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蘋果電腦與美國情治單位之間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洪朝貴
・2013/05/06 ・344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蘋果電腦與美國惡名昭彰的 FBI、 DHS、 司法部之間, 是否存在著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除了海關移民局明顯淪為蘋果的走狗之外, 其他有太多的疑點, 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面對政府調閱客戶個資時, 蘋果保護客戶隱私的努力與承諾, 甚至輸給臉書。

2012 年 9 月, 駭客團體 AntiSec 宣稱從美國中情局 (FBI) 幹員 Christopher K. Stangl 的電腦竊得一個檔案 NCFTA_iOS_devices_intel.csv 內含 1200萬筆蘋果電腦用戶的資料, 包含 UDID 及用戶姓名。 UDID 之於蘋果產品, 類似身份證字號之於個人一樣, 有著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簡中 英文] AntiSec 並未釋出完整的檔案, 而是擷取其中一小部分, 以 Rxdzz.txt 的檔名釋出, 以證實所言屬實。 FBI 官方回應的措辭 不太合邏輯: 「到目前為止, 沒有跡證顯示 FBI 的筆電遭駭或 FBI 曾經取得或企圖取得這些資料。」 請注意: 他們並沒有直接了當地說: 「FBI 並未持有這些資料。」 蘋果電腦則表示: 「FBI 不曾向我們索取這些資料; 我們也不曾提供這些資料給 FBI。」 幾天之後, 中英媒體找到不同的替死鬼: 簡中 說資料是從 Instapaper 取得; 英文 說資料是從 BlueToad 取得; 兩者內容矛盾, 但說服力不足則是一致的。 關於前者, 請見 這篇駁斥: 「這是眾所週知的舊聞, 與 UDID 無關。」; 關於後者, 文中就提到: 「BlueToad 表示他們被竊的個資遠遠不及 1200萬筆。」 但是 cnet 的文章 卻完全忽略這個 “細節”, 標題直接就表示洩漏來源找到了。

比較可信的是 Frederic Jacobs 所設立的 Identifying the Traitor 網頁, 如果個資外洩的所有受害者共同比對他們的 iPhone 上面到底裝了哪些軟體, 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有趣的是: 不知為什麼, 這個網頁不見了。 沒關係, 從 Wayback Machine 找到 歷史紀錄, 裡面提到初步結論是: 所有受害者的 iPhone 內都有一個名為 NCFTA 的檔案。 富比士的這篇文章 解釋 NCFTA: 政客一方面公開推動侵犯公民權利的電腦監控惡法 CISPA (最近美國吵得火熱; 貴哥偷懶沒報導), 另一方面私下成立一個非官方組織 NCFTA, 企圖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實現 CISPA 意欲完成的事: 要求資訊通訊業者把消費者個資分享給美國情治單位。

蘋果電腦在這件事裡面是否扮演積極配合 FBI 的角色? 我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 但是它完全消極、 不去追查客戶個資外洩的管道, 這是很明顯的。 這跟蘋果強硬處置吹哨者的明快作風完全不像 — 先前 iOS 開發者 Charlie Miller 回報安全漏洞, 蘋果置之不理, 於是他將漏洞公諸於世, 卻 旋即被撤銷開發者資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四月初, 一篇中文報導把 iMessage 的安全性吹捧上天: 「蘋果加密功夫太優秀 連DEA都擔心!內部文件:無法追蹤iMessage」。 這個消息的原始出處是 CNET 的報導。 該報導取得一份來自美國司法部 (逼死 Swartz 的司法部!) 下轄的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的文件, 聲稱蘋果電腦的 iMessage 令緝毒局頭痛, 因為採用傳統竊聽簡訊的方式無法解讀加密過的 iMessage 內文。 上述中文報導完全忽略 CNET 報導內提到的: 「密碼學專家 Matthew Green 教授指出: 蘋果電腦的加解密系統並不保證防止政府竊聽。」 香港新浪網的文章 標題看來也很捧 iMessage, 但至少內文提到: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 Apple 並非故意令聯邦調查機構失望, 這意味著 Apple 未來可能會做出調整,使 iMessage更易被政府監控。」 Matthew Green 教授的評論文 試著用最淺顯的方式解釋事實: 如果你的 iPhone/iPad 掉到泥坑裡毀了、 你的頭殼也撞壞忘記密碼了, 你還拿得回你的 (解密後的) 資料嗎? 如果拿得回來, 那就表示蘋果的 iCloud 握有你的密碼。 「忘記密碼還是可以取回資料」 的 iForgot 服務說明了: 蘋果顯然握有你的密碼。 問題只在於它會不會交給政府。 另一篇評論 直接道出貴哥心中的懷疑: 「為什麼這份敏感的政府文件會流入新聞媒體? 有助於販毒者躲避警察竊聽的資訊, 被警察自己刻意洩漏出來,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 那篇文章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要刻意散佈 “iMessage 可以免於執法人員攔截訊息” 的錯誤概念。」

