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要對外說故事? 傳播對跨科際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蔡明燁
・2013/02/25 ・305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credit: CC by theqspeaks@flickr

著名的比較宗教學家Karen Armstrong曾在研究中指出,多數的古文化都確認了人類的思考、語言的發展和知識的累積,乃是透過兩種途徑,亦即古希臘人所謂的mythos(譯詞為「神話」)和logos(也就是「理性」)。這兩種途徑之間並無孰優孰劣的問題,彼此也無衝突,而是互補的,因為它們各自運作於人類心智的不同領域:「理性」幫助人類進行邏輯思考、判斷分析、歸納整理、乃至於發明創造,使人類得以控制、改善外界的環境,換句話說,「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也因此現代教育的設計主要是架構在理性學習的基礎之上。

然而「理性」是有極限的,在人類的心智活動中,有許多的意念和經驗往往超出理性概念所能掌握的範圍,例如生命深層的悲喜,或者更終極的意義等問題,這個部份便屬於「神話」的領域。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現代人對「神話」的理解已與古人出現了頗大的差異,有些人甚至會把「神話」看成是一種迷信、自我耽溺的幻想,或者是無意義的空談等,不過古希臘人所謂的「神話」,其實是指人類最原始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就是「潛意識」,潛意識領域的感知與心靈活動,幫助我們在這個複雜、令人迷惑的世界裡,得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活得更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

那麼,既然「神話/潛意識」是超越理性範疇之外的心智領域,我們又該如何在這個領域裡思考、學習、累積智慧呢?答案說難很難,但其實也並非遙不可及。首先,「神話」仰賴故事的創造,故事不見得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但在某個意義上,卻有可能不斷重複發生,同時「神話」是需要對外傳述、表達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本文標題所謂的「說故事」,而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都有可能會在神話一而再、再而三的轉述過程當中,獲得某種啟示,也所以我們發現,人類似乎與生俱來便都有ㄧ種對外說故事和聽故事的渴望跟需求,許多小朋友們把同一個故事聽到幾乎滾瓜爛熟了,還是很樂於一聽再聽,因為從聽故事當中所得到的不同啟發,滿足了他們在潛意識領域裡學習的本能,而如果把「對外說故事」轉換為現代術語,其實便是一種「傳播」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話」領域的心智學習和成長,通常是透過不斷的、專注的操作與練習而來,同時也唯有透過不斷的、專注的操作與練習,才能真正獲致。例如我們不太可能光憑著讀通了行車手冊就變成駕車高手,也鮮少能夠單靠著記誦樂理、食譜和舞步,而學會彈琴、做飯或跳芭蕾舞;很多遊戲規則聽起來或讀起來都顯得艱深無比,然而只要實際玩過一遍,我們卻經常發現,那些繁複的規則突然都變得順理成章了!儘管你一開始可能半信半疑,但經過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後,卻達到了始料未及的驚人成果──你沒沉到水裡去,反而浮了上來;你跳得比別人更高,而且姿態優雅;或者,你唱出了從不曾想像過的悠揚樂聲,彷彿天籟……。我們或許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因為屬於「神話」領域的原始心智,跳過了理性邏輯的意識層面,直接指揮著我們的身體,使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學習超越了自己認知的極限,此外,在潛意識層次裡的學習活動,也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無可言喻的喜悅,例如音樂家可能在自己的演奏中渾然忘我,滑雪選手也可能在速度的快感中,瞬間體會到自己、雪橇及周遭的純白世界達到了某種天人合一。

正因為如此,「科學人文跨科際(SHS)」計畫強調「做中學」的原則,而我認為在推行面向寬廣的跨科際教育之際,也有必要透過「理性/意識」和「神話/潛意識」的雙重途徑,融合跨科際教育和傳播,在兩個不同的心智領域裡雙管齊下,同時深化、充實我們的思考和學習效果,並在無形中加強學習的樂趣。

