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洪蘭教授的幸福的滋味

朱家安
・2012/06/17 ・23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8 ・五年級

如何生活才會幸福,是大家重視的問題。洪蘭教授認為最近的一份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建議:財富會讓人變得比較無法品味生活。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的,實驗者先請四十名受試者填一份對巧克力態度的問卷,在放問卷的卷宗中,夾了一張印有加拿大錢幣或中性圖片的紙,實驗者說:不要管它,這是來不及抽換掉的紙。受試者填完問卷後,實驗者給他吃一個巧克力糖,吃完,問他的感覺。受試者完全不知道吃才是實驗的重點。在他們吃巧克力時,有兩個完全不知受試者看到的是鈔票或中性圖片的觀察者,躲在布幕後面,用馬表計算他們吃巧克力的時間,以及在情緒的量表中對他們臉上的表情計分。

結果發現看到錢幣的那一組吃巧克力的時間比控制組顯著的短,臉上享受的表情也低很多,吃巧克力的時間跟他們臉上的表情成正比,越享受巧克力的人,吃得越慢。這一點跟我們吃到好吃東西時,常慢慢享受,捨不得一口吞下的情形相符。這實驗顯示僅僅看到錢的圖片,並沒有被明講,就會不由自主去聯想到財富,想到財富就減低了品嘗生活美味的能力。』

1.
首先,洪蘭教授的說法,有過度推論的嫌疑。根據實驗,我們發現的現象是:

事先看到錢幣圖案的人,吃巧克力的速度變快,並且表情比較平淡。

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代表:

這些人因為想到財富,而降低了品嚐巧克力的能力。

而不是代表,例如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人因為想到收入壓力,沒辦法專心品嚐巧克力。

或者:

受到金錢暗示的人,做事情會變得比較有效率和小心。

我相信你可以想到更多不誇張但也不同於洪蘭教授的解釋。洪蘭教授的論證似乎並不考慮這些其它的可能解釋。我不確定當初實驗者對這個實驗的原版詮釋內容如何,說不定它有多提到一些假設、推論或證據。

2.
退一步來說,就算洪蘭教授對實驗結果的詮釋是對的,人真的會因為想到財富就降低品嚐能力,這也跟教授接下來講的東西無關:

『…實驗發現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錢可以買到使你快樂的東西,如去米其林的高級餐廳用餐,去熱門的旅遊景點渡假,但是錢卻無法增進你感受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能力,反而是負作用,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我們可以同意人對一些美好經驗有習慣性,但這種對於美好經驗的習慣性,跟前面的錢幣實驗無關。如果習慣性讓你覺得手上這塊大波露巧克力沒有那麼好吃,那是因為你平常都吃金莎,不是因為你在吃它的時候聯想到財富,或者你知道你家很有錢。如果當初做實驗的科學家是對洪蘭教授想要討論的這個現象感興趣,他該做的不是在其中一半問卷上夾錢幣照片,而是在半年前就供應其中一半受試者無限量的高級巧克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好吧,就算那個實驗跟洪蘭教授講的東西無關,但如果不論實驗,洪蘭教授講的生活態度還是挺有道理的,不是嗎?」

我想,就算拿掉提及實驗的那些段落,洪蘭教授的主要論點應該也不會變得比較漂亮。回顧一下教授的結論:

『天天享受世界最好的東西,可能反而會減少對每天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如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享受的能力。』

我想,就算是現今地球上最有錢的人過的最奢華的生活,應該也不會降低他享受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想想看,什麼東西造成的習慣性會讓冬天外出時的暖陽對你來說沒那麼舒服?就算大富豪可以訂做高科技暖氣太空衣,並在冬天外出時穿著,這也無法取代一般輕便衣著外出曬太陽的快感。

當然,在更科幻的假想世界裡,你可以想像那暖氣太空衣真的是超級高科技,集輕便、保暖、舒適行動於一身,並且全身都有熱光線升溫功能,不像太陽光照了臉就曬不到背。然而,若你隨時可以使用比冬天太陽更舒服的這種暖氣太空衣,「失去享受曬太陽的快樂的能力」對你而言根本就稱不上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似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討論冰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大富豪可能會因為平常享用的都是新鮮的比利時啤酒和最高級的巧克力,而失去「台啤和大波露就可以讓自己很爽」的能力,但這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是損失。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喝比利時啤酒、吃高級巧克力的富豪,依然擁有品味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在更科幻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想像,對富豪而言,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都被某些不是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取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不怎麼辦,若你擁有讚到能取代所有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你還要啤酒和巧克力幹嘛?

你當然可能擔心自己並非永遠可以過這樣享受的生活,並因此決定就算自己有能力奢侈也不要奢侈,因為胃口養大之後就不好縮回來。我完全尊敬你的風險計算,並且我也認為每個人都最好要有點這類風險概念。但洪蘭教授在文章裡並不是要推動這種保險生活策略,教授只是覺得有點可惜,吃慣了好生活,就覺得生活還好:

『…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難怪古人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平淡才見真滋味。我小時候台灣物資缺乏,過年過節是唯一可以吃魚肉的日子,那時對過年的期待可以用「大旱之望雲霓」來形容。快過年時,常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現在大魚大肉吃多了,對過年很淡,過不過都無所謂了。』

不過,這只是對於生活片斷的隨興抱怨,因為整體而言,現在的生活品質還是比較好。而且我相信,也少有人會在仔細衡量之後,決定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愉而少吃魚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在這篇文章裡,洪蘭教授對國外研究做了一個解釋,並用這個解釋來佐證自己的生活哲理,然而:

  1. 洪蘭教授對實驗的解釋,有過度推論的嫌疑。
  2. 就算這個解釋是對的,也無法提供理由支持洪蘭教授的生活哲理。
  3. 洪蘭教授提到的那套生活哲理,就算獨立來看,感覺也有點奇怪。
文章難易度
朱家安
19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哲學研究生,努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推銷理性思考和分析哲學。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還在「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那你就太小看這世界複雜的因果關係了!——《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商周出版_96
・2020/05/20 ・268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史坦利.萊斯 (Stanley A. Rice);譯者/李延輝