今年四月底, 美國國土安全部 ( 侵犯人權隱私上演維安劇場的 DHS!) 下轄的海關移民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在佛羅里達州南部 衝入 25 家手機維修店, 指控這些店家採用非蘋果原廠零件、 強迫他們關店。 受害店主說這些官員帶著蘋果電腦人員前來, 彷彿是在抓毒販一樣。 如果是在臺灣, 這早就被罵翻了 — 根本就是濫用行政資源圖利特定廠商、 打壓合法的競爭對手。 難怪 Salon 專欄 乾脆直接把海關移民局改稱為 「iPhone 安全局」。 海關移民局跟蘋果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並非第一步。 TechCrunch 在半年前就已報導: 海關移民局即將全面改採蘋果電腦產品來配備其 17676 位員工。 令人好奇的是: 如果海關移民局也相信媒體的誤導, 為什麼又要跟緝毒局作對, 不惜冒著圖利廠商的罪名, 硬是要協助這個有礙緝毒蒐證工作的廠商、 確保這家廠商的壟斷地位?

從一些 「正常」 的商業新聞看來,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的互動良好, 這是無庸置疑的。 例如就在 AntiSec 入侵 FBI 事件之後不久 (五月), CNET 還報導過 DHS 底下的交通安全局 (TSA) 提出文件解釋為何一宗三百萬美金的採購案必須指定 Mac/iPhone/iPad — 當然是因為它 「很安全」。 隨後不久 (九月), CNN 又報導: 蘋果的 Passbook 功能 (中文) 除了內含登機證讓你通關登機更方便之外, 也將把 iTravel 的託運行李票根功能整合進去。 剛通過的專利當中也提到: 將來還會結合人臉辨識功能。 (貴註: 然後下一步就是像 雲圖 小說當中的 「宋咪451」 那篇一樣, 把它植入人體, 變成我們的文化 「靈魂」…)

2011 年蘋果電腦 獲頒一個專利 讓某事件發生現場的 「主控者」 (活動主辦者? 警方? 地主?) 可以發送紅外線訊號禁止 iPhone/iPad 照相錄影」。 說是要用來保護智財權, 但其實也很適合用來幫助政府封鎖消費者 (付錢給蘋果的消費者!) 的言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私下互通款曲的狀況到底有多麼密切? 本文所蒐集到的資料, 除了 「iPhone 安全局」 事件最明顯離譜之外, 其他事件都只能稱為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間接證據), 甚或只是對一些可能性的空想。 就像兩年前臺北市一方面 打擊 android 市場 一方面又推動 專業無奈的電子書包 一樣, 有諸多不太合常理的小事情, 很巧合地發生在接近的時間點,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性的證據顯示蘋果電腦在操縱政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蘋果電腦的監控與 言論封鎖 文化跟意欲集權掌控公民的政府或情治單位很麻吉。 蘋果的 「全球忠誠團隊」 (Worldwide Loyalty Team) 被戲稱為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 甚至曾經 假冒刑警搜索提早外流的 iPhone 5 原型機 卻又能夠全身而退, 不但沒有被起訴, 甚至沒有被主流媒體報導。 哦, 對了,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副總裁 John Theriault 曾經在 FBI 服務。 這一切都讓 「iMessage 好難監聽」 新聞 (爆料? 置入性行銷?) 事件的幕後真相更顯得高度可疑、 更讓人傾向佩服蘋果操縱媒體的能力。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公司挺身保護你的隱私?

