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裸露肌膚改變他人的觀感

果殼網_96
・2014/03/11 ・240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ikita_TV_series_HD_widescreen_Wallpaper_17_medium

文/伏維閣主

第一印象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初遇的場合變了,你對他/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完全改變——這得取決於你們是在正式晚宴、雞尾酒會,還是瘋狂的泳池派對上相遇。人們在這些場合的著裝與暴露程度各不相同;觀察他人肌膚,可能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影響——無論你是否刻意為之。

我們很可能會想當然以為,如果過分重視他人的外在特徵,就是在將人擬物化和去人性化。《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在2012年曾發佈一項研究,證明男性和女性都會把其他女性看作性感尤「物」。

但我們在觀察他人身體時,究竟會產生何種心理活動?擬物化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對這些問題還一無所知。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想要一探究竟。他率領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旨在考察身體暴露如何影響他人想法。如果身體暴露,真的能改變他人的看法,那麼它對社會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布魯姆的研究已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可以參考〈我們眼中的美女只是花瓶〉

「赤裸裸」的真相

我們對他人面貌或身體的關注,是否影響了我們對他們的在控制能力(agency)和感受能力(experiences)的評價?所謂「控制」,包括自我控制、道德約束和計畫性;「感受」則包括愉悅、飢餓或慾望。研究團隊希望藉由實驗來證實這點。他們告訴實驗參與者一句話,比如「艾琳/亞倫打算在週末和朋友聚會」,然後給參與者一張照片。一組參與者拿到了艾琳或亞倫的大頭照;而另一組則拿到了他們的「脫衣照」(艾琳穿著比基尼泳裝,亞倫則上身全裸)。

17Rcjggz9D6ZlsZjVBEgvvRUiH7N1Ap_th9ZIOmvavC5AgAAFQMAAFBO_645x730
上面是艾琳和亞倫的大頭照,下面是泳裝照。圖片來自研究者原文獻。

然後研究者會詢問被試:「與常人相比,這個人在______方面的能力如何?」(空格位置是6個與控制能力有關的詞,即:自我控制、行為道德、計畫性、交流、記憶與思考)實驗結果顯示,拿到裸上身照片的參與者,傾向於認為照片中人的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這樣看來,實驗參與者其實並沒有完全物化艾琳或亞倫,而是認為他們的控制能力較弱、更易受情緒影響,也更易受傷。

接下來,實驗參與者會看到更暴露的照片。研究團隊精心挑選了10組由專業攝影師拍攝的成人電影演員半身照(膝蓋以上),演員們或者穿衣,或者不穿(私密部位有模糊化處理)。每組的兩張照片幾乎完全一樣,無論是光照,或是人物的姿勢、表情都不變,只不過照片中的人一個穿了衣服、一個沒穿衣服罷了。這個實驗共有逾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像之前一樣,他們需要替某張指定照片給分,評估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和「感受能力」。實驗結果與之前完全一樣:參與者認為,赤身裸體的人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

Tr2a2qaAta9nXVmZMjIBc6IHg_QDIf8RekQ0MA3GLf-OAgAANAQAAFBO_645x1061
實驗材料,請不要跟帖留言求種。圖片來源:研究者原文獻

研究人員又進一步實驗,展示給參與者另一組照片;照片中人和前兩組一樣,只不過這次照片中的人物擺出了明確帶有性暗示的姿勢。整體來說,照片其實有3個版本:衣著齊整版、正常裸體版、以及性趣盎然裸體版。研究團隊希望能界此了解人們對他人在控制能力、感受能力和性暗示的看法。結果顯示,性趣盎然裸體版獲得的「感受能力」評價最高,「控制能力」最低;衣著齊整版與之正好相反。而正常裸體版得到的評價則位於二者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被試看到帶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他們會認為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較弱,感受能力較強。

JJe9dhRXPwQEZbRFJdD2-X9qHOUeD2R8Zuk0QzoQKwHKAwAAZQEAAFBO_645x237
從左到右依次是穿衣服的、不穿衣服的、和性感的。圖片來源原文獻。

