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真原醫」引發的科學傳播原則討論

PanSci_96
・2012/07/09 ・417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PanSci在2012年7/5日發表的「本世紀的預防醫學-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 (文章已經下架)一文因為與PanSci宗旨跟目標有所差異,引起編輯團隊內部的辯論,後續也引起更多讀者的質疑。編輯團隊在無法直接決斷的情形下,求助於PanSci的社群,並重新檢視了PanSci的存在意義與該走的方向。以下是討論整理。「真原醫」全文請見作者Gene的部落格建議看完全文後,接著看 FB上的討論串,再繼續看下面的意見分類整理。

PanSci:‎

[關鍵時刻]各位好,針對這篇文章(全文請見作者Gene的部落格),我希望能聽聽各位的意見(P):
1. PanSci繼續刊登這篇文章。Why?
2. PanSci不該刊登這篇文章。Why?

贊成繼續刊登者:

謝孟宗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應該登,但個人覺得需要平衡報導。畢竟,科學家的偏見最是可怕,因為其偏見往往和科學相混。

Jyong-Jhih Lin :

希望有平衡報導!所以如果主流是認為這本書是好的正確的,那反而應該去主動蒐集認為是不好的錯誤的人的評論與意見,就算不能了解也至少陳列。

Sylvia Lee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應該ㄚ ~很多現在認為不對的觀念未必真的不對。也很多當下認為很科學的觀點經歲月的演進會發現是錯誤的。

對 PanSci 目標提出質疑者與釐清者:

Chi-Chun Chen :

我不知道PanSci設定的目標是傳遞資訊還是傳遞科學方法與價值, 如果是前者, 那只要無法證明為非的資訊大概都可以, 包括一些尼斯湖水怪的目擊報告等等; 如果是後者, 那就要同時檢視楊先生這些主張有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檢驗。要講宗教可以, 那是個人信仰, 但是不能盲目讓科學(包含那些頭銜)替宗教背書。

Zhixi Si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嗯…PanSci的定位是科學新聞,那麼應該要以科學的角度去驗證文章的內容吧。「正面情緒對健康有益」這類主題,其實有很多文章了,重點不是靜坐是否有效/如何有效,或拜神是否有效/如何有效,而是為什麼靜坐、拜神會有效,又有效到什麼程度?怎麼測量?如果不去探討其中原因只是跟著照做,那就不是科學而是宗教儀式了。
另外,此篇文章露出在PanSci的前言部分,如「慈悲是宇宙最大的療癒力量」云云,實在太像宗教用語,我想這也是有爭議的原因之一吧。

Lei Yao Chang :

其實換個主題想,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討論水的結晶是否會因為人情緒的不同改變其結晶結構,如果是一個這樣的新聞,Pansci會不會拿來當問題問大家? 而這本書所談論的東西不該是重點,推薦不該是推薦這本書,而是推薦討論這本書的說法與內容,這就會比較符合PanSci至今的經營路線風格。

如果是討論,即使正統生物醫學中,討論研究情緒相關的因子對於癌症的影響的報告也不少,同時,也可以另外經由正統研究的資料相對提醒,正面思想在某些時候與狀態下對於病症依然起不到大作用,但是這裡面的機制問題就是需要探索的,如果大家在乎的是科學,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科學導引線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ainbowchild Rc :

如果泛科學如自己在「關於泛科技」中所說的,是一個「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的網站,那麼這收錄任何內容前,最應該說清楚的,就是這些內容在學術上的依據和討論,並且深入淺出的讓讀者理解。如果這個內容是有爭議的,就更應該說清楚這些爭議。貿然或不清說明的引用,很容易讓不明就裡的人當成是「這是有科學家背書的」。

有爭議的內容不是不能談,而且很多時候,有爭議的內容恰是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例如,有沒有鬼魂、有沒有超能力、正念能不能讓水變得有治癒能量或替電腦掃毒等等。但正因為泛科技的定位是「科普網站」,這些事情到底有無「科學根據」,正是最應該說清楚的。

與其他國內新聞網站相比,泛科技擁有各領域的專業寫手,也因此能明顯有別於時下亂抄國外小報的新聞媒體,在科學相關新聞上取得更多人的信賴。在這個充滿謊言與騙局的年代,誠摯的希望泛科技往後在處理此類議題時能更加小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對繼續刊登者:

林天讚 :

我覺得如果以現在這種寫法是不應該放,因為這種寫法像是在洗腦,畢竟PanSci的讀者不一定是接受過科學教育,一開頭就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很有道理的書,就容易讓人掉入本書一定正確的迷思,第二段不斷強調”作者是頂尖的”,我覺得放在PanSci上這是可以去掉或是用詞中性一點,因為這會干擾我們客觀思考,學歷高不一定就是對的,最後這段PanSci節錄停在這裡實在不太對,因為這是一個結論,如果把他提倡的當成結論就像是完全肯定這本書,我覺得應該要提出一些問題作為反思,讓讀者自己去決定是否去接受這個論點,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一點淺見,如有得罪還請見諒)