在這個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時代裡,傳播是實踐跨科際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基因學家Steve Jones坦承,今天整個科學領域的結構是建立於傳播之上的,他以費馬的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為例,指出法國數學家費馬(Le dernier théorème de Fermat),在17世紀找到了一個絕妙的數學證明,但是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只在頁邊筆記註明說:「這裡的空白太少,不夠寫下。」結果後人經過了三個多世紀的苦思,才終於由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和他的學生泰勒(Richard Taylor),在1995年發表了他們的證明,解開費馬的謎題,可見無論是多麼偉大的發明,如果沒有對外解釋、說明,便有如被埋藏在地底深處的寶石,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傳播」的藝術融入科學發展與跨科際教育的實踐之中,而學習「對外說故事」,則是幫助我們挖掘各種智慧寶藏的祕訣之一。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和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簡稱OU)的合作,是就我所知融合了跨科際教育及傳播的成功實例,他們長達40多年的合作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過了不停的磨合、溝通及實踐,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他們早期的合作階段中,「傳播」被當成是推廣教育的輔助工具,所以就兩者的夥伴關係而言,BBC過去的主要職責是在協助OU製作課程所需的影音教材,然後利用半夜裡、或者週末一大早的冷門時段,在BBC的電視頻道中播出這些課程,供OU的學生收看、學習。這也就是說,早期所謂的整合教育及傳播資源,基本上仍然著眼於傳統的學習方式,集中在理性邏輯的意識層面,偏重教具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不過,儘管這樣的合作模式有相當的侷限,開放大學對傳播媒體的重視,以及與BBC傳播專家之間的長期互動,無疑還是提升了OU課程設計的品質和技巧,發展出了一套嚴謹而活潑的課程規劃與設計流程,達到對教學方法與傳播形式不斷的開發與創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眾傳播工具日新月異,BBC和開放大學的夥伴關係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首先,開放大學已不再仰賴BBC幫他們製播課程所需的影音教材,而是由大學本身的課程團隊主導,當學生們註冊之後,所收到的課程教材多半包含各種相關的文字/教科書、圖像與影音材料等,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隨時閱讀資料、觀賞影片,而不必受限於電視台的播出時間表;另一方面,當BBC毋須針對特定對象製作教學節目以後,兩者的合作便可以開始朝潛意識層面的啟發著手,並將傳播對象擴大到一般的社會階層,而非僅限於OU的學生。

開放大學把這個新的合作模式稱為「學習旅程」(learning journey),也就是透過BBC在黃金時段播出的合製節目,引發民眾對某個議題或某一領域的關注、想像及好奇心,節目結束後,有意願的人士便可以透過電腦網路取得進一步的訊息,例如BBC的節目網站往往會有鍊接帶到OU的相關網站,供有興趣的觀眾收看更多短片、下載報導、聽取網路廣播、啟動特別設計的網路遊戲或索取手冊、海報等等,以BBC和OU在2011年合製的生態紀錄片《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為例,民眾更可以進一步註冊參與開放大學的短期課程,從一般觀眾的身份升格為正式的學生,這也就是「學習旅程」由淺入深的完整延展。

英國在跨科際教育及傳播的融合與實踐方面,除了開放大學與BBC的合作已有令人稱羨的具體成果之外,其他的大學、博物館、基金會和研究團體等,也都有紛紛走出各自的框架,尋求跨界串思的趨勢,以期發揮更高的社會影響力,這也是我認為國內在推動跨科際教育的努力時,不妨借鏡英國經驗的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歡迎收聽網路廣播,節目長度約13分鐘:

參考資料:

轉載自 東西交叉口

文章難易度
蔡明燁
11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除了蚯蚓、地震魚和民間達人,那些常見的臺灣地震預測謠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2/29 ・27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災害性大地震在臺灣留下無數淚水和難以抹滅的傷痕,921 大地震甚至直接奪走了 2,400 人的生命。既有這等末日級的災難記憶,又位處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帶,「大地震!」三個字,總是能挑動臺灣人最脆弱又敏感的神經。

因此,當我們發現臺灣被各式各樣的地震傳說壟罩,像是地震魚、地震雲、蚯蚓警兆、下雨地震說,甚至民間地震預測達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現象?

今日,我們就要來破解這些常見的地震預測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皇帶魚。圖/wikimedia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地震魚僅僅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迷信」(superstition)。

透過動物來推斷地震消息的風俗並不新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早在西元前 373 年的古希臘,就有透過動物異常行為來猜測地震的紀錄!

