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男子氣概與生俱來?

小斑
・2014/01/09 ・129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天與 Z 聊到大家普遍認為男生數理比較好、女生擅長文字情感等等兩性差異還有性別平等,他側著頭猶豫了一下說:「如果男女先天就有差異,那大家各擅所長、各司其職不是很好嗎?」

我說:「那要看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巨大差異是一生下來就因為生物因素被固定了,還是後天社會文化影響的比較多。而現在的性別不平等,社會因素大過生物因素。」

有些兩性差異很明確就是生物因素,比如說: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矮,男生會長鬍子、會變聲,以及女生有月經、會懷孕等。

但說到個性和社會角色,像是一些刻板印象:女生溫柔婉約、男生剛強進取;女生擅長相夫教子、男生擅長養家賺錢;或是思考習慣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見兩性關係暢銷經典: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等等,就不能直接硬塞說都是基因決定的,而忽略人類成長過程中,社會文化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Z說:「你有任何研究證據嗎?」

先暫時假設這些男女差異的敘述是現在真實觀察到的現象(我說假設),就真的是必然或是應該如此嗎?必然指的是這些特質為「天生」的,在任何「後天」人類社會中皆如此,例如:在任何人類社會中一般狀況下女人會發育乳房組織、黑人的皮膚是黑的、鴕鳥飛不起來。而不能看到家貓不會打獵,就推估貓在野外沒有自行覓食的能力。先不談性別刻板印象應不應然的價值觀辯論,至少性別氣質不是必然的,不是天生的。

設計實驗有點不太可能,實在沒辦法對一個有一定規模的人類社會設計人格養成實驗的狀況下,學者在不同文化的人類社會中尋找答案,因為不同的人類社會就像是不同的實驗條件。

如同要反駁「天下烏鴉一般黑」,只要找到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就行了。只要找到性別特質不符合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人類社會,性別氣質「天生如此」的論調不攻自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35年,著名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再次轟動學界,以人類學觀察說明性別氣質(柔弱或者是陽剛),是由文化後天塑造,並不是天生的。這本書成為經典,影響性別研究至今,在論述社會性別(gender)的建構時多所引用,支持文化建構論而非生物決定論。

米德的方法很簡單:去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中觀察其文化、行為,相互比較。身為一位人類學家,他觀察到其中三個相近的部落,性別特質皆迥異於西方社會傳統的男性堅強進取、女性溫柔敏感的框架。

阿拉佩什人的社會價值是溫柔和平,不管男人女人,體貼細膩是受到讚揚的特質;蒙杜古馬人則是不管男人女人都驍勇善戰,尚武,家族鬥爭非常慘烈;德昌布利人則是女人當家作主,男人則溫柔婉約、費心打扮獲得女性青睞,女性陽剛、男性陰柔。這說明了我們所謂的陽剛、陰柔特質,不必然附屬在男生或是女生這種生理性別身上。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之下,會發展出完全不一樣的行為模式、價值觀。

聽完瑪格麗特‧米德的研究結果,Z說:「我信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瑪格麗特‧米德《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瑪格麗特‧米德《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P.S. 將近七十年前的研究,不是沒有被批評研究方法或是觀點,不過「性別氣質」可由後天文化建構算是學界共識。

文章難易度
小斑
1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 一顆在各個學科間漂流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