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飛呀!飛呀!小小龍蝦!

葉綠舒
・2012/04/19 ・92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走過港邊,可曾注意過水面的小小漣漪?可曾注意過小小的漣漪看起來不像魚吐氣泡,而當時也沒有下雨?

如果不曾注意過,那麼你可能就錯失了一個發現了…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 Brad Gemmell 就在一次例行的午休中,當他在港邊閒逛時,注意到水上出現了小小的漣漪,但既不是魚吐泡也沒有下雨。

於是他跑回實驗室去拿了一個燒杯回來裝了一些海水。結果他發現了 Anomalocera ornate 這種浮游生物,會在魚兒們接近時跳出水面來避免被吃掉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他帶了錄影機,跟同事再度回到了碼頭,這次除了再度看到 A. ornate 以外,他們也看到了另一種 Labidocera aestiva。這兩種都是屬於大型橈足類(copepods),大概有個幾毫米(mm, millimeter)長,長得有點像龍蝦。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種橈足類,在掠食者靠近時,經由同時划動他們的五對附肢從水中衝出,以平均每秒 66 公分的速度在水面上「飛行」17 公分。

小小龍蝦怎樣飛?(圖片來源:Science Now)

17 公分可以幫助他們脫逃嗎?根據 Brad Gemmell 和他們的同事的觀察,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在他們拍下的 A. ornate 的跳躍中,89 隻裡面只有一隻被魚吃掉,其他都脫離魚口了。

在另一個學校的海洋生物學家 Petra Lenz 覺得他們的研究很有趣。他說,過去常發現這些浮游生物會黏在桶子的兩邊,這個發現也解釋了為什麼。科學家們一直以為這些浮游生物只會在海水裡飄來飄去,這個發現也推翻了這個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這兩種浮游生物的體積微小,雖然在滑翔時,光是躍出水面就消耗了 88%的能量,但剩餘的 12% 仍然能讓他們飛行得相當遠(體長的 40 倍)。相對於飛魚(體長大約 30 公分),雖然飛魚滑翔時,躍出水面的這個動作並沒有消耗這麼多的能量,但是因為飛魚的體積相對大很多,所以飛魚以擺動自己尾鰭的方式產生的動能並不能滑那麼遠 [2],但是根據資料,由於飛魚在離開水面後會張開胸鰭來乘風飛行,所以飛魚可以飛出相對於體長六百多倍的距離。歷史上最高紀錄是在熱帶大西洋的 1109.5 米,這就不是體積微小又不能乘風飛行的 A. ornate 和 L. aestiva 有辦法達成的了。

參考資料

1. Holy Flying Plankton!—ScienceNOW [20 March 2012]
2. 飛魚為什麼會飛?—國際在線 [04 April 2007]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黑翅膀傳說:飛魚季與達悟人食魚禁忌背後的科學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4/01 ・469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C.J. Wang @Flickr

近日天氣漸暖,時序進入春天,正是蘭嶼的達悟人開始捕捉飛魚的季節。每年三月,飛魚隨著溫暖的黑潮北上,迴游到蘭嶼附近的海域,達悟人便會舉行著名的招魚祭(Mivanuwa),此後,十人大船下水,正式宣告飛魚季的展開。

飛魚季大約從每年的二月開始,一路持續到八、九月,也就是從可以開始捕捉飛魚,到停止吃食飛魚為止,一共七、八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達悟人會舉辦多個祭典,如「招魚祭」、「十人大船下水儀式」、「單人與雙人拼板舟下水儀式」、「舀水祭」、「螃蟹祭」、「小米祭」、「豐收祭」、「飛魚終食祭」等等。

在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必須遵守許多禁忌,然而在飛魚季以外的時間,達悟人們要遵守的禁忌也不少。這些禁忌有些看似不合理,背後卻有相當科學的解釋,然而在深入了解這些禁忌之前,你是否好奇,這些禁忌究竟所謂何來?