人們普遍認為,比起遲鈍的人類,敏感的動物可以偵測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訊號,因此在大地震來臨前,會「舉家遷徙」逃離原本的棲息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臺灣 1999 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前後,由於部分地區出現了大量蚯蚓,因此,臺灣也盛傳著「蚯蚓」是地震警訊的說法。

20101023 聯合報 B2 版 南投竹山竄出蚯蚓群爬滿路上。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實環境中,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蚯蚓的行為了,而造成蚯蚓大軍浮現地表的原因,往往都是氣象因素,像是溫度、濕度、日照時間、氣壓等等,都可能促使蚯蚓爬出地表。

大家不妨觀察看看,白日蚯蚓大軍的新聞,比較常出現在天氣剛轉涼的秋季。

因此,下次若再看到蚯蚓大軍湧現地表的現象,請先別慌張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除了地震魚和蚯蚓外,鳥類、老鼠、黃鼠狼、蛇、蜈蚣、昆蟲、貓咪到我們最熟悉的小狗,都曾經被流傳為地震預測的動物專家。

但可惜的是,會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或機制。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作為閱聽者,看到如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請先冷靜下來,不要留言也不要分享,不妨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事實查核。切勿輕信,更不要隨意散播,以免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

此外,大家也千萬不要隨意發表地震預測、觀測的資訊,若號稱有科學根據或使用相關資料,不僅違反氣象法,也有違反社會秩序之相關法令之虞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延伸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迷信真的會害死人?不只是嚇死自己這麼簡單——《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3 ・279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芬蘭科學家統計了十三號星期五與其他日子星期五的車禍事件,結果十三號星期五發生交通意外事件比其他的星期五都還要多。十三號星期五真的不吉利嗎?

迷信不是平常人才有

塞繆爾.約翰遜博士(譯註:Samuel Johnson,英國歷史上獨力編出《英語詞典》的第一人)出門時總是先跨出右腳以求得好運,他也會避免踩到人行道上的裂縫。希特勒對 7 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認為 13 一直為他帶來好運,他說自己的名字由 13 個英文字母拼成,他在普林斯頓任教 13 年後當上該校的第 13 任校長。

菲利浦親王下場參與馬球比賽以前,都會輕拍馬球帽 7 下。瑞士網球好手辛吉斯據說打球時會避免踩到網球場兩側的邊線。美國籃球明星珀森(Chuck Persons)坦承上場前如果不先吃兩條奇巧巧克力(Kit Kat)或兩條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或奇巧與士力架各一條,他就會緊張。

據說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爾(Niels Bohr)也在門口放一塊馬蹄鐵。(雖然證據爭議未定,但有人問波爾是否真的認為馬蹄鐵可以為他帶來好運時,他回答:「我沒有那麼想,不過有人告訴我,不管你信不信都有效果。」)

在 1913 當選成為美國第 13 任聯邦總統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圖/wikipedia

無所不在的迷信

不光是親王、政治人物、物理學家有不理性的現象,最近蓋洛普民調也顯示,53%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至少有點迷信,25% 坦承他們有些迷信或非常迷信。另一項研究顯示,72% 的人至少擁有一個幸運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3 年,我和「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合作進行的迷信調查也顯示,現代的英國社會裡有普遍迷信的現象,80% 的人習慣敲敲木頭以免觸霉頭,64% 會交叉手指以祈求上蒼保佑,49% 的人會避免走過梯子底下以防厄運。

美國最聰明的學生也會做出類似的舉動,哈佛大學的學生在考試之前習慣去摸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雕像的腳以求好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則是去摸發明家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銅像的鼻子。多年下來,哈佛的腳和伊斯曼的鼻子都因為大家的迷信而愈摸愈亮。

哈佛校園裡的哈佛雕像(John Harvard Statue)。雕像的左腳因為長年的觸摸越來越亮。圖/wikipedia

很多傳統的信念沒什麼壞處,例如敲敲木頭、隨身攜帶護身符等等,但有些迷信的影響就比較嚴重了。

迷信可以攸關生死?