聚焦身體

似乎身體暴露越多,人們對其控制能力和責任感的評價就越低,但是對其的感受力與敏感度評價會更高。換句話說,我們在看到他人暴露的肌膚時,也會對他們產生正面的看法——這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研究團隊為此又進行了兩個實驗,了解「聚焦身體」對人的正面影響。

首先,讓實驗參與者閱讀一段關於邁克爾和傑弗里的描述。關於邁克爾的這段話,重在描述他的身體特徵,比如雙關節手腕、A-型血,大約80bpm的心率;而關於傑弗里的那段話,則重在描述他的思想特徵,比如他能夠藉由聯想記憶法記住事物的名稱,另外他還會在心裡構想前往某地的路線圖。

接下來,參與者要想像情景:如果邁克爾和傑弗里都在餐館裡吃飯但沒有付賬,那麼誰的過錯更大?如果他們都遇上搶劫,誰受傷較嚴重?關於邁克爾的描述聚焦在身體,受測者多半認為他在沒付錢這件事上的過錯較小,但在搶劫時受的傷較大。

fnMbdN4L8wk8O7tYS6JpWG8bMEQFXHLOOQ39Zmg6rZC8AgAAEgMAAFBO_645x724
穿衣服和不穿衣服的男人,誰更容易被電擊?圖片來自研究文獻。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實驗對象變成了女大學生。研究者讓她們對另一名實驗參與者施以電擊——這名被電的「參與者」其實是研究人員扮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了解女性更願意電擊穿著衣服的男性,還是光著上身的男性?結果顯示,赤裸上身的男性受到電擊的次數明顯較少,很可能是因為女性實驗參與者容易受赤身男性承受的傷害和痛苦所影響。

上述研究證明,暴露身體而非心靈,也有其積極一面。但請注意,這並不是指暴露身體完全是件好事,如果過度暴露身體,會讓他人以為缺乏控制能力、易受人操控、道德感或做決定的能力也較低。也許在你下次挑選著裝的時候,也要仔細想一想了。

 

本文編譯自:Scientific American:Nudity Found to Offer New Social Benefits

研究文獻:Gray, K., Knobe, J., Sheskin, M., Bloom, P., & Barrett, L. F. (2011). More than a body: Mind percep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jec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207.

轉載自果殼網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無法脫離「小大人」的角色?聽聽內心孩子的聲音,別再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遠流出版_96
・2019/10/17 ・376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70 ・五年級

  • 作者: 吳姵瑩

本文摘錄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探討有關個人界限、家庭關係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本文著重討論家庭中常扮演重擔的「小大人」角色。

有一天,課程上的學員 Peggy 在自我探索時,發現自己身上有小大人的角色。她問我:「老師,我真的有這個角色嗎?可是我承認這個角色真的好嗎?」

你是一個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的小大人嗎?圖/Pexels

親愛的,困惑、猶豫的感受,在自我探索中很常發生。我們都會在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時,感覺到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因為這就像是一股指責父母的壓力,似乎因為父母不盡職,而讓你背負某種責任和壓力。

你會一直要自己替別人著想,自我催眠:「能力好就責任大,因為我是家中的長子/長女,所以我承擔責任是應該的,長子如父、長女如母,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這個小大人的角色,有時候會是一輩子的,它除了犧牲你的童年,還可能會一路挾持你的青春歲月到終老。有的小大人會以為:只要我的弟弟妹妹都開始工作,也許就能解脫了,但事實往往不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庭的問題,老大是被期望的「小大人」

過度的責任感有時就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圖/Pexels

Peggy 年近六十,和先生兩人都已退休。她工作了一輩子,開始希望能享清福,但卻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有很多照顧的責任和壓力。她有一個快九十歲的老母親,還有事業有成,卻還是「需要幫忙」的弟弟妹妹。甚至遠在歐洲的妹妹一通電話打來,她就會拋家棄子地飛過去幫忙。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是所有人的媽媽:老公的媽媽、孩子的媽媽、媽媽的媽媽,甚至也是弟弟妹妹的媽媽……

她有點無奈地說著,話語中卻帶著一絲絲驕傲,像在說著有很多人需要她,她還是精力旺盛,即使六十歲了也還是很有功能。

但是,這個小大人的形成,背後卻有著強烈的委屈和辛酸。

「我印象好深刻,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放學後跟同學在公園裡玩遊戲玩得很開心,晚了半小時回家;回家後媽媽很生氣地甩了我一巴掌,痛罵我一頓。確切的內容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自己覺得做錯事,還有媽媽說的那句話:『妳知道家裡有多少張嘴巴等妳吃飯嗎?』以及轉過頭時,弟弟妹妹無助的眼神。」