Milk Lin :

我希望Pansci能考慮到這網站的閱讀者非常眾多, 有一部分是已經受過一定科學思維訓練的泛科學人, 但是還有另一部分是懵懵懂懂正在探索科學這個領域的讀者; 前者如我們可針對爭議,從而批判,討論, 獲得一定的共識; 但後者往往跟海棉一樣, 有多少吸收多少, 不一定具有反思的能力. 所以這邊推廣的內容, 最好以不具爭議性的科學內容為主. 我指的不具爭議性, 是指雖然正反意見皆有, 但是是目前可以用合乎科學的方法來討論的, 例如說: 全球暖化的原因, 是人為工業化的影響還是自然循環, 兩邊都有自己的主張, 這議題有爭議, 但是是在科學範疇內的爭議; 抱持正面情緒就可以產生正面能量讓身體健康心想是成, 一些人說可以, 一些人說不行, 這是有爭議的, 但是是在科學能討論的範疇之外; 像後者這種資訊我認為在刊登之前是要多加三思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ng Fu Yun :

 ‎”這本書的確有不少解釋,連我自己也覺得怪怪的”–——>如果連自己都覺得怪, 那就更不應該登出來.

PanSci 掛科普的牌子, 很容易會令一些認識不多的人, 誤以為這本書的內容是得到科學界主流認同的.

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主流不認同」的東西不能說, 而是介紹這些東西時, 作者應該仔細說明一下這跟主流有哪些地方相異, 主流學界對這類說法有何反應或看法. 這樣讀者看後可以自己決定信不信這說法.
作者那一篇文的問題在於, 只純粹推薦那本書, 而且列出作者的科學背景, 再沒有其他的解說, 很容易令讀者誤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ene Ng :

我想建議把這篇文章刪除再加上說明,以免日後引起PanSci的困擾,我也很希望PanSci能刊登嚴謹的科學文章。這篇文章會繼續保留在我的部落格,我想這是不會有問題的。日後我會再寫篇文章,探討該書的科學根據,並全文刊登在PanSci。(編註:Gene是作者)

不確定者:

Hsueh Tseng :

身為讀者,很不喜歡看到某種健康書:以科學論點夾帶其實未以科學方法驗證的健康概念,我把這種作者稱為養生神棍。但我不是說真原醫一書有這個問題,我尚未讀過這本書,不能妄下結論。(不過,比較肯定的是出版社的態度--只要有科學專業背景人士背書,有行銷賣點,至於內容科不科學不關出版社的事,反正作者文責自負。)

Bob Lu

我贊成 Milk Lin 在原文(已經刪除)的回應說的:

“有些學者作為科學家這個職業是做得很好,
[……]但是在放下科學家這個職業的時候,
是否還能做一個成功的懷疑論者, 就不一定了.

但是, 這些科學家在放下職業之後,
將自己的一些形上學觀念 (或信仰) 推廣希望讓世人知道,
我們也不能因此指著他的鼻子罵說:
這些東西不科學!
因為事實上推廣個人的主義,
本來就是一個自由社會應該要有的現象,
如果立意是正面的, 那更沒有理由阻止. ”

也贊成 Gene 說的,Gene 認為這本書出發點良善就好,這也是他的良善意圖,不需苛責。但是本文屬性是否符合 PanSci 的守備範圍則是可以討論的。

我其實沒有追 PanSci 的每篇文章所以不是真的很確定 PanSci 的定位在哪。如果說 PanSci 只報學術派的正規研究,那這篇顯然是不適合的。如果本來就經常有科學家在放下科學家身分以後的一些見解與思考,則這篇就沒甚麼不妥。
不過還是有必須要批評之處:既然這本書的內容有大量 “一個科學家在科學家的職責以外的各人見解”,Gene 的介紹在開頭幾段太過訴諸作者的學術威信,這點我認為確實是不恰當的。

或者更簡單的講,世界上本來就不是只有學院派科學。PanSci 如果不只報學院派科學內容,貼這篇就沒啥不妥。

但是相對的,不是學院派就不應該濫用學院派的威信。用了,就請接受學院派科學所必須接受的嚴肅審查標準!