1993 年初,研究人員想了解住在門牌十三號的房子是不是真的比較不幸,所以他們在三十份地區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請門牌十三號的住家與他們聯繫,判斷他們搬進去住以後是不是運氣變糟了。結果有五百戶住家回函,其中有十分之一表示,他們搬進去以後比較常碰到倒楣的事。研究人員也想知道迷信會不會影響房價,於是他們訪問全國的房地產仲介業者。有 40% 的仲介業者表示,購屋者往往會迴避門牌十三號的房子,導致賣家必須降價求售。

有時候迷信可能攸關生死。第一章中我們提過大衛.菲利普,他對人的生日會不會影響死期很感興趣。菲利普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明迷信與確切死亡時間之間的關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中文、廣東話與日文中,「死」和「四」的發音幾乎相同,許多華人醫院裡沒有 4 樓,有些日本人每月 4 日出遊時會提心吊膽。這種迷信的關聯也延伸到加州,店家或公司在加州開業時可以自選電話號碼的後四碼。菲利普發現,中式與日式餐館的電話號碼中,4 的數目比一般少三分之一,美式餐館並沒有這種情況。

一間上海的住宅大樓電梯裡,4、13、14 樓都消失了。圖/wikipedia
一個日本的停車場內,編號 4 號的停車格也被跳過。圖/wikipedia

這些現象讓菲利普不禁懷疑,每月 4 日所產生的迷信壓力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會不會使心臟病發作?

驚人的發現

為了評估這些迷信對健康的影響,菲利普和他的團隊分析 1973 至 1998 年間美國四千七百多萬人的死亡記錄。他們比較華裔與日裔美國人與白種美國人的死亡日期,結果發現,中日裔人口中,每月四日因心臟病過世的人數比其他日子高 7%。把焦點放在慢性心臟病時,這數字升至 13%,但白種美國人的死亡率並沒有增加。

這項研究頗具爭議性,有些研究人員提出質疑。不過,菲利普和團隊都相信的確有詭異的事情發生,他們還以查爾斯.巴斯克維爾(Charles Baskerville)的名字為這種現象命名。巴斯克維爾是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巴斯克維爾獵犬》(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裡的主角,他就是在極度的心理壓力下,引發心臟病發作身亡。

令人們神經緊張的 13 日

迷信的人在不經意下害死自己是一回事,他們的迷信直接影響別人的生死又是另一回事。

湯馬斯.史坎蘭(Thomas Scanlon)與同事觀察 13 號星期五的車潮、購物中心的人潮、以及急診室的就醫人數。在兩年的觀察期間,他們發現,在 13 號星期五,倫敦 M25 環城高速公路的車流量,比 6 號星期五減少許多,這表示比較不安的駕駛人可能沒有上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接著觀察這兩天的醫院求診類別,包括中毒、毒獸傷害、自我傷害、交通意外事故等等,其中只有交通事故有顯著的差異,13 號星期五的交通意外事件比 6 號星期五多。差異並非微不足道,在不吉利的日子裡,意外事件激增 52%。

不過,史坎蘭和同事只取得一家醫院的就診資料,數字較少,所以他們的發現可能純屬巧合。芬蘭研究人員西摩.納哈(Simo Näyhä)做了另一個規模更大、一樣有爭議性的研究,他檢查 1971 至 1997 年間全芬蘭的類似記錄。這次研究中包含 324 個 13 號星期五與 1339 個對照組星期五,研究結果呼應上述的研究,其中女性的資料更是明顯。男性死亡記錄中,只有 5% 是和日子不吉利有關,而女性的比例則高達 38%。

兩組研究人員都把意外事件比率的增加歸因於駕駛人在不吉利的日子比較緊張的緣故。所以結論很明顯:迷信會害死人。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108
1

文字

分享

0
108
1
傳說中的烏鴉?世界各地的渡鴉神話!——《烏鴉的教科書》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2/13 ・19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帶來光明的使者

說到世界神話中的烏鴉,果然還是以渡鴉為主吧。在北美洲的原住民之間,經常會有渡鴉以祖靈的方式出現。此外也在創世神話中登場。在特林吉特人(Tlingit)的傳說中,渡鴉拜託老鷹從天界把火帶回來,並且把火種分給人類。以變化來說的話,有開放太陽、把天空的光分給人類等等,不過無論何者都獲得「把光賜與人類、傳授智慧」的破格待遇。在沒有雞的社會中,也許正是烏鴉的叫聲昭告天亮,帶來光明呢。

