000 顆,而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猶記去年發現的 Kepler-452b [7],它與比鄰星 b 同樣位於適居帶(在恆星周圍內,液態水能夠存在於行星表面的區域)內,而且在許多方面與地球非常相似,被許多人冠上一個特別的外號「地球 2.0」。可惜的是它實在有點遠,1400 光年的距離可不是像比鄰星 b 一樣開個幾萬年太空船就可以抵達的。

比鄰星 b 的出現,除了告訴我們「外星生命很有可能近在眼前」之外,更令人振奮的是它真的給了我們宇宙旅行的希望。「想去 4.2 光年遠的星球觀賞紅色的太陽?」或許這是幾百年後的旅行團標語也不一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搜尋系外生命與星際探險的宇宙夢,如今才正要開始。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Whyjay
17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透過我的眼睛、鏡頭的眼睛、還有衛星的眼睛看世界的地球科學研究者。期望與你分享冰川下封存的秘密或是火山上隱藏的故事;夜晚,我們更可以遙望皎潔的明月,更遠的木星與冰衛星,甚至更遠更遠──某顆系外行星上的生命,或許也正拿望遠鏡看著我們討論人類最終的歸宿。推特:https://twitter.com/WhyjayZ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