在諸多的旁敲側擊之後, 只能用一個明確事實與建議來作為本文的結論。 EFF 的年度報告 Who Has Your Back今年再度評鑑: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大廠會挺身捍衛消費者的隱私? 這份報告針對六大主題評鑑資通訊大廠:

  1. 調查人員必須出示法院授權才會交出資料
  2. 在法律允許下, 會將調查人員索取個資的事實主動告知被調查的用戶
  3. 公佈透明報告
  4. 公佈公司面對調查人員索取客戶個資的處理員則
  5. 在法庭上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6. 在國會裡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Twitter 和 sonic.net 再度獲得最高的 6 顆星; google 和 dropbox 都獲得 5 顆星; 微軟 4 顆星。 就連隱私爭議不斷的臉書也獲得 3 顆星。 但蘋果只得到一顆星。 有些人也許選擇相信本文所質疑的每一件事, 都有 「政商邪惡共謀」 之外的合理解釋。 但只要蘋果持續不願回應 EFF 所提的這些問題, 那麼我還是選擇相信蘋果自己用連年的沈默所表達的明確立場: 政府關係優先於客戶隱私

(本文轉載自 資訊人權貴ㄓ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洪朝貴
4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NCC 公民培力活動百花齊放,公私協力推動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10 ・10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廣告

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發展,也改變了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隨著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崛起,每個人除了是訊息接收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百花齊放的訊息管道也帶來了內容及資訊管理上的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全球性之數位匯流發展及監理革新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打造多元文化均衡發展,迄今持續推動「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與公民培力推廣計畫」。

本年度( 112 年)公民培力推廣部分,藉由與廣電媒體產製端合作,包括公視、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及與大學、公民團體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法律白話文、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共 11 個單位,於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四大區域舉辦共 20 場媒體識讀活動,累積超過 1,300 人次參與,參與者豐富多元,包含媒體專業人員、銀髮族、身障群體、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 YouTuber 、 KOL 等,多面向推廣媒體素養意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公民培力活動形式多元,合作夥伴邀請各方講師發揮所長,針對不同參與對象因材施教,如正聲廣播電臺透過辦理相聲演出,讓平時不易接觸到媒體素養資訊的長輩、偏鄉學生,透過有趣的段子逐漸認識辨別假訊息的重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舉辦媒體素養營隊,至臺東教授國中生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公視透過舉辦電視台參訪,讓想認識電視媒體運作、節目製播的民眾得以大開眼界。許多單位也透過不同議題講座、互動與大學生或地方社區產生共鳴,散播媒體素養的種子,民眾課後紛紛表示收穫良多。

公視參訪-實際走進攝影棚,認識節目錄製過程。
臺師大媒體素養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向年輕學子回饋所學知識。
正聲廣播電台-以相聲演出搭配假訊息防制宣導,讓銀髮族及兒童也能辨識假訊息。

NCC 以提升廣電媒體專業及社會大眾媒體識讀能力為已任,透過每年持續舉辦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對廣電媒體的認識、思考,以及對訊息評估的能力,讓不同年齡層及族群得以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深埋在心、向下扎根,進而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公民培力課程 邀您一同打造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1/15 ・53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告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數位匯流發展,為促進通訊傳播產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推廣計畫」,鼓勵廣電媒體及公民團體運用既有資源,協力推動全民媒體素養,以串連其影響力至閱聽眾端,並於今(112)年度規劃「認識媒體」、「防制假訊息」、「性別平權」及「公民新媒體內容產製」等議題,增進社會大眾對於通訊傳播產業的認識。

