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銀河系的8字圖

臺北天文館_96
・2011/08/01 ・119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赫歇爾太空觀測衛星(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的最新觀測資料顯示: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非常奇特、由稠密氣體構成的環狀構造。在赫歇爾之前,天文學家僅知到其中的幾段。每 段都不超過600光年;但赫歇爾的資料卻首度將整個環完整呈現,而且這個顯示這個氣體環非常古怪,古怪到讓天文學家傷透腦筋。

赫歇爾太空觀測衛星是歐洲太空總署主導、NASA協助運作的計畫,主要以紅外和次毫米波段進行觀測,因而能躲過塵埃的遮蔽,看到銀河中心的細節。赫歇爾的偵測器也適合觀察銀河系中最冷的天體。

美國航太總署(NASA)紅外影像處理分析中心(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的Alberto Noriega-Crespo表示:天文學家已經利用紅外波段觀察這個區域好幾次了,但當用赫歇爾解析度更好的次毫米波段觀察時,這個氣體環才清楚呈現。 義大利羅馬太空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Physics in Rome)Sergio Molinari等人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氣體環是由混合了塵埃的稠密低溫氣體構成類似管狀的結構,在環中還有新生恆星正在形成。這些天文學家對所見感到最 驚訝的是:這個氣體環位在銀河盤面上,如右上圖黃色部分,看起來像是個阿拉伯數字8或數學的無限大符號∞,或是拿一條橡皮筋,兩手朝相反方向扭轉之後的結 果。(點選此處可觀看有標示的圖片)Molinari等人後來又透過日本野邊山電波天文台(Nobeyama Radio Observatory),協助測定這個稠密氣體環的速度。電波觀測結果顯示這個環的移動是整體一致的,換句話說,不管在環上的何處,相對於銀河系某處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我們的銀河系是個棒旋星系,也就是在銀河系中心區有個恆星構成的短棒狀結構,棒狀結構外圍則繞著螺旋狀的旋臂;這個氣體環就位在棒狀結構中。不過,事 實上,棒狀結構是位在一個更大的環狀結構中。也有其他星系有類似的棒狀結構和環狀結構。棒狀結構中有氣體環的典型例子就是NGC 1097星系,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影像中,可以看到棒狀結構中的這個環狀結構閃閃發光,但無法看清其中間區域是否有扭曲打結的模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文學加對於這些螺旋星系中為何有棒狀或環狀結構還不是很清楚,但根據電腦模擬結果顯示:重力交互作用(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很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某些理論認為棒狀結構是星系之間的重力交互作用所造成的。例如:我們銀河系可能是受到鄰近最大的星系—仙 女座星系(Andromeda,M31)的影響而產生棒狀結構。

至於氣體環的扭曲模樣並不是這次赫歇爾觀測所呈現的唯一的謎題。另一個謎題是:這個氣體環中間扭曲的部份,並不是如一般常理認為位在星系中心,而是偏 在一旁。目前天文學家認為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在人馬座A*(Sagittarius A*)附近,這裡有顆大質量黑洞。目前並不清楚氣體環中心點與銀河系中心點不重合的原因。Noriega-Crespo說道:對我們的銀河系,要學的東西 還多得很哩!

資料來源:Twisted Tale of our Galaxy’s Ring [2011, 07, 19]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38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GC 1929製造的超級泡泡
臺北天文館_96
・2011/07/28 ・52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65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文學家利用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在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LMC)中捕捉到一個被星雲包圍的星團NGC 1929。這個恆星誕生區受到這些明亮的年輕恆星所發出的恆星風及震波的影響,因而呈現這樣中空的超級泡泡狀結構(superbubble)。

大麥哲倫星雲是個矮星系,也是我們銀河系最大的衛星星系,其中包含了大量氣體塵埃雲和正在形成的新生恆星。包圍在NGC 1929周圍的星雲正式編號為LHA 120-N44,或縮寫為N44。NGC 1929裡年輕且熾熱的恆星,會發出強烈的紫外輻射,促使周圍的氣體發光,讓這個超級泡泡更輪廓更鮮明。根據估計,這個超級泡泡的直徑約為320光年 ×250光年左右;與太陽到最近的恆星僅約4光年的距離相較之下,真的是非常龐大的結構。

N44超級泡泡的形成過程主要有兩階段。首先,來自星團中熾熱大質量恆星的恆星風先將中間區域清空;之後,星團中質量比較大的恆星演化到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爆炸的震波將星雲更向外推,並使泡泡發光。

雖然超級泡泡是因破壞過程而形成,不過泡泡邊緣的氣體反而因擠壓而變得比較稠密,進而在此誕生新恆星,這些二代恆星再反過來為NGC 1929注入新鮮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A Cosmic Superbubble [2011.07.20]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