在日本,有些人會做森林浴,也就是沐浴在森林的香氣中。這種作法一般認為可以降低血壓,並減少唾液中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數量。有些研究者將壓力減少歸功於揮發性化學物質,例如樹木釋放的單松烯(monoterpenes)。

這讓我們與所有科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面對面:相關不等於因果。

兩個變數可能互有關係,例如高血壓和缺少單松烯,以及低血壓和存在單松烯。但這並不是說單松烯會降低血壓。我們的大腦會有偏見,將相互關係解釋為因果關係,可以說是不經思考就這樣做。可能在森林裡真正發生的是其他因素讓人放鬆。單松烯並不是人們到森林裡唯一感受到的事物。在其他所有方面,他們都很放鬆。沒有忙碌的時間表、沒有噪音、沒有其他人,只有陰影和沙沙的聲音。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在森林中感到放鬆?圖/pixabay

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學家,他率先稱心靈感受到身處自然中的快樂為熱愛生命(biophilia)。這也是一種偏見:大家預期在森林中感到放鬆。喔,還有單松烯。研究人員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在受控條件下,對實驗室老鼠餵食單松烯,並發現和對照組相比,牠們會產生和人類類似的生理效應。

統計分析本身無法解決這項問題。統計方法可以計算相關係數,告訴你是否顯著,但僅止於此。所以雖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 2012 年刊登了一篇論文,聲稱吃巧克力會讓你變聰明(噢,我們不都這樣希望嗎!),但作者看到的是虛假相關。較聰明的人做的很多事和他人不同,顯然其中包括吃巧克力在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重因果關係 vs. 階層式因果關係

人在森林裡會因為多重原因而放鬆,其中一種可能是揮發性化學物質。這是多重因果關係的一個例子。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造成結果可能有一種以上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以階層方式彼此互為因果,而這就是階層式因果關係(hierarchical causation)。

到底是人要射擊我?還是槍要射擊我?又或是這個圖片要射擊我?圖/giphy

假設有人拿槍要射你,你很自然就會說那個人要射你。但你也可以說槍要射你,或者子彈要射你,或化學及物理定律(將爆炸的動力加在子彈上)要射你。要是上帝真的掌管自然定律,你甚至可以說上帝要射你。這就是各階層的原因。這聽起來有點像〈這是傑克蓋的房子〉。

你知道的,就是歌詞像下面這樣的兒歌:「傑克蓋的房子裡有麥芽,麥芽被一隻老鼠吃了,老鼠被一隻貓咬死了,貓又被一條狗追了,這就是追貓的那條狗。」這似乎很異想天開,但容我提醒你,數十億的產業可能就建構在階層式因果關係刻意扭曲的結果上。

美國槍枝遊說就為美國境內好幾億的槍支辯護(估計數字從兩億到三億不等),聲稱「槍不會殺人,人才會」。當然,沒有人會說槍從櫃子裡跑出來殺人。人才會用槍殺人。

複雜因果關係:熊出沒,快逃?

現實由複雜的階層式和多重因果關係層層組成。

想像一下一個在路上遇到熊的健行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熊會攻擊嗎?還是會轉身離開?攻擊會致命,還是只是造成輕傷?有諸多因素同時在起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遇到熊怎麼辦?先尖叫就對了(怕.gif)圖/giphy
  • 有些因素和個人相關。

遇到熊的時候,那個人在做什麼?還有其他人在場嗎?那個人或那些人對熊採取什麼行動?有可以嚇跑熊的東西嗎?

  • 再來就是和熊有關的因素。

熊接下去會做什麼取決於物種(黑熊可能比灰熊危險性低)、性別、情緒、饑餓狀態、個別行為模式(顯然有些熊精神失常)、附近有多少其他的熊、熊之前是否遇過人類、面對人類經驗好壞、熊在自己的族群是主宰者還是順從者、熊是否看到或聞到人等等。如果是母熊,牠有沒有小熊反應會很不一樣。

  • 另外還有環境因素:反應可能取決於棲息地、時節、一天當中的時間等。

當然,你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有些人說遇到熊的時候,你應該讓自己看起來塊頭大一點,但這只會讓熊認為有更大塊的肉等著牠吃。

冬天往南方遷徙的鳥兒都不遷徙了?

飛呀!溫暖的南方正等著我。圖/giphy

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多重因果關係。舉例而言,全球暖化造成溫帶的冬天較暖,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候鳥物種中有許多種類的鳥,現在因為冬天較短、較暖而待在家園。但那不是唯一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鳥類必須在冬天遷徙才能找到食物,但現在成千上萬的人有餵鳥器。或許有些鳥停止遷徙並不是因為冬天變暖,也是因為有了餵鳥器。餵鳥器不太可能對鳥類遷徙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它們能提供的食物明顯少於整個鳥類族群所需。但餵鳥器是一些鳥停止遷徙的多重原因之一。

所以誰是因,誰是果?真相到底是什麼?