她在那瞬間忘了自己的委屈和無助,只留下巨大的罪惡感和責任感。她也明白:從那一刻起煮飯、照顧弟妹,還有盯他們的功課都要由她一手包辦,她不再擁有童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時候孩子們也變成大人們無助之下發洩的對象。圖/Pexels

父親後來得知這件事,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小孩子就想玩,讓他們晚一點吃飯有什麼關係。」但似乎也於事無補,因為父親實際上沒幫上任何忙。她繼續忙碌做事,只為了讓母親開心和安心。

在 Peggy 的父母關係中,母親其實是孤單且不被理解的。

在農業時代,做媳婦的總是要張羅許多事情;但每次做決定後,先生卻都是淡然又不以為意,只覺得太太把很多事情放大檢視,只想息事寧人,自己卻不一定幫得上忙。失望的母親只能將期許或擔憂分配給孩子,也愈來愈少向自己的先生求助,轉而開始在大女兒身上找寄託。

被「責任感」淹沒,又害怕不再被需要

Peggy 是家中最早懂事的孩子,即使一開始對自己不能跟同齡孩子一樣玩樂有所埋怨,也總是羨慕身旁年齡相仿的孩子可以自在享樂,也可以只專注於自己的學業;但終究,她還是會覺得自己的辛苦跟母親的苦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此,即使年齡和歲月增長,她依舊對弟妹的事情一手包辦,弟妹也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會想到姊姊。先生經常為此對她感到憤怒,因為她總是為了弟妹而丟下先生。在先生終於跟她大吵、要求離婚時,她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多重角色,並開始正視這件事。

有時即便想要離開被綁住的自己,但只要想到以往的經驗,就選擇不掙扎,因為不想再受傷。圖/pixabay

親愛的,從家族系統的角度來看,「小大人」的角色已經讓家庭結構失衡。在早期的環境裡,有許多不得已的因素讓長子/長女成為超級照顧者;但到了一定年紀,就應該要讓自己卸除這個角色。

然而,困難之處就在於:「我很怕自己不再被需要」、「我不忍心不去幫他們,放他們變成那樣」、「如果我不去做,我媽一定會說『妳這個姊姊是怎麼當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自我內言。

過度負責的傾向,加上渴望被認可和需要的習性,讓「小大人」們難以從這個角色中跳脫,而容易被他人言語使喚甚至勒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中仍存在著一個被禁錮的孩子。圖/pixabay

你往往會很容易感到內疚,會因為過往發生的某次(或不只一次)家庭事件,而學會用照顧與順應性高的特質來保護自己、掩蓋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和渴望。

使事過境遷,你已經不再需要當小大人,可以真正傾聽內心聲音,還是會有回不去的感受—─因為在你心中,仍存在著一個被禁錮的孩子

永遠無法突破「能者過勞死」的窘境?

當一個孩子長期穿戴保護機制,也就是扮演小大人的角色,其實會違反孩子發展的狀態。

玩樂能刺激成長的過程,並豐富孩子的內在創造力;當孩子不能真實做自己,就會出現許多否認機制,包括:否認自己、否認內心感受,甚至是否認認情感連結與關係。所以就算有許多人圍繞在身邊,你仍會感覺到空虛與空洞,因為你並沒有真正接觸到自己,更沒有真正被理解。

愈是能幹負責的人,身旁就愈容易環繞失功能又看似脆弱無助的大寶寶。圖/GIPHY

然而,基於關係的互補性,愈是能幹負責的人,身旁就愈容易環繞失功能又看似脆弱無助的大寶寶,或者難以對自己行為負責又任性的小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你便容易在一邊付出、一邊感覺被需要而滿足的同時,因他們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而感到憤怒,或者指責他們不知感恩;卻又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馬上飛奔過去。

孩子有時也會成為夫妻關係互補性中的補償。當太太總覺得有事要發生、總是想要未雨綢繆,先生卻總覺得那沒什麼、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久而久之,這個家就似乎是太太在操持。