黑翅膀的傳說

傳說,達悟人曾將飛魚和其他魚貝類一同煮食,生了奇癢無比的惡瘡。夜晚,一名老人便夢到一隻有著黑翅膀的飛魚,對他說:「我是飛魚們的頭目,黑翅膀飛魚,特地前來告訴你,你們不可將飛魚和其它的魚、蟹、貝類一起煮食。這樣做不只你們自己會生惡瘡浮腫,飛魚群也因此生了大病。為了要讓你們熟悉捕食飛魚的時間和規則,明天早上到海岸邊來找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天清晨,老人依約前往海邊,果然見到一條巨大的黑翅膀飛魚,只見牠雙鰭趴在大石頭上,身後還有各個種類的飛魚。牠開口道:「像我這樣的黑翅飛魚(mavaheng so panid)量最少,是飛魚中的貴族,最有聲望。你們必須晚上火漁,白天舟釣,不可用火烤來吃,否則會生瘡。紅翅飛魚(saliliyan)量最多,白天舟釣,夜間火漁,而且要用牲畜的血祭它們。白翅飛魚(sosowoen) 量少,最先到達蘭嶼島,只能夜間火漁,不能白日舟釣。Kakalaw 沒有什麼用處,多半在  Pikaokaod(達悟曆三月,約國曆四月)下旬,才隨紅翅飛魚一起到,體型較小,給小孩子吃剛剛好,不需曬成魚乾,捕回來直接下鍋煮。晚上火漁,它們不吃餌(也就是不能舟釣)。Loklok 不會成群游到,是鬼頭刀(arayo)最愛吃的魚,可以用來釣鬼頭刀。小孩子不能吃,老人可以吃,可火漁。Sanisi,不能吃,可用來釣鬼頭刀。」(註1)(註2)

黑翅飛魚(Cheilopogon cyanopterus)。圖/林沛立(2007-05-0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紅翅飛魚(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圖/(Bleeker, 1866)(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白翅飛魚(Cheilopogon unicolor)。圖/(Valenciennes, 1847)(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之後,黑翅膀飛魚又教導了老人一些關於祭祀和殺魚的方法,說完便帶著其他飛魚成群離開了。從此,達悟人謹遵黑翅膀飛魚的教誨,維持這些禁忌直到今天,這便是飛魚季的由來。

好魚和壞魚

黑翅膀對飛魚的分類,後來也延續到達悟人對一般魚種吃食的禁忌上。有到過蘭嶼觀光或是喜愛收看臺灣行腳類節目的朋友,一定聽過將魚分成「好魚」和「壞魚」,又或者是「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這樣的說法吧?

達悟人認為,「好魚」(或稱「真魚」,oyad)是所有人都能吃的魚,又被稱為「女人魚」;「壞魚」(rahet)因為味道較腥,只適合男人食用,被稱為「男人魚」;而味道更腥的魚,則被認為只有祖父級的老者才能食用,是為「老人魚」。(老人魚是壞魚下面的細分,也就是說老人魚一定是壞魚,但壞魚卻未必是老人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根據性別和階級,又有些魚適合孕婦食用、有些適合哺育幼兒的婦女、妻子懷孕的丈夫、有哺乳兒的父親、男童、女童等等經歷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然而大抵上便是根據好魚壞魚的分類變化而來。簡單來說,一個祖父級的男子可以吃食所有的魚,而祖母級的女子則可以吃食所有的好魚。

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在食用魚的禁忌和規則上也有所不同。圖/Remi Tu @Flickr

「好魚」的肉質一般較細,體色較鮮艷,「壞魚」的肉質則較粗、味道較腥,體色較樸素,不過兩者之間的分野並不清楚。曾有學者指出幾種分類的標準,如名稱吉不吉利、味道好不好吃、外觀的美醜、會不會傷人等等,然而美醜和味道是相當主觀的,一條魚究竟是因為本身的因素,或者是被分類後才對其產生嫌惡感,孰因孰果其實相當難辨,至於名稱就更是分不清因果了。

比如蝴蝶魚是一種體色相當豔麗的熱帶魚,時常作為觀賞用魚飼養,據說肉質相當鮮美,然而大多數能夠食用的蝴蝶魚,都被分類為老人魚。好魚壞魚的分類標準,目前學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魚也並非所有成為祖父的男子都能吃,若是成為祖父的男子父親仍然健在,也會將食用老人魚當成禁忌,否則「吃了好像父親已經不在了」;而有時就算並非祖父,到了一定年紀的鰥夫也能吃食。老人魚能否食用的標準,有時也是相當憑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達悟人的一餐

至於要了解將魚分成好魚壞魚有什麼好處,就不能不先了解達悟人是如何張羅一天的餐食。傳統上,達悟人的正餐通常是兩餐,早餐和晚餐,而早餐通常都是昨夜晚餐的剩食重新料理而成,只有節慶或因故如天候不佳、拜訪友人等等,才會在家中用午餐。