今年度藉由與廣電媒體、公民團體等合作,包括公視、法律白話文運動、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等單位,於今(112)年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部地區舉辦 19 場媒體識讀活動,包括防制假訊息相聲演出、媒體素養營隊、參訪公視等,針對不同年齡層及族群設計互動課程,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向下扎根,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NCC 誠摯邀請銀髮族、兒少、身心障礙者、新住民及社會大眾一起參加,培養正確閱聽習慣及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公民素養,進而創造更健全的媒體環境,報名方式及活動內容詳見活動網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手機成癮上前線?俄烏戰爭有經驗
胡中行_96
・2023/10/19 ・414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忽然慘遭襲擊,距離如此靠近,想必是走漏了行跡。「哪個混蛋帶手機?俺宰了你!」「我剛才打給媽媽。」撤兵五分鐘內,這裡便被炸得粉碎。一則又一則 2014 至 2022 年間的前線通訊故事,收錄於 2022 年 10 月《數位戰爭》(Digital War)期刊,[1]烏克蘭戰爭傳播學者 Roman Horbyk 記載俄烏戰爭頓巴斯戰役(the War in Donbas)的論文裡。[1, 2][註1]

位於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圖/Leftcry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前線通訊設備

Roman Horbyk 訪問了 14 名烏克蘭軍人與 2 名配偶,以下是他們提到的幾種通訊設備:[1]

  • 手機:有些軍人同時擁有廉價、續航力長達 4、5 天的按鍵式手機;以及附帶相機、上網等功能,卻十分耗電的智慧型手機。兩者搭配分別的電話號碼,區隔公務與私用。一旦發現按鍵式手機遭敵軍追蹤,「我就把它丟進河裡。…跟家裡聯絡的那支,則放在基地。」另外,也有軍人放棄脆弱的智慧型手機,擁抱適合戰場的復刻經典:「我剛買了 Nokia 的按鍵式新款,堅不可摧。」[1]
  • 筆記型電腦:比手機笨重,弄丟或必須毀屍滅跡的時候,損失又更大。「我們單位的指揮官有台筆記型電腦,儲存大家緊急聯絡人的資料。在可能即將被大規模轟炸的關鍵時刻,…他生起小火,把筆電燒了。」[1]
  • 平板電腦:雖然容易損壞,但是能在連線後,將反裝甲佈雷資訊,即時更新至 Kropyva 地圖。針對這個非營利組織 Army SOS 開發的軟體,受訪軍人讚譽有加。[1, 3] [註2]此外,民間專家設計的火砲射擊計算軟體 Bronya,也安裝在平板電腦裡。原本幾分鐘的計算時間,縮短至幾秒。私人層面,平板電腦多作娛樂用途。[1]
  • 無線電站台:多半為北約或其他來源的二手貨,為高階軍官處理要務的管道,比手機安全。[1]
  • 無線電對講機:在戰爭早期難以取得,到了後來「…我們用對講機聯絡敵軍,然後互嗆。嗯,就只是張揚,其實聰明人應該竊聽,而非吵架。」[1]
  • 野戰電話:由通信部隊牽電話線,經濟、安全,不像手機或網路通訊容易被駭,是僅次於無線電站台的公務選擇。除非遇上密集轟炸等物理性攻擊,否則不太受干擾。[1]
  • 衛星電話:多為高階指揮官所用。優點是可以在地底防空洞安心通話,而且還收得到訊號;缺點則是昂貴且罕見,使用者要承擔的責任較高,所以有些受訪者承認他們會盡量避免。[1]

整體而言,手機是最受歡迎的通訊設備。烏克蘭通訊業者在 2000 跟 2010 年代,以華為和 Ericsson 的設備,設立手機訊號基地台。跟城市相比,鄉村的訊號較差;而俄軍佔領區就使用俄國的服務。前線訊號不穩,部份原因是俄國刻意搗亂。「大卡車以人道援助之名抵達,卸下來的貨只有 10 包糖,其他都是訊號干擾設備。」[1]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the Crimean crisis)的時候,俄羅斯曾出動 R-330Zh Zhitel 機動電戰車,偵測、分析,並干擾 100 至 2,000 MHz 的衛星和手機通訊。[4]