當太太過於勞累又缺乏支持,孩子就會一躍而入成為支持與協助母親的角色,補償家庭裡失衡的關係結構。

所以,你該怎麼做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請讓自己時時保持自覺。我們的確不可能把所有的角色都當好,所以時常傾向當我們最習慣、最有成就感,或是得罪最少人的角色。因此,有可能出現一些弔詭的現象,例如:努力當好「姊姊」,而忽略了「妻子」的角色。

真正讓你恐懼的,就是再度籠罩在小時候那無助的罪惡感中。圖/GIPHY

也因為,我們讓自己困在那個想要玩樂的孩子的罪惡感中,因此不管被使喚,或感覺被勒索,都是因為我們的情緒早在童年就被挾持,讓我們無法放過自己、不允許自己有一絲懈怠。因為真正讓你恐懼的,就是再度籠罩在小時候那無助的罪惡感中。

當你可以看向自己,看向這已經長大的孩子,同時看向弟妹,看見他們都已經成年,你可以不斷提醒自己:他們已經是有能力的成年人,你也不再是需要依靠父母而生的孩子。你不用再汲取父母的認可,來確保自己安全無虞。

有許多人在步入中年後,會開始能夠鬆動身上小大人的角色。大部分原因是,他們終於認知到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沒這麼大;或是父母開始能夠彼此相處,因而減少了對孩子的責備與關注力,讓孩子得以獲得「做自己」的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孩子,渴望擁抱也想要任性幾回。圖/Pixabay

所以親愛的,當你看懂這一切,請你抱抱內在小孩。玩樂向來是孩子的語言,孩子不該因為玩樂被處罰,而是需要被好好理解和擁抱。當你的罪惡感又升起時,請你想想內在小孩的無助,抱抱他並且告訴他:

「你已經很棒了,你不用做這麼多,這不是你的責任,放心吧!」

一次次讓自己更安心,也一次次肯定自己的價值,你最後就能脫離「小大人」的角色。

全文摘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2019 年 5 月,遠流出版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裸露肌膚改變他人的觀感
果殼網_96
・2014/03/11 ・240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ikita_TV_series_HD_widescreen_Wallpaper_17_medium

文/伏維閣主

第一印象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初遇的場合變了,你對他/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完全改變——這得取決於你們是在正式晚宴、雞尾酒會,還是瘋狂的泳池派對上相遇。人們在這些場合的著裝與暴露程度各不相同;觀察他人肌膚,可能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影響——無論你是否刻意為之。

我們很可能會想當然以為,如果過分重視他人的外在特徵,就是在將人擬物化和去人性化。《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在2012年曾發佈一項研究,證明男性和女性都會把其他女性看作性感尤「物」。

但我們在觀察他人身體時,究竟會產生何種心理活動?擬物化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對這些問題還一無所知。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想要一探究竟。他率領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旨在考察身體暴露如何影響他人想法。如果身體暴露,真的能改變他人的看法,那麼它對社會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布魯姆的研究已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可以參考〈我們眼中的美女只是花瓶〉

「赤裸裸」的真相

我們對他人面貌或身體的關注,是否影響了我們對他們的在控制能力(agency)和感受能力(experiences)的評價?所謂「控制」,包括自我控制、道德約束和計畫性;「感受」則包括愉悅、飢餓或慾望。研究團隊希望藉由實驗來證實這點。他們告訴實驗參與者一句話,比如「艾琳/亞倫打算在週末和朋友聚會」,然後給參與者一張照片。一組參與者拿到了艾琳或亞倫的大頭照;而另一組則拿到了他們的「脫衣照」(艾琳穿著比基尼泳裝,亞倫則上身全裸)。

17Rcjggz9D6ZlsZjVBEgvvRUiH7N1Ap_th9ZIOmvavC5AgAAFQMAAFBO_645x730
上面是艾琳和亞倫的大頭照,下面是泳裝照。圖片來自研究者原文獻。