正餐必須包含兩類食物,「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前者也被簡單地稱作「飯」,後者則稱「菜」,僅有一樣的都被稱為點心。主食主要是芋頭、甘藷等塊根作物,而因為受到臺灣本島的影響,稻米也逐漸為人接受。副食則種類繁多,如海中的各種魚類、軟體動物、蟹類、貝類、藻類、各種山野採集到的動植物等等非主食類的食材都包含其中。豬羊雞等牲畜則較為特別,只有節慶或儀式時才會宰殺。

芋頭是蘭嶼人的傳統主食。圖/AJ Batac @ Flickr

雖然副食的種類如此繁多,四面環海的蘭嶼,自然是以魚類最為重要,若節慶時沒有豬羊雞可宰殺,也常以魚類充數。達悟人的社會分工相當明確,「女人拿飯,男人找菜」這句話,便囊括了達悟人一天的行程。

禁忌背後的科學

由於捕魚的收穫風險高,空手而回是相當有可能的事,自然會想多捕一些容易捕捉的魚。若是這樣,較好捕捉的魚大概沒過幾年便被捕光,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然而達悟人的食魚禁忌,讓這樣的浩劫得以避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而言,好魚(女人魚)較容易受到驚嚇,不好捕捉,壞魚(男人魚)則行動遲緩或極易上鉤。例如蝴蝶魚與單棘魨是相當容易捕捉的魚,後者更因為行動遲緩而被稱為「懶惰魚」(註3),但因為蝴蝶魚是老人魚,單棘魨是壞魚,達悟男人為了養活一家人,對這種魚的捕殺只能適可而止,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去捕捉其他女人能夠吃的好魚才行。無形之中也保障了壞魚的生存,達成一定的生態平衡。

此外對於達悟人來說,迴游魚類如飛魚、鮪魚、鬼頭刀等等是神聖的,他們認為這些洄游魚平時與天神同住在天上,只有春天時候會被放出來,來到蘭嶼供達悟人捕撈。飛魚季的開始,讓這些洄游魚類成為達悟男人準備副食的主要目標,減少了一般平時對礁岸魚類的捕捉,而飛魚季從二月至八月的這段期間,正是這些珊瑚礁魚類的繁殖期。如此交替,讓這些礁岸魚類得以休養生息,達成生態永續的目的。

除了生態上的科學之外,一些禁忌本身也相當科學。如「在飛魚終食祭後,須將所有未食完的飛魚全部丟掉」,就是因為早期的達悟人除了曬魚外沒有其他的保存技術,怕放久腐壞;而在黑翅膀傳說裡提到,「飛魚不可與其他魚貝類混煮」,或許便是因為食物混煮,煮熟的時間不同,可能造成生食的情況;詳細版本的黑翅膀傳說中提到,「宰殺飛魚時,必須放在 zezeteban 上,而不要放在 amongan,因為前者是用來放生的飛魚,後者是用來放煮熟的飛魚」也是相當有概念的「生熟食分離」;而「飛魚的眼珠和膽必須挖出放在 mamatan 上,用以生吃,魚卵則必須煮熟」(註4),或許便是害怕煮熟後破壞了眼珠和膽汁的營養,才如此言明規定。

結語

曬飛魚。圖/C.J. Wang @Flickr

當然,並非所有禁忌背後都有科學解釋,有些禁忌本身或許沒有什麼道理,卻能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例如飛魚季期間,不可以罵髒話或亂說話,也不可對游進的飛魚指指點點;捕魚時的魚團也有種種規定,例如返回共宿屋時,不可經過其他魚團慣常經過的道路,而除了同團男子有懷孕的妻子可以來到共宿屋之外,孕婦不可進入共宿屋,否則會帶來霉運。又或者,別人家曬飛魚的架子不能隨意走過;甚至連飛魚的處理方法,哪邊應該割幾刀都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就要全部丟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是因為全然的相信,禁忌才具有約束力,若是沒有了禁忌,傳統社會的秩序便難以維持,無以為繼。然而在科技與知識發達的現在,從前的禁忌也正逐漸消失。譬如「飛魚終食祭」後,必須丟掉所有飛魚的傳統,也因為冰箱的出現,被認為太過浪費,漸漸無人遵守。機動船的出現,也使得許多與拼板舟相關的禁忌漸漸被人遺忘。此外,飛魚的烹煮方法曾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必須以生水加入些許海水的方式烹煮,不添加調味料──也因為現今的年輕人追求口味變化,僅存耆老還恪守這樣的禁忌。