烏東前線充電中的手機。圖/參考資料 1,Figure 3(CC BY 4.0

假消息的傳播

對前線的軍人來說,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瀏覽網路新聞。烏克蘭官方的軍媒流行不起來,臉書倒是壓倒性地大受歡迎。這無可避免地,衍伸出事實查核的問題。有些人對假消息相當敏感,知道資訊會被操弄;許多則是抵達前線後,才開始有所警覺。[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訊軟體也是假消息傳播的管道,因此烏軍不得使用跟俄羅斯有關的 Viber,但向敵軍散佈錯誤訊息時除外。Telegram 維持開放至 2018 年;而 SkypeWhatsApp 則從未被禁。[註3]網路訊號微弱時,上述通訊軟體無法運作。大家會改用BluetoothSHAREit(茄子快傳),進行短距離的檔案傳輸。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烏克蘭受訪者將此二者歸類為較安全的選項;[1]印度並不准許軍人安裝 SHAREit。2017 年印度媒體報導,該國政府列出 42 個向中國回傳資料的間諜程式,除了 SHAREit,其他上榜的知名軟體,還包括:微博、微信和 QQ 等。[5]

當然,也有人偏好傳統的資訊交流管道。「為了得知新聞,我們會打電話給彼此。」不過,原職為記者的前線軍人不以為然:「士兵對戰爭資訊非常沒興趣。」娛樂才是主要需求。[1]

電力、網路及娛樂

2014、2015 年深陷熱戰的時候,頓巴斯前線缺乏穩定電力與網路。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壕溝和掩體的基礎設施逐漸升級:通常直接從附近的電網偷接,也有人用攜帶式發電機發電。後來不僅電力改善,還有閉路攝影機、電視機、冷凍櫃、無線網路,甚至三溫暖。[1]

烏東前線軍營的插座。圖/參考資料 1,Figure 4(© Valeriy Markus;CC BY 4.0

「習慣了窮忙,突如其來的寂靜,會令你覺得有鬼。」在暫時無聊的前線,「奇怪的想法開始自心底萌生」。士兵下棋、看電視消遣,或用手機聽音樂、追劇、打遊戲。電視訊號受俄羅斯系統性的干擾,網路連線又不穩定。「那些出入總部文明環境的人,會把東西下載到隨身碟給我們。」是說通暢的連線,也非絕無壞處。俄國情報單位就觀察電子設備朝遊戲網站的流量,試圖招募成癮的烏軍。[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蠻多喜歡閱讀的軍人,用手機和平板電腦儲存電子書,容量大、輕便、好攜帶。有一名神父將宗教書籍、音樂與儀式紀錄,裝進平板電腦。「我主持婚禮、洗禮等儀式,盡己所能照顧當地平民的心靈,並在前線小鎮建立了教堂及教區。」[1]

正在下棋的前線烏軍。圖/參考資料 1,Figure 9(© Valeriy Markus;CC BY 4.0

手機通訊的風險

對講機、手機和無線電站台都會被監控,所以指揮官一般傾向面對面討論事情。可是在私人層面,軍人不得不用手機與親友聯絡。「某回老婆打來問:『你現在在哪?』背景馬上就聽得到特別的聲音,代表(己方的安全單位)正在錄音。我說:『兄弟,把它關掉,讓我跟老婆說話。我合法。』」烏克蘭軍人頗習慣被同胞和敵軍監聽。即使通信部隊的成員,懷疑從雜音或是訊號跳頻,能辨識通話遭駭;許多軍人深信不疑,並發展出各種維護資安的溝通暗號。[1]

Norton防毒軟體公司的文章,也提及聽到雜音有可能是被監聽,還列舉其他徵象,例如:手機暗自不斷地向第三方傳輸,加快了電池耗電及數據用量;無故發出怪聲,或螢幕沒事亮起來;收到監控軟體故障時,傳來的亂碼訊息;以及因為尚未完成背景傳輸作業,所以拖長關機時間等。[6]