最後,有時候很難區別哪個因素是因、哪個是果。究竟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可能對世界關係重大。

大家都知道,人口成長率高的國家貧窮問題也很嚴重。(這並不是說這些國家很貧窮。它們可能有一小群富裕的上層階級,但許多人很貧窮,導致多數人覺得心安的平均富裕程度。)順理成章的假設是:人會貧窮是因為小孩太多。但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未來將會一片黯淡。

要是你把食物和醫藥給了窮人,他們就會有更多小孩,最後你們貧窮的程度就會一樣,只是多了更多窮人。想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法最後只會製造更多貧困。這是經濟學家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所說的「完全悲觀的定理」。

有可能扭轉因果關係嗎?圖/pixabay

但要是扭轉因果關係,說貧窮造成高出生率呢?這一開始聽起來很荒謬,但設想一個住在鄉下的家庭,他們沒有任何經濟保障,健康也堪慮。假如這種家庭只有兩個小孩,兩個可能都會死掉。在較多小孩的家庭中,有可能其中一個小孩會找到好工作,提供資源給整個家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是這聽起來還是很不可思議,那就思考一下自然淘汰的問題,本書之後有一章就在討論自然淘汰。自然淘汰會獎賞個人而非團體。人口過多的國家可能會很貧困,但自然淘汰會有利於在競爭遊戲中獲勝的個人(及家庭)。如果真是這樣,提供食物和醫藥實際上就會造成出生率下降,因為父母會選擇生少一點小孩。(這也預設社會中可以這樣選擇,例如有節育措施。)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0 年 5 月選書《像科學家一樣思考》,2020 年 4 月,商周出版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閱毒新聞:閱聽人的慢性中毒
Gilver
・2014/09/24 ・6848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5feca53ffc4d4c99b1ab2d5d807b2a33

文/ Gilver

你知道嗎?不只吃的東西裡面可能有餿水油,連你看的新聞可能都有毒!當人們開始仰賴媒體做為獲取知識及生活資訊的管道時,若不小心攝入混入此毒的新聞資訊,雖不會造成立即傷害,卻可能會損壞你的思考能力,甚至不小心變成別人的笑柄。

當Z編問起大家最有印象的科學偽新聞,馬上就可以聽到「英國研究」和「關X時刻」兩個答案。雖然,這些新聞節目帶給我們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可若這些新聞沒有實驗基礎,或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亂下標題、甚至吹牛,那可就不是科學普及的成功,而是偽新聞的知識浩劫啦。

本次微型點子對撞機M.I.C.邀請到《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作者黃俊儒老師,以及《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朱家安,帶大家從媒體傳播、邏輯思辨,重新檢視生活中的科學偽新聞,一起來為各位「解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406204082_8b4653a3fa_z

 朱家安:媒體、言論自由與新聞錯誤

朱家安是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經營全台灣髒話最多的哲學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是泛科學專欄作者之一,也和泛科學Z編另外主持簡報設計團隊 Anchr。對於「哲學」,朱家安認為它和科學有些相似,著重於邏輯、分析生活中的瑣碎概念,能作為通往偉大研究的基礎,但常讓人覺得不知道為什麼要研究這種東西。他覺得如果一般人看不懂哲學家的話語,那是哲學家出了問題!這樣的信念使得朱家安投身於哲學推廣,希望能把哲學用大家聽得懂的形式傳播出去。

言論自由:真理是否真的越辯越明?

14407529905_bf17d17cd7_z

廣為人知的英國哲學家John Mill,是著名的效率主義者,他研究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價值並給予辯護,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言論自由。在當代,詆毀教會或貴族,可是會被處刑的事!「當大家都可以說話的時候,真理更有機會浮上檯面。言論自由是為了促進討論、累積可靠的知識。」錯誤必須能被指正,擁有正確知識的人得有機會發言。然而他話鋒一轉,「正身處網路時代的各位在看過網路筆戰之後,想必會覺得John Mill太樂觀了!」

當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時,是不是有些人的言論,比其他人更自由呢? 「像是辦公室面對主管,就算他講錯也無法輕易出言糾正,糾正也不一定有用。」言論自由衍生的問題常來自社會背景,朱家安舉出一個雜誌裡營養食品研究的例子:它乍看之下好像是篇客觀的報導,玄機卻藏在左上角……在不起眼的角落,寫著「廣告企劃部製作」。「財團能運用投資人給他的資金來讓他的聲音更大、更容易深入人心。」朱家安另外舉苗栗大埔徵收為例,當時縣政府有錢買下四大報頭版,但其他持有議題資訊的人卻沒有足夠的錢這麼做,頂多只能社群媒體PO文。

冰山之一角:媒體的操弄你真的都有辦法辨認嗎?

媒體的新聞操弄術有很多種,朱家安形容它是一座泰半體積隱沒於海水之下的冰山,容易辨認得少,不易辨認得多。美食新聞即是常見的一種,它迎著時下話題見縫插針,譬如像是五月底粽子貴了,改吃茄子的新聞,這種比較容易辨認。但接下來的新聞就比較難了,例如,有一個公關公司架設的免費網站 ProfNet (專家網),能引介專家來為你的藥廠廣告背書!這個網站透過限制、決定客戶跟專家有哪些互動選項,從而抽成、獲利,所以你就會看到有專家背書的新聞,但不確定可信度有多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滅火用的八卦新聞雖然沒什麼營養,但它能在一些重要的時刻把閱聽人的注意力從重大事件身上轉開;再來,一些扭曲事實的新聞例子特多,有個特別誇張的是有電視節目在立法院佔領期間把國內組織「零時政府」(g0v) 扭曲成「臨時政府」,藉以誤導僅靠傳統媒體的閱聽人。更誇張的,某些新聞被媒體刻意不報導,除非從其他資訊來源得到消息,否則這些事件對閱聽人來說,就變得「根本不存在」了。

為什麼會這樣?談談「第四權」

14220925230_d938ea6728_z

媒體和民眾是互相養成的。媒體是第四權,促成民眾「知」的權利。問題在於,媒體餵養給民眾資訊時,要考慮到那些資訊是民眾願意看的。那麼,人民是否真的對於那些對他們真的重要的事情感興趣呢?不見得。

民眾最需要知道的消息,通常不會是最有趣、最便宜的消息。目前最便宜的報導「周刊王」即是媒體商業化下的產物,它大量製造有趣、吸睛的報導,卻同時把你的目光從最重要的消息身上移開。人民雖有知的權利,但問題在於要知道些什麼? 縱使名模的緋聞跟我們其實無關,我們對它的興趣卻比政府官員貪污案、環境被破壞來得更多。媒體娛樂化的濫觴,莫過於明明知道哪裡有瘋狗咬人才重要,卻選擇去報人咬狗這種和民眾福祉不相關的娛樂性話題。