然後研究者會詢問被試:「與常人相比,這個人在______方面的能力如何?」(空格位置是6個與控制能力有關的詞,即:自我控制、行為道德、計畫性、交流、記憶與思考)實驗結果顯示,拿到裸上身照片的參與者,傾向於認為照片中人的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這樣看來,實驗參與者其實並沒有完全物化艾琳或亞倫,而是認為他們的控制能力較弱、更易受情緒影響,也更易受傷。

接下來,實驗參與者會看到更暴露的照片。研究團隊精心挑選了10組由專業攝影師拍攝的成人電影演員半身照(膝蓋以上),演員們或者穿衣,或者不穿(私密部位有模糊化處理)。每組的兩張照片幾乎完全一樣,無論是光照,或是人物的姿勢、表情都不變,只不過照片中的人一個穿了衣服、一個沒穿衣服罷了。這個實驗共有逾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像之前一樣,他們需要替某張指定照片給分,評估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和「感受能力」。實驗結果與之前完全一樣:參與者認為,赤身裸體的人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

Tr2a2qaAta9nXVmZMjIBc6IHg_QDIf8RekQ0MA3GLf-OAgAANAQAAFBO_645x1061
實驗材料,請不要跟帖留言求種。圖片來源:研究者原文獻

研究人員又進一步實驗,展示給參與者另一組照片;照片中人和前兩組一樣,只不過這次照片中的人物擺出了明確帶有性暗示的姿勢。整體來說,照片其實有3個版本:衣著齊整版、正常裸體版、以及性趣盎然裸體版。研究團隊希望能界此了解人們對他人在控制能力、感受能力和性暗示的看法。結果顯示,性趣盎然裸體版獲得的「感受能力」評價最高,「控制能力」最低;衣著齊整版與之正好相反。而正常裸體版得到的評價則位於二者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被試看到帶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他們會認為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較弱,感受能力較強。

JJe9dhRXPwQEZbRFJdD2-X9qHOUeD2R8Zuk0QzoQKwHKAwAAZQEAAFBO_645x237
從左到右依次是穿衣服的、不穿衣服的、和性感的。圖片來源原文獻。

聚焦身體

似乎身體暴露越多,人們對其控制能力和責任感的評價就越低,但是對其的感受力與敏感度評價會更高。換句話說,我們在看到他人暴露的肌膚時,也會對他們產生正面的看法——這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研究團隊為此又進行了兩個實驗,了解「聚焦身體」對人的正面影響。

首先,讓實驗參與者閱讀一段關於邁克爾和傑弗里的描述。關於邁克爾的這段話,重在描述他的身體特徵,比如雙關節手腕、A-型血,大約80bpm的心率;而關於傑弗里的那段話,則重在描述他的思想特徵,比如他能夠藉由聯想記憶法記住事物的名稱,另外他還會在心裡構想前往某地的路線圖。

接下來,參與者要想像情景:如果邁克爾和傑弗里都在餐館裡吃飯但沒有付賬,那麼誰的過錯更大?如果他們都遇上搶劫,誰受傷較嚴重?關於邁克爾的描述聚焦在身體,受測者多半認為他在沒付錢這件事上的過錯較小,但在搶劫時受的傷較大。

fnMbdN4L8wk8O7tYS6JpWG8bMEQFXHLOOQ39Zmg6rZC8AgAAEgMAAFBO_645x724
穿衣服和不穿衣服的男人,誰更容易被電擊?圖片來自研究文獻。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實驗對象變成了女大學生。研究者讓她們對另一名實驗參與者施以電擊——這名被電的「參與者」其實是研究人員扮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了解女性更願意電擊穿著衣服的男性,還是光著上身的男性?結果顯示,赤裸上身的男性受到電擊的次數明顯較少,很可能是因為女性實驗參與者容易受赤身男性承受的傷害和痛苦所影響。

上述研究證明,暴露身體而非心靈,也有其積極一面。但請注意,這並不是指暴露身體完全是件好事,如果過度暴露身體,會讓他人以為缺乏控制能力、易受人操控、道德感或做決定的能力也較低。也許在你下次挑選著裝的時候,也要仔細想一想了。

 

本文編譯自:Scientific American:Nudity Found to Offer New Social Benefits

研究文獻:Gray, K., Knobe, J., Sheskin, M., Bloom, P., & Barrett, L. F. (2011). More than a body: Mind percep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jec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207.

轉載自果殼網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