神話中帶來光明的烏鴉。圖/《烏鴉的教科書》

再根據其他部落的傳說,世界最初是被封閉在巨大的二枚貝中,一片黑暗。但是在這個時候,烏鴉撬開了這個貝,取出世界的各種東西到處散播,造出現在這樣的世界。的確,把二枚貝撬開,或是把食物搬運到各個地方進行分配(貯存食物),都是烏鴉會做的事。

另外還有別的部落傳說,最初的世界非常安樂,樹上有脂肪結實,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但是由於人類的墮落,烏鴉就讓這個世界變得有適度的不方便,讓人類得辛勤工作才能過日子。原來如此,烏鴉至今也經常幫人類找麻煩。點心被烏鴉偷走的時候,就應該把它想成是「啊啊,這是神要我減肥呢」。

狩獵民族的智慧象徵

從西伯利亞到北美的狩獵民族對渡鴉的印象,似乎也是像這樣從遙遠的高處往下界看,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看得很透徹的鳥。這可能是基於看到渡鴉總是在某處盯著人類做事、只要有屍體就會立刻探測到並湊過來、在人類進不去的森林深處會發出不可思議的鳴叫聲等行為的結果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森林中的渡鴉彷彿一直注視著我們。圖/envatoelements

渡鴉會在非常廣泛的範圍內飛來飛去,以聲音溝通交流,社會性非常發達,而且極為小心謹慎。傳說牠們會在找到獵物時就大聲鳴叫,把狼叫過來。此外在雪地上發現狼的腳印時,就會加以追蹤然後去分一杯羹;也有人說牠們會在聽見狼叫之後聚集。這些逸聞雖然大概有些被誇張的部分,不過可以想像渡鴉對於狼以外的獵人,例如人類,應該也會一直盯著看才對。

實際上,雖然不是渡鴉,不過巨嘴鴉似乎真的會跟在獵人後面。我詢問過的幾位獵人都說他們在捕獲獵物之後,烏鴉就會突然冒出來,也看過烏鴉的移動,覺得牠們很有可能是在獵犬後面追趕。

在愛奴族的傳說中,去獵熊時會有烏鴉靠過來熊的冬眠場所告訴獵人,獵人為了感謝烏鴉,就留了部分熊肉在山裡面,而且為了讓烏鴉方便吃,還會幫牠們掛在樹枝上面。由於狩獵民族經常把狼視為優秀的獵人並加以神聖化,像是狼的夥伴的渡鴉,大概也就因此而被視為神聖了吧。

神話中的崇高地位

北歐的渡鴉也獲得了接近神的地位。北歐神話的最高神是奧丁(Odin),在祂的雙肩分別有福金(Hugin,智慧)與霧尼(Munin,記憶)兩隻渡鴉。這兩隻渡鴉會在天亮時飛走,在世界上繞著看過一圈之後,在傍晚時回到奧丁身邊,分別從奧丁的左右耳告訴祂當天的全世界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丁肩上的兩隻渡鴉:福金與霧尼。圖/wikipedia

因為如此,在維京人的旗徽或是飾章上就經常使用渡鴉的圖案。實際上維京人好像會把渡鴉帶上船,在尋找陸地時就把烏鴉放出去,把船駛往烏鴉飛走的方向。就算不是這樣,牠們也會跟著大軍及食物一起移動,所到之處全都變成充滿屍體的戰場,於是看起來就好像是維京人到哪裡,烏鴉就跟著到哪裡去了。

被維京人攻擊的英國也有著亞瑟王被變身成渡鴉的傳說,英國皇室與渡鴉有很深的關聯(這個可能是軍神般的印象)。據說克林威爾軍(Cromwell)穿過森林逼近保皇黨軍的背後時,由於烏鴉群開始喧鬧而讓保皇黨軍逃過一劫。

此外,根據占星師的預言,當渡鴉滅亡時皇室就會有災禍,於是英國就在倫敦塔中很寶貝的飼養了幾隻渡鴉(長壽到超過六十歲的渡鴉就是其中的一隻)。只是很遺憾的,英國的野生渡鴉幾乎全部滅絕,好像只剩下康瓦爾地方還留有少數個體。

膚色很白又有美妙的聲音……。
雖然如此,順從的服侍也會變成這個樣子……

——本文摘自《都市裡的動物行為學:烏鴉的教科書》,2023 年 1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