媒體會影響民眾的認知。舉北捷隨機殺人案為例,媒體描述個案的手法容易講得罪證確鑿,如果在案情尚未明瞭的時候未審先判,將會影響到人們後續的想法!用看完一則新聞之後的心情,來判斷嫌疑犯的清白與否,這樣的作法並不公正。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提問:如果我所處的世界是惡魔在欺騙我,身處幻覺的我是否會發現?同樣的,如果看到一則偽新聞,我有沒有辦法判斷出來?如果無法確定,那對於它的真實性就應該要存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批判思考: 揪出新聞的錯誤

14384398956_bbd1028f0a_z

對於偽新聞,朱家安建議大家可以有以下的檢驗方式來揪錯:

  1. 謹慎看待嘲弄型的論證 :一個人對於社會議題所提出的意見,並不應個人操守來判斷他說得有沒有道理,又稱為「人身攻擊的謬誤」。
  2. 挽救機制 :如果某媒體報導了一篇錯誤的新聞被糾正而道歉,它的道歉也應該要附在最原始的那篇新聞後面,而不是另外發一篇道歉文章就算了。另外, 零時政府g0v推出的外掛程式 新聞小幫手,也能夠協助使用者揪出新聞的錯誤。
  3. 多元來源 :獨立媒體 (可參考列表),或稱小資媒體,他們沒有財團當靠山,這代表他們還不夠譁眾取寵,以至於賺錢的地步,從而讓人覺得它們的新聞是有保障的,不會為了賺點閱率、服務廣告商而搞大量置入性行銷。
  4. 論點整合 :主流媒體上論點攻防不會被呈現出來,更不會被整理。在網路時代,我們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整合判斷意見的攻防,進行議題的完整討論

注意力經濟:一個注意力比內容還要貴的時代

14220932540_6f16d585a8_z (1)

不管媒體丟出什麼樣的內容,最終目的是要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你不真的想要的事物上。我們都是媒體,除了不要浪費自己的注意力,也避免未讀先推、奇文共賞,或中了「意氣曝光」 (透過網路投票激起雙方的討論賺取點閱率)的下懷。「在每個人都是守門人的時代,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義務。」朱家安以這句話做結。

黃俊儒: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在「閱毒新聞」的上半段,朱家安跟大家談了媒體的本質,接下來《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作者黃俊儒老師,則聚焦在台灣媒體詮釋科學的新聞套路。

黃俊儒形容,科學和科技的討論像一顆被包裝在核心的糖果,而只有在古早時代,才有辦法直接從罐子裡面拿到糖吃。現在的糖果都有包裝紙,要是好開便罷,有的還是黏得緊緊的糯米紙,讓你懶得把它撕掉就直接下肚了!有的糯米紙,甚至還有味道呢。「這就是我對台灣科學報導現況的感受。你得要知道你吃的糖果,外面包裹了幾層!」黃老師說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層層包裝的科學新聞

14220887109_8cacb7f1a7_z

科學議題外包裹著科學語言,更外層則是媒體的語言。例如這則十大恐怖熱量外食的新聞,一看就讓黃老師懷疑是科學的問題還是媒體的問題。它有營養師的分析,但也只有那麼一位在記者會上的營養師被訪問。查了以後發現事情是這樣的:這名「美女營養師」,在一場設宴的高級記者會中,先是洋洋灑灑的列了十大熱量外食排名,接著用科學語言說明熱量高低如何比較,最後表示:為了健康,最好喝蜆精。關鍵詞這就出來了!那你還要相信這個排行榜嗎?

黃老師說,每當他覺得某則科學新聞怪怪的時候,就會試圖從「科學的問題」跟「媒體的問題」去懷疑,懷疑了十幾年、蒐集相當的新聞數目後,他嘗試把國內科學新聞常見錯誤歸納出十種類型。在今晚這場演講裡他僅介紹五種,其他的請參考書裡的內容。

 理論錯誤:車是停了,但傷亡必定慘重!

14220890739_464d4fb45b_z

理論錯誤的科學新聞是我們普遍最能想像得到的案例,記者把科學知識寫錯了。黃老師認為,這和現在媒體從業人員的培養管道是有關聯的。例如這則新聞,台灣高鐵在地震模擬演練的表現,被拿來跟日本的新幹線相比,結果竟然如此寫道:日本的新幹線能在三秒就緊急煞車!用時速三百公里的高鐵來算,若只靠三秒就能煞住,那將會發生更為嚴重的事故。稍微計算一下,高鐵車廂若是真的煞住,那將會產生2.83倍的重力加速度,比你打開窗戶跳下去的加速度還猛烈,車就算煞住了,恐怕也沒人能生還。

其實若檢視一下它的來源,稍微想一下:誰希望高鐵通車順利?誰希望它不順利?當時的執政黨是民進黨,這個新聞是聯合報爆出來的,大概就可以猜到個所以然。可是這樣的新聞還是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重要的媒體之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係錯置:「零檢出」的意義

14406417024_a68345609b_z

關係錯置的科學新聞比較難判讀,但發生的機會也很高。例如「有毒物質真的可以『零驗出』嗎?」這個問題,它可以這樣子破解:用什麼東西去量、可以得出零檢出?想像一下,人假如近視了,他能否看清楚一個物體,和他佩戴的眼鏡度數直接相關的。不去問配的度數夠不夠、只問你視力好不好,那個意義就是很有限了!