另一種手機通訊風險,總是隨關懷而來。彼時彈幕包圍,「我躲到某處,然後說:『我晚點再回電,現在正忙。』這樣他們就不會聽到砲聲隆隆。」很多烏克蘭的軍人跟家裡約定:他們只打電話,但絕不接聽。遇到適合的時機,便主動報平安。這當然無法阻止焦慮的家屬或放假的同袍,明知故犯:「我打去看他會不會接。有的話,必然一切都好;沒有的話,大概是人在掩體裡,或者正慘遭砲擊。那我就等他打回來。」至於文字溝通,容易啟人疑竇。「當你收到訊息,天知道是誰傳的;而當你傳出訊息,也不曉得誰會閱讀。」[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麻煩的是,就算通訊的時機和方式恰當,內容也沒有外流;光是開、關機,或無關緊要的手機操作,都還是有其危險。比方說,偵測荒野裡使用中的手機數量,可以推估該處的軍力。或是,「當我們開始用迫擊砲轟炸,會被要求關閉手機,以免干擾瞄準。結束後,才允許開機。」[1]

禁手機,像廢娼?

2015 年 7 月,烏克蘭國會禁止戰區士兵,使用手機、相機、無線電收音機和電腦。只是在缺乏安全通訊系統的狀況下,手機到頭來仍是最可靠的溝通設備,大家有命難從。到了 2017 年 8 月,迫於情勢,只得重新開放。[1]俄羅斯方面,也大同小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俄國前線士兵的手機被長官沒收,於是去偷烏克蘭人的,好打電話回家。時常通話暴露位置,而被炸翻也就在所難免。[7]

俄國擁戰派部落格形容 21 世紀前線的手機禁令,「跟廢娼一樣沒用」。[7]Roman Horbyk 也指出,烏克蘭人往往將之視為可接受的風險。畢竟除此之外,尚有諸多遭受攻擊的原因,而手機卻有不可取代的功能。「置身烽火數載,人們不再留意防彈背心與鋼盔。你無法逃脫命運。…我看過別人在砲擊下打手機。…自己則不會在遇襲時關機。相反地,當時很想發送道別簡訊。真的,只是我終究沒傳…」,受訪者笑道:「因為要是活下來了,怎麼辦?」[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1. 俄烏戰爭是從 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Crimea)算起。[1]
  2. 原論文稱開發地圖軟體的民間組織為 Armiya SOS。[1]基於翻譯的緣故,網路上能查到數種拼法,例如:Army SOS、АРМІЯ SOS(Армії SOS)和 ARMIA SOS 等。[8, 9]他們的官方網站,採前二者;[8, 10]而早期的臉書頁面,曾用過最末者。[9]
  3. 原論文裡的禁用軟體清單,適用範圍應該僅限於軍人。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3 年的報告,烏克蘭人仍大量使用 Viber 和 Telegram。[11]

參考資料

  1. Horbyk, R. (2022) ‘“The war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 on the frontline in Eastern Ukraine’. Digital War, 3, 9–24.
  2. Roman Horbyk’. Academia, U.S. (Accessed on 17 OCT 2023)
  3. Defense Mapping Software’. Army SOS, Ukraine. (Accessed on 14 OCT 2023)
  4. R-330Zh Zhitel Russian Cellular Jamming and Direction Finding System’. OE Data Integration Network (ODIN), U.S. (Accessed on 17 OCT 2023)
  5. D’Mello G. (01 DEC 2017) ‘The Government Has Named 42 Apps “Chinese Spyware”, Including Big Names Like TrueCaller’. India Times.
  6. Stouffer C. (13 JUN 2023) ‘How to tell if your cell phone is tracked, tapped, or monitored by spy software’. Norton, U.S.
  7. Yuhas A, Gibbons-Neff T, Al-Hlou Y. (04 JAN 2023) ‘For Russian Troops, Cellphone Use Is a Persistent, Lethal Danger’. The New York Times, U.S.
  8. Improving Ukraine’s Defense Capabilities Since 2014’. Army SOS, Ukraine. (Accessed on 14 OCT 2023)
  9. Ukraine Army SOS’. Facebook. (Accessed on 14 OCT 2023)
  10. Ми покращуємо обороноздатність України з 2014 року’. Army SOS, Ukraine. (Accessed on 14 OCT 2023)
  11. Freedom on the Net 2023 – Ukraine’. Freedom House, U.S. (Accessed on 16 OCT 2023)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