傳統的改變並非不是好事,民俗本該與時俱進。如今的達悟人們,因為科技和知識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禁忌的約束力雖然逐漸消失,某些基本價值卻不應改變。該做的,或許便是了解這些禁忌產生的原因,即使不再畏懼禁忌,也能讓好幾個世代守護的達悟文化和蘭嶼生態,繼續永續下去。


  • 註釋:
  • 註1:
    黑翅飛魚,又名青翼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cyanopterus
    紅翅飛魚,又名紫斑鰭飛魚,學名: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白翅飛魚,又名白鰭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unicolor
    鬼頭刀,又名鯕鰍、三保公魚、飛虎,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 註2:在不同的文獻中,黑翅膀提到的飛魚種類有多有少,此處僅引用陳玉美小姐纂修之《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內之記載。
  • 註3:此說法引自余光宏先生所撰《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內容。
  • 註4:
    zezeteban,放飛魚的盤子。
    amongan,飛魚盤。
    mamatan,放飛魚眼的碗。
  • 參考資料
  • 黑翅膀飛魚的傳說
    《雅美文化故事》,鍾鳳娣主編
    《台東縣史雅美族篇》,陳玉美纂修
  • 食魚禁忌和歲時祭儀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余光宏
    《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董森永

楊海彥/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而後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沒念完就跑出來開工作室。目前專注於把台灣文史和民俗元素轉化為故事,設計實境遊戲、桌遊和說。
嗜讀奇幻文學,喜愛電影,比起咖啡更喜歡茶,卻養一隻以咖啡為名的貓。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太平洋垃圾島成為另類生態家園
葉綠舒
・2012/05/31 ・143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5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這幾年,大家對於太平洋垃圾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1] 應該都不陌生了。它位於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的中心,有相當高濃度的塑膠垃圾。

太平洋垃圾島,位於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的中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0rz.tw/Sup26)。

這幾年,太平洋垃圾島之所以聲名大噪,主要是因為有很多海鳥死亡後,在消化道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塑膠。但最近由加大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 Goldstein 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除了讓鳥類因食用塑膠而死之外,太平洋垃圾島還發生了其他更令人擔心的事情。

這個發現完全是意外。原本他們是在觀察從太平洋垃圾島收集到的塑膠碎片,但在觀察的時候發現,有些塑膠碎片上有橘色的蟲卵。經過鑑定後,發現這些蟲卵是 Halobates sericeus 的卵,它與水黽(water strider)是近親(以下稱為「海黽」)。

海黽(Helobates sericeus)。圖片來源:ScienceNow(http://0rz.tw/PdqiA)

由於過去從來沒有在塑膠上面看到海黽的卵(他們通常下蛋在火山浮石或漂流木的碎片上),而觀察發現,過去數十年,太平洋垃圾島不僅面積變大了,裡面的塑膠垃圾的濃度也上升了;是否是因為這樣造成海黽開始產卵在塑膠碎片上呢?Goldstein 博士說,海黽跟一般的昆蟲不同,它的一生都在海上度過,但它們還是需要把卵產在固體上。過去他們只能產在火山浮石或漂流木的碎片上,而這些東西在海裡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今因為人為的垃圾污染,造成海洋裡面有很多塑膠碎片,於是海黽們便開始使用它來產卵,是否會造成海中的海黽數量急速上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海中,海黽是螃蟹的食物;當海黽數量大增時,是否意味著螃蟹的數量也會大爆炸呢?而接下來又是影響到什麼生物的數量?而海黽大量增加,是否會造成浮游生物(phytoplankton)因大量捕食(浮游生物是海黽的食物)而急速減少減少?那麼其他靠浮游生物為生的生物會怎麼樣呢?

生態系就像一張大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海洋生態系已經因為我們這幾十年來大啖鮪魚、鱈魚、旗魚造成生態系頂端的掠食者大量消失而不穩,而生態系底部的浮游生物又因為海黽大量增加而急速減少,是否會使得已然脆弱的海洋生態系更加不穩?