關係錯置大致上有幾個類型。第一種是「倍數的錯置」,這在歷年食安危機時都可以看到,例如這則:多洗五分鐘的熱水澡,致癌風險多五倍。用來當成被乘數的風險值若是極微量,那麼談論極微風險的五倍有沒有意義呢?它這樣算沒有錯,但它的風險在你心中會膨脹得很大。這也可以說成是種「數據性民粹」。

14406227362_c3b219e3a8_z另一種類型叫做「數據黑箱」,科學的過程被忽略、不被討論,只看到東西放進去、數據就跑出來了!如果你捨棄靈敏的機器不用、選擇一台很鈍的機器去測量,那當然什麼都可以零檢出。

第三種類型就是「因果錯置」。例如塑化劑風波,雖然有研究指出它會影響男性生殖器發育,但家屬難以此為理由求償;另一個案例,吃多一些巧克力的國家就會得比較多諾貝爾獎、人民比較聰明嗎?我們不妨這樣想,吃巧克力代表著國民的經濟消費能力較好,相對來說能創造出比較好的環境,就比較容易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那麼巧克力指的是它的營養成分的關聯性,還是經濟上面的關聯性呢?這就值得多想一下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談科學,不可不懂保留

14220944350_f426ecb625_z

我們的科技本身就是處於存在風險的狀況,但政治人物有時會對於科技風險打包票、不懂得語帶保留,例如核電廠的安全、蘭嶼核廢料存放爭議都是例子。其他還有基因改造食品,兩位出身背景不同的博士對同一個科技提出分歧的看法。其實,有很多科學科技議題原本就不是yes or no的問題,它需要大量的辯證。

除了科技本身的風險,還有「未檢驗」的問題—在化工用的三聚氰胺被加到牛奶前,沒有人想到牛奶裡面會有這樣東西,自然就不會去驗;基因改造的大豆沒有驗嘉磷塞這種農藥,也是類似的原因。油品安全也是。

多重災難的科學新聞:一連串的曲解

14220948530_ba69178bde_z多重災難的科學新聞,例如民國100年時聯合報以美國FBI證實外星人存在為題下了頭版,結果後來被踢爆為假。就黃老師的觀察,台灣在翻譯國外新聞的時候,常經歷一串這樣的流程:國外有一則原始研究發表了,有數家國外媒體去採訪,但我們的媒體偏偏就去找國外文字淺白、圖片吸睛的八卦小報來做編譯,尤其是英國的八卦小報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 更是台灣編譯的最愛。如此一連串的錯誤累積下來,就大大偏離原始研究的結論了。

讓我們來看一個標題變化的實例吧。原始研究標題為「女性理想的腰臀比例活化男性神經回饋中樞」,每日郵報把它報成「觀看曲線優美的女性可以帶給男性如同烈酒或藥物般的興奮感」;到了聯合報,就變成「看豐滿女人,男人如喝酒嗑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220938218_c0f65c240a_z

再來看兩個經典案例。「每天看美女,男生可以多活五年?」這則我把它歸類成忽略過程的科學新聞,跟數據黑箱是一樣的。其實若你去追蹤科學新聞的編譯來源,可以發現國外報導的篇幅總是比國內的來得長。記者看不懂的就不翻,看起來就輕薄短小,如果要充剩下的版面,反而是去找國內的醫生或專家來補稿子。另一種思考的方向是:你回到研究並稍微想一下,你如何找到兩百個人,對他們進行嚴密的實驗控制,還要五年,還要看到壽命延長,這實驗要怎麼做?太依賴懶人包而不去推敲,是我們現代人容易犯的通病。

還有一個,標題是「美國研究睪丸越小父愛越濃」。研究團隊用核磁共振仔細的去測量受試者睪丸的大小,依尺寸分組後,給各個組的父親看自己小孩的照片,去測量腦波的反應區域,藉以推敲雄性激素睪固酮和父愛有沒有關聯。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但在台灣新聞版面看起來就只像在搞笑。

至於今天沒有提到的其他五類有:態度不一的「忽冷忽熱」、灑狗血的「便宜行事」、「官商互惠」、下驚悚標題的「名不符實」、科學家的花邊新聞「戲劇效果」等,可以參見書中的內容。

14407564105_911db979c0_z

黃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做為今天講題的結尾。「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媒體要的只是快門的一瞬間。」它們是兩個非常衝突的概念,要報導科學新聞得好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閱聽人也要有更多的自覺。

Q & A

在最後的Q&A時間,在場的聽眾發言非常踴躍。過程中,大家一起回顧了過去幾個品質不佳的新聞,例如黃老師提到先前台電失言風波,記者一下標就讓我們付出了社會成本;社群網站上面錯誤的訊息捲土重來,同樣也是叫人遺憾的事情。若要遏止偽新聞,朱家安認為除了民眾和媒體,政治人物也應該要避免官腔、正視民眾與之溝通;黃老師則認為政府單位應要找到能讓科學變得有趣的人才,讓科學能被講得正確、講得能懂、講得有吸引力,才足以引起閱聽人的反思。

14220961560_cfe09c307e_z而在今晚的參與者中,更有跑科學線的記者前來一吐苦水。他表示,科學新聞的記者常遇到字數限制、又要國中畢業程度能看得懂的困難;而且除非是國內科學家得獎或花邊故事,不然科學新聞通常沒機會佔到一整個版面。另外,黃老師所提到科學新聞的風險問題,如果寫新聞沒有找梗延伸到跟民眾切身相關,就不容易吸引到民眾的目光,會遇到這些問題。

對此,黃老師提出他對國內科學新聞生產的看法:(1) 有時候其實是編輯給好記者的報導文章下了過分誇大的標題。(2) 在教育體系和記者背景篩選上,有些科學相關領域的就已經在排除在挑選範圍之外了。若編輯是政治嗅覺的動物,就容易讓科學新聞的正確性失準,科學新聞只剩妝點新聞門面的功用。