非常感謝願意提供意見給PanSci的各位,如各位所見,該文已經移除。編輯團隊的意見原朝不該繼續刊登的方向,但因為受限於團隊成員的智識,我們想得並沒有上面那麼多元跟詳盡,若貿然做出決定,怕也不妥。透過這次事件,我們學習到很多。同時也要感謝作者Gene,願意參與進討論中,接受質疑,並且以科學家的器度表示願意移除前文,同時承諾將在近期重新寫一篇從科學角度(而非個人經驗角度)看「真原醫」的專文給PanSci。

經過這次事件,未來PanSci會更盡力確保所有發佈訊息的科學嚴謹性,也希望各位持續給予嚴厲的監督。這並非要將責任轉嫁給各位,而是希望即使在發生類似事件的時候,我們也能像這次一樣,從中學習。

註:感謝Gene的提醒,PanSci在此說明對該文的立場。如同許多伙伴(特別是Lei Yao Chang 跟 Rainbowchild Rc)所指出的,PanSci支持針對「真原醫」一書中提出的立論加以討論,但是是否「推荐」則是問題。因為真原醫一書中(根據Gene的全文書介),並非以科學證據來支持其論點,這與PanSci一直強調要靠證據說話的宗旨有所違背。因此簡單來說,PanSci並非單純以該書「不科學」或「不主流」來下判斷。(但以上說明,在提出問題並獲得多位伙伴回應之前,其實連自己都無法清楚陳述)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量子科技即將走入生活?最有趣的科學知識傳播 QuBear 量子熊,來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7/10 ・67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知從什麼時候,「量子」取代了磁場、奈米,成了時興的名詞。特別是把量子與資訊兜在一起,無論是在科學或是科技上,都深具潛力。或許有一天,我們將打開以量子位元建構的量子電腦,透過量子演算法進行各種計算,並把資訊用量子傳輸的方式傳遞出去。

這樣的日子可能真的不遠了。

為了因應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行政院在 2022 年 3 月宣布成立「量子國家隊」,由 17 個產學研團隊組成,包含了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這三大領域。

「量子熊 QuBear」身為量子國家隊的推廣擔當,針對年輕世代學子,激發量子科學與科技的興趣與瞭解,將全力推動 Quantum PAY,以三大多元管道「Podcast、 Article、YouTube」進行知識傳播,內容類型含括播客、文章跟影音短片。量子熊 QuBear 除了打造線上平台,更製作多個 quantum PAY 學習模組,努力朝著建立量子熊的微學習平台,以及建構長遠的科學知識傳播生態圈的目標前進。

最後,你或許會好奇,量子熊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是量子位元 (qubit)。英文發音快一點,就跟 QuBear 有點相似,於是就裝個可愛,叫做量子熊啦!

記得看到量子熊時,幫忙按讚、訂閱,還有~開啟小鈴鐺~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WM3vYaCd_VoPHQ1hrUdzA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以科學為本!從 DNA 探索大未來——百濟神州(BeiGene)Kids Science 生物科學營,為小小醫生科學家鋪路!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2/27 ・37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百濟神州(BeiGen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小朋友們,當爸媽或家人生病時,你的心情如何?擔心、焦慮、想辦法讓他們好過一點?」

「希望家人最好不要生病」、「吃藥看醫生才能快快恢復」這是來自孩子們最純真直接的回應。

全球前 50 大生技製藥大廠百濟神州(BeiGene)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日前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一起至坪林國小,在泛科學協助下,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課堂上,身為生物科學家的他,首次擔綱一日業師,在活動一開始即拋出了上述這個情境題,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

黃士銘表示:「BeiGene 是一家以科學為本,專注於創新癌症藥物研發,我們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及醫師緊密合作,以病人至上的精神,致力為全世界患者帶來可近性及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身為一位科學家,我們相信『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先進科學改變人類生活,而醫療科學為人類帶來治癒的力量。因此,在台灣,我們與這塊土地最頂尖的科學人才共同努力,專注於細胞治療在癌症醫學領域的研發,也因為台灣向來是生技產業人才搖籃,這更讓我們重視到,科學教育從小紮根的重要性,讓小朋友從早期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視野,希望啟發他們對於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們很期待透過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科學教育的環境,挹注多元教學資源,發揮共好影響力,為台灣培育更多優秀的生技人才。

BeiGene 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前進坪林國小,讓偏鄉小朋友從小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圖/BeiGene

有鑑於此,秉持以科學為本、病人至上的 BeiGene,致力「培育未來生物科學人才」作為品牌 ESG 關鍵的當責行動。於是乎,當觀察到台灣偏鄉科學教育資源與師資分配不均的狀況,便與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聯手,舉辦「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BeiGene 企業志工於假日帶著家人們,前進新北市坪林國小進行教學活動,為偏鄉學童種下科學教育種子,希望藉由對生物科學的體驗與實驗過程,提升偏鄉學童對於環境觀察的敏感度與科學的認識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為學童打造出「適齡、適性」、結合理論與手作的生物科學探索課程活動。圖/BeiGene