黃老師說,我們的目標不只在於改變媒體的結構,還有改變閱聽人、從消費端反饋到生產端的態度。讀者為什麼永遠不想看?為什麼科學不能賣錢?我們生產科學新聞的態度和方法有沒有改變?是不是我們台灣人已經自認為支撐不起這麼優質的文化?至於風險的部分,其實「風險」的概念所代表的是「不確定性」,而媒體往往要的是災難,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14220929899_6dd808b043_z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洪蘭教授的幸福的滋味
朱家安
・2012/06/17 ・23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8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生活才會幸福,是大家重視的問題。洪蘭教授認為最近的一份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建議:財富會讓人變得比較無法品味生活。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的,實驗者先請四十名受試者填一份對巧克力態度的問卷,在放問卷的卷宗中,夾了一張印有加拿大錢幣或中性圖片的紙,實驗者說:不要管它,這是來不及抽換掉的紙。受試者填完問卷後,實驗者給他吃一個巧克力糖,吃完,問他的感覺。受試者完全不知道吃才是實驗的重點。在他們吃巧克力時,有兩個完全不知受試者看到的是鈔票或中性圖片的觀察者,躲在布幕後面,用馬表計算他們吃巧克力的時間,以及在情緒的量表中對他們臉上的表情計分。

結果發現看到錢幣的那一組吃巧克力的時間比控制組顯著的短,臉上享受的表情也低很多,吃巧克力的時間跟他們臉上的表情成正比,越享受巧克力的人,吃得越慢。這一點跟我們吃到好吃東西時,常慢慢享受,捨不得一口吞下的情形相符。這實驗顯示僅僅看到錢的圖片,並沒有被明講,就會不由自主去聯想到財富,想到財富就減低了品嘗生活美味的能力。』

1.
首先,洪蘭教授的說法,有過度推論的嫌疑。根據實驗,我們發現的現象是:

事先看到錢幣圖案的人,吃巧克力的速度變快,並且表情比較平淡。

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代表:

這些人因為想到財富,而降低了品嚐巧克力的能力。

而不是代表,例如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人因為想到收入壓力,沒辦法專心品嚐巧克力。

或者:

受到金錢暗示的人,做事情會變得比較有效率和小心。

我相信你可以想到更多不誇張但也不同於洪蘭教授的解釋。洪蘭教授的論證似乎並不考慮這些其它的可能解釋。我不確定當初實驗者對這個實驗的原版詮釋內容如何,說不定它有多提到一些假設、推論或證據。

2.
退一步來說,就算洪蘭教授對實驗結果的詮釋是對的,人真的會因為想到財富就降低品嚐能力,這也跟教授接下來講的東西無關:

『…實驗發現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錢可以買到使你快樂的東西,如去米其林的高級餐廳用餐,去熱門的旅遊景點渡假,但是錢卻無法增進你感受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能力,反而是負作用,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我們可以同意人對一些美好經驗有習慣性,但這種對於美好經驗的習慣性,跟前面的錢幣實驗無關。如果習慣性讓你覺得手上這塊大波露巧克力沒有那麼好吃,那是因為你平常都吃金莎,不是因為你在吃它的時候聯想到財富,或者你知道你家很有錢。如果當初做實驗的科學家是對洪蘭教授想要討論的這個現象感興趣,他該做的不是在其中一半問卷上夾錢幣照片,而是在半年前就供應其中一半受試者無限量的高級巧克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好吧,就算那個實驗跟洪蘭教授講的東西無關,但如果不論實驗,洪蘭教授講的生活態度還是挺有道理的,不是嗎?」

我想,就算拿掉提及實驗的那些段落,洪蘭教授的主要論點應該也不會變得比較漂亮。回顧一下教授的結論:

『天天享受世界最好的東西,可能反而會減少對每天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如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享受的能力。』

我想,就算是現今地球上最有錢的人過的最奢華的生活,應該也不會降低他享受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想想看,什麼東西造成的習慣性會讓冬天外出時的暖陽對你來說沒那麼舒服?就算大富豪可以訂做高科技暖氣太空衣,並在冬天外出時穿著,這也無法取代一般輕便衣著外出曬太陽的快感。

當然,在更科幻的假想世界裡,你可以想像那暖氣太空衣真的是超級高科技,集輕便、保暖、舒適行動於一身,並且全身都有熱光線升溫功能,不像太陽光照了臉就曬不到背。然而,若你隨時可以使用比冬天太陽更舒服的這種暖氣太空衣,「失去享受曬太陽的快樂的能力」對你而言根本就稱不上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似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討論冰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大富豪可能會因為平常享用的都是新鮮的比利時啤酒和最高級的巧克力,而失去「台啤和大波露就可以讓自己很爽」的能力,但這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是損失。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喝比利時啤酒、吃高級巧克力的富豪,依然擁有品味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在更科幻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想像,對富豪而言,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都被某些不是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取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不怎麼辦,若你擁有讚到能取代所有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你還要啤酒和巧克力幹嘛?

你當然可能擔心自己並非永遠可以過這樣享受的生活,並因此決定就算自己有能力奢侈也不要奢侈,因為胃口養大之後就不好縮回來。我完全尊敬你的風險計算,並且我也認為每個人都最好要有點這類風險概念。但洪蘭教授在文章裡並不是要推動這種保險生活策略,教授只是覺得有點可惜,吃慣了好生活,就覺得生活還好:

『…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難怪古人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平淡才見真滋味。我小時候台灣物資缺乏,過年過節是唯一可以吃魚肉的日子,那時對過年的期待可以用「大旱之望雲霓」來形容。快過年時,常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現在大魚大肉吃多了,對過年很淡,過不過都無所謂了。』

不過,這只是對於生活片斷的隨興抱怨,因為整體而言,現在的生活品質還是比較好。而且我相信,也少有人會在仔細衡量之後,決定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愉而少吃魚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在這篇文章裡,洪蘭教授對國外研究做了一個解釋,並用這個解釋來佐證自己的生活哲理,然而:

  1. 洪蘭教授對實驗的解釋,有過度推論的嫌疑。
  2. 就算這個解釋是對的,也無法提供理由支持洪蘭教授的生活哲理。
  3. 洪蘭教授提到的那套生活哲理,就算獨立來看,感覺也有點奇怪。
文章難易度
朱家安
19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哲學研究生,努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推銷理性思考和分析哲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動腦零嘴--哲學哲學雞蛋糕
Gene Ng_96
・2014/02/25 ・21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87 ・九年級

哲學哲學雞蛋糕

「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源自希臘文「 Φιλοσοφία」,意思是「愛智慧」。我認為一個知識份子,多少要愛智慧,所以我大學時選修了一門通識課「哲學概論」,結果上到學期中,仍搞不懂留德 的老師在解釋的康德哲學是啥,由於我的原則是通識課也要當必修課的認真程度來上,所以我就退選了Orz  以致我後來以為要「愛智慧」,是要智商很高的XD

我在18年前來台灣念大學時,那時候有本哲普書《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非常的爆紅,火紅程度和《EQ》差不多,是挪 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的哲學小說,主要內容是以一位14歲的小女孩蘇菲在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展開西方哲學史的修習。這本書非常的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西 方哲學家和流派的學說。我以為,哲普的寫作功力,最高就是《蘇菲的世界》了!不過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嘴》還是有給人眼前一亮 的感覺!很不簡單!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朱家安是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他也是「簡單哲學實驗室」召集人、「哲學哲學雞蛋糕」網站創辦人和「PanSci泛科學」 專欄作家。我有位高中學長,念了清大物理後,去了中正大學念哲學所,後來又有兩位要好的清大學長,分別是主修物理和資工的,也都去了中正念哲學所。我不曉 得為何中正哲學所這麼有魅力,不過看來那裡人才薈萃啊。

這本《哲學哲學雞蛋糕》並不是一部哲學史著作,也沒有告訴你世界上有哪些哲學流派,更不會提出哲學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在討論在哲學上有哪些問題值得分析 和辯論。雖然乍看之下,寫作風格差異不小,可是《哲學哲學雞蛋糕》和哈佛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兩本暢銷書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倡導「思辯」。從這兩本書在台灣書市的暢銷來看,這樣的「思辯」訓練在台灣教育裡頭,一直都是極為缺乏且讓人感到新鮮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每篇文章都文筆生動、清晰易懂,是朱家安從六年來在「哲學哲學雞蛋糕」撰寫的一千多篇文章裡,挑出最受歡迎的來重寫成適合輕鬆吸收和 思考的短文,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譬喻。《哲學哲學雞蛋糕》書中有七章,朱家安先在第一章舉了一些哲學問題來告訴你一些哲學基本概念,然後在第二章討論 矛盾、悖論與歧義的例子。關於這方面,朱家安在泛科學的微型點子對撞機M.I.C. IX 之「悖論」有場精彩的演講。

《哲學哲學雞蛋糕》在後面的章節繼續討論道德的問題、理性辯論的認知、日常生活的突發奇想、神學概念、和經典辯論。書中舉的各種例子,不僅生活化,也是台灣讀者熟悉的話題。朱家安在網路上以好戰聞名,他的戰力是頗強的。

我在這本書也學到最寶貴的一點,是在〈對決!言論自由,以及管制言論的自由!〉這節,朱家安主張我們不該禁止仇恨的言論,因為那不是對仇恨心態的人最佳的 回應,而是該讓他們和社會溝通,再告訴他們錯在哪裡。因此,對付仇恨言論的最佳方式是讓它們曝光,再去批判和糾正!這番話實在有如醍醐灌頂啊!

邁可.桑德爾在他的「正義」課中,指出學習「哲學」是有「危險」的,就是你會開始質疑你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這本《哲學哲學雞蛋糕》也這樣的危險,尤其是 對僵化的台灣人文教育制度出身者來說。可是從這本書的暢銷程度上來說,在過春節前就至少五刷了(果然是五倍的祝福XD),顯示很多年輕讀者願意冒這個心靈 的險來探索哲學的世界,這絕對是好事,如果還願意做更多的探索的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哲學教育,在我們亞洲的教育體制中是頗缺乏的,我們的人文教育也傾向背多分,不像西方的人文教育那麼著重邏輯和思辯。法國的高中甚至把哲學列為必修課,高 中畢業會考也必考,以訓練有批判思考能力的公民。我能想到的文科教育中的哲學,應該是國文課裡《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孟孔思想為主的儒家學說,而且也是以 背誦為主。

我來到台灣念書,才要背誦這些東西,發現有矛盾或不合理之處去問老師,他也只是很無奈地說,要討論可以,可是考試絕對不會考討論的內容,要背標準答案才有分XD 求學時期被迫接受且無法質疑教學的內容,也難怪很多台灣人可以默默接受許多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台灣社會就需要的,就是批判思考的能力。台灣各行各業人才濟濟,可是整個社會仍缺乏的,就是批判思考的能力,以致很多人無法獨立思考和反思,以為要有官大 學問大的人,把社會大眾當媽寶,告訴大家啥該做、啥不該做。可是真正有效率的民主,卻是從下而上的,由人民透過理性溝通和討論的機制,來告訴上位者政策和 制度所可能造成的實質影響以及可行的建議。

雖然《哲學哲學雞蛋糕》舉的只是哲學探討的所有問題的一小部分,但是就像朱家安說的,其中的哲學思維所蘊含的邏輯和批判能力,相信可以讓公共討論和分析更淺白、易懂和清晰,讓我們學會在複雜和多變的情境中做出較好的抉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哲學哲學雞蛋糕》確實是值得你嘗嘗的動腦零嘴。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洪蘭教授的幸福的滋味
朱家安
・2012/06/17 ・23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8 ・五年級