生物科學樂趣多! 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小學階段是最適合紮根科學教育的時期,但偏遠地區的學校由於交通不便與地理人文環境特殊,造成師資、設備、資源不足等情況。若能引進多元的教學資源,開啟偏鄉孩子們不一樣的視野,便能在科學的啟蒙之路上,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圖/BeiGene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表示:「科學是生活,舉凡食、衣、住、行都隱含著許多科學知識與原理,非常感謝 BeiGene,看見偏鄉孩子在專科教育學習資源的需求,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 讓孩子從做中學習。藉由豐富有趣的課程,帶領學校的孩子不僅能從學習中獲得更多與醫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啟發他們擁有像『科學家』一樣地邏輯思考,像『醫師』一樣地解決問題!永保好奇心,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探索。」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致力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資源,感謝 BeiGene 帶來豐富多彩的 STEM 教育課程。圖/BeiGene

親子共學玩實驗夯: 水果DNA切切樂、手作仿生鳥

身為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表示,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在這個以社群力=影響力的時代,泛科學希望與各界企業一起『加乘、共好』,透過彼此的核心職能,讓下一代對科學產生興趣。

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圖/BeiGene
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水果 DNA 的樣貌。圖/BeiGene

這次的課程,特別邀請到曾獲教育部殊榮的生物老師──簡志祥「阿簡老師」,帶領學童認識水果 DNA,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 DNA 的樣貌,了解生命細胞最初始的模樣;也體驗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並從手作實驗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樂趣,最後的「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生活周邊常見產品實例,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圖/BeiGene
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圖/BeiGene
「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圖/BeiGene

本次課程活動獲得很好的迴響,孩子們邊玩邊學,不僅輕鬆提升專注力,同時對生物科學產生興趣。各位家長們,想要帶著孩子自己動手體驗 Kids Science 科學課程嗎? 以下分享 DIY 簡單步驟跟著做,親子共學樂趣多: 

【水果切切樂】

藉此實驗了解細胞各構造的特性,如清潔劑可溶解細胞膜的脂質,破壞細胞膜。 高濃度食鹽水可使 DNA 溶解在溶液中,DNA 不溶於酒精中,所以使用酒精萃取出 DNA。由於實驗材料簡單,且方法易操作,對生物科技有興趣的學習者也可以自行操作實驗不同水果的差異性。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材料:
萃取液(食鹽、水、清潔劑)冰棒棍、牙籤、離心管、塑膠杯、塑膠袋、紗布、竹籤、切塊水果、酒精

方法:
準備萃取液,內容是 1/3 杯的水、1/2 匙鹽和 1 匙的清潔劑混合。把切塊水果放進塑膠杯裡,倒進萃取液,能夠蓋住水果的量就夠了,用冰棒棍把水果攪爛。
把紗布鋪在另一個塑膠杯上,將攪爛的水果倒入紗布上,收集濾下的液體。
把酒精倒入液體中,過幾分鐘就會在上層的酒精裡看到白色的絲狀物。恭喜你,你拿到了這些水果的 DNA 了。拿牙籤輕輕攪拌這些 DNA,把它們收集到離心管裡頭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理:
為什麼這些材料就可以萃取出 DNA 呢?當你把水果攪爛和萃取液混合時,會破壞水果的細胞,清潔劑可以破壞水果細胞的細胞膜和核膜,而加入鹽則可以讓 DNA 溶解在萃取液內。最後加入的冰酒精,則會讓 DNA 從溶解的狀態被析出來,就成了你看到的白色絲狀物。

【手作仿生鳥】

結構仿生設計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原理在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適用與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研究最多的是植物的莖、葉以及動物形體、肌肉、骨骼的結構。本課程從生活中引導小朋友去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得來的。並從手作實驗中得到更多靈感與啟發!

仿生學小知識: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領的科學,目的在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發新的機械和技術,將大自然的智慧轉化成人類可操控的技術,可以說是「向大自然學習」的一門科學,例如達文西的「撲翼機手稿」就是藉由研究鳥類與昆蟲飛行所設計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葉」,除了表面上有蠟等物質可以防水,也發現葉面上有奈米等級的絨毛結構,這些結構使得水滴不易被戳破,讓水滴能在葉面上自由滾動,正是屬於仿生學的範疇,而這個發現也運用在現在的防水塗料上。此外,模仿蜘蛛絲做成的線非常強韌,可以拿來做防彈衣,這些都屬於仿生學的研究成果。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方法:
確認你的配件,包括翅膀、尾巴、木條、三條橡皮筋,將翅膀配件靠內的桿子套上右邊鐵鉤,靠外的桿子套上左邊鐵鉤,將木條插入翅膀的孔,另一端插入尾巴的孔,接著將橡皮筋套進兩端的掛勾,最後一步驟只要扭轉橡皮筋就可以飛行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