如何生活才會幸福,是大家重視的問題。洪蘭教授認為最近的一份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建議:財富會讓人變得比較無法品味生活。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的,實驗者先請四十名受試者填一份對巧克力態度的問卷,在放問卷的卷宗中,夾了一張印有加拿大錢幣或中性圖片的紙,實驗者說:不要管它,這是來不及抽換掉的紙。受試者填完問卷後,實驗者給他吃一個巧克力糖,吃完,問他的感覺。受試者完全不知道吃才是實驗的重點。在他們吃巧克力時,有兩個完全不知受試者看到的是鈔票或中性圖片的觀察者,躲在布幕後面,用馬表計算他們吃巧克力的時間,以及在情緒的量表中對他們臉上的表情計分。

結果發現看到錢幣的那一組吃巧克力的時間比控制組顯著的短,臉上享受的表情也低很多,吃巧克力的時間跟他們臉上的表情成正比,越享受巧克力的人,吃得越慢。這一點跟我們吃到好吃東西時,常慢慢享受,捨不得一口吞下的情形相符。這實驗顯示僅僅看到錢的圖片,並沒有被明講,就會不由自主去聯想到財富,想到財富就減低了品嘗生活美味的能力。』

1.
首先,洪蘭教授的說法,有過度推論的嫌疑。根據實驗,我們發現的現象是:

事先看到錢幣圖案的人,吃巧克力的速度變快,並且表情比較平淡。

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代表:

這些人因為想到財富,而降低了品嚐巧克力的能力。

而不是代表,例如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人因為想到收入壓力,沒辦法專心品嚐巧克力。

或者:

受到金錢暗示的人,做事情會變得比較有效率和小心。

我相信你可以想到更多不誇張但也不同於洪蘭教授的解釋。洪蘭教授的論證似乎並不考慮這些其它的可能解釋。我不確定當初實驗者對這個實驗的原版詮釋內容如何,說不定它有多提到一些假設、推論或證據。

2.
退一步來說,就算洪蘭教授對實驗結果的詮釋是對的,人真的會因為想到財富就降低品嚐能力,這也跟教授接下來講的東西無關:

『…實驗發現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錢可以買到使你快樂的東西,如去米其林的高級餐廳用餐,去熱門的旅遊景點渡假,但是錢卻無法增進你感受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能力,反而是負作用,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我們可以同意人對一些美好經驗有習慣性,但這種對於美好經驗的習慣性,跟前面的錢幣實驗無關。如果習慣性讓你覺得手上這塊大波露巧克力沒有那麼好吃,那是因為你平常都吃金莎,不是因為你在吃它的時候聯想到財富,或者你知道你家很有錢。如果當初做實驗的科學家是對洪蘭教授想要討論的這個現象感興趣,他該做的不是在其中一半問卷上夾錢幣照片,而是在半年前就供應其中一半受試者無限量的高級巧克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好吧,就算那個實驗跟洪蘭教授講的東西無關,但如果不論實驗,洪蘭教授講的生活態度還是挺有道理的,不是嗎?」

我想,就算拿掉提及實驗的那些段落,洪蘭教授的主要論點應該也不會變得比較漂亮。回顧一下教授的結論:

『天天享受世界最好的東西,可能反而會減少對每天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如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享受的能力。』

我想,就算是現今地球上最有錢的人過的最奢華的生活,應該也不會降低他享受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想想看,什麼東西造成的習慣性會讓冬天外出時的暖陽對你來說沒那麼舒服?就算大富豪可以訂做高科技暖氣太空衣,並在冬天外出時穿著,這也無法取代一般輕便衣著外出曬太陽的快感。

當然,在更科幻的假想世界裡,你可以想像那暖氣太空衣真的是超級高科技,集輕便、保暖、舒適行動於一身,並且全身都有熱光線升溫功能,不像太陽光照了臉就曬不到背。然而,若你隨時可以使用比冬天太陽更舒服的這種暖氣太空衣,「失去享受曬太陽的快樂的能力」對你而言根本就稱不上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似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討論冰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大富豪可能會因為平常享用的都是新鮮的比利時啤酒和最高級的巧克力,而失去「台啤和大波露就可以讓自己很爽」的能力,但這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是損失。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喝比利時啤酒、吃高級巧克力的富豪,依然擁有品味啤酒和巧克力的能力。在更科幻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想像,對富豪而言,啤酒和巧克力帶來的享受都被某些不是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取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不怎麼辦,若你擁有讚到能取代所有啤酒和巧克力的東西,你還要啤酒和巧克力幹嘛?

你當然可能擔心自己並非永遠可以過這樣享受的生活,並因此決定就算自己有能力奢侈也不要奢侈,因為胃口養大之後就不好縮回來。我完全尊敬你的風險計算,並且我也認為每個人都最好要有點這類風險概念。但洪蘭教授在文章裡並不是要推動這種保險生活策略,教授只是覺得有點可惜,吃慣了好生活,就覺得生活還好:

『…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難怪古人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平淡才見真滋味。我小時候台灣物資缺乏,過年過節是唯一可以吃魚肉的日子,那時對過年的期待可以用「大旱之望雲霓」來形容。快過年時,常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現在大魚大肉吃多了,對過年很淡,過不過都無所謂了。』

不過,這只是對於生活片斷的隨興抱怨,因為整體而言,現在的生活品質還是比較好。而且我相信,也少有人會在仔細衡量之後,決定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愉而少吃魚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在這篇文章裡,洪蘭教授對國外研究做了一個解釋,並用這個解釋來佐證自己的生活哲理,然而:

  1. 洪蘭教授對實驗的解釋,有過度推論的嫌疑。
  2. 就算這個解釋是對的,也無法提供理由支持洪蘭教授的生活哲理。
  3. 洪蘭教授提到的那套生活哲理,就算獨立來看,感覺也有點奇怪。
文章難易度
朱家安
19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哲學研究生,努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推銷理性思考和分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