這些塑膠碎片,都是我們幾十年來濫用塑膠製品、恣意拋棄塑膠類垃圾所產生的共業,當我們看到鳥類因為食用過量塑膠而死、海中出現垃圾島時,人類就應該要有深切的醒悟了;如今有更多令人擔憂的新發現,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留心自己的行為,到底我們只是「環保的言論者」,還是「環保的行動者」呢?早上去早餐店買早餐,三明治用塑膠袋裝、豆漿放在塑膠杯或是覆蓋了膠膜的紙杯、上面插著一根塑膠的吸管;老闆很貼心的把這些放在一個塑膠袋裡,這些行為看起來像是小事,我們的生活瑣事—但有多少人認真的想過,三明治的塑膠袋、豆漿的塑膠杯或是膠膜吸管塑膠袋,都在我們吃完早餐後被丟棄,即使有認真的作回收,中間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這些塑膠就有可能成為太平洋垃圾島的一份子、成為海黽的繁殖場、影響到海洋的生態;如果沒有回收,那麼這些塑膠要不就是在某個掩埋場裡污染我們的土壤與地下水、要不就是在某個焚化爐裡燃燒,消耗越來越珍貴的燃料以及產生有毒的廢氣、或者是輾轉到達太平洋垃圾島來影響海洋生態系….能不謹慎嗎?能嗎?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2012-05-20]
[2] Ocean Trash Is a Lifesaver for Insect —ScienceNOW [2012-05-0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放開那個沙丁魚!
陸子鈞
・2012/04/06 ・15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顧基層小魚吧!一個獨立的研究團隊根據研究結果表示,越接近食物鏈底層的魚種,越需要受到保護,因為這些稱為餌料魚(forage fish )的魚種,是海鳥和其他海洋掠食者的重要食物來源,且正漸漸消失。研究結果已經用以規劃新的漁業政策,避免海洋生態系崩解。

研究團隊提到,新規劃的漁業政策能增加國家稅收,因為像是鮪魚的大型魚類,較它們的食物-餌料魚的收益高出許多。「研究團隊包括許多重量級人物」,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的漁業生物學家Steven Murawski表示,「他們提出的觀點,需要被認真看待。」不過實現研究團隊提出的建議,並沒有這麼容易。

餌料魚皆是一些小型魚類,像是鯡魚或沙丁魚,它們取食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態系中的初級消費者;大魚、海鳥和其他掠食者則以它們為食。3千1百萬噸的漁獲中-也就是37%全球捕捉的野生漁獲-大部份都變成魚油或拿去餵水族館、養雞,跟其他牲畜。不過餌料魚的族群卻受海洋環境和消長循環的支配。在20世紀,這個問題越顯嚴重,威脅到漁獲量。一些餌料魚族群,像是在美國大西洋沿海的沙丁魚群,已經因為過度漁撈而驟減,回復的速度非常緩慢。

這項皮優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贊助的研究,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in New York)的Ellen Pikitch主持,招集13位頂尖科學家,費時三年,綜合過去的科學文獻,分析世界上72個海洋生態系的電腦模型,發現四分之三的生態系中,有至少一種海洋掠食者超過一半的食物組成為餌料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利用另一套模型,模擬漁撈如何影響餌料魚及以它們為食的掠食者的族群。他們發現,在既有的保育策略設定的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下,餌料魚族群有42%的崩解風險。若將現有的許可漁撈量限縮一半,風險則將到6%。減少漁撈,也能加速餌料魚族群回復的速度。「族群有良好的回復能力,如果我們人類不在它們衰退的時候又雪上加霜的話。」Pikitch說到。海洋掠食者也同樣得到好處;在傳統對餌料魚的保育策略下,掠食者在未來50年間,種群數量會減少28%;限縮一半的漁撈後,則數量只減少11%。大抵上,結果和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Impacts of Fishing Low–Trophic Level Species on Marine Ecosystems)相符。

此外,研究團隊還試圖提出建議,能達到起碼95%的信心水準,餌料魚業不會造成掠食者絕種。藉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標準,計算出漁業管理最保險的策略-隨著魚類族群減少,逐漸限縮許可的漁撈量。必須設下硬性停止點:捕魚不得移除任何如果在沒有捕魚行為下能存在的種群的60% (這是尚未被捕捉的生物質,以長期無捕魚行為下的平均值來定義)。新的策略能有效保護海鳥族群不至於絕種,因為牠們是最脆弱的掠食者。去年十二月,團隊中的一位成員還發表了一則研究,創造了「留三分之一給海鳥( Leave one-third for the birds)」的口號。

另一方面,該團隊也建議漁業管理者採取預防措施,建立餌魚種群的補撈上限。如果欠缺對種群的動態跟掠食者的資料的了解,不得捕撈超過20%的該種群總生物質量(biomass),如果是了解最透徹的種群,可以提高到70%,大多數的餌魚種群漁業都落在中間,所以不得超過40%,大約是目前允許標準的一半。這也納進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指導原則中,不過還沒被疏於管理的漁業業者採用。

限縮許可漁獲量也有經濟上的好處。很好明白,餌料魚比較值得回歸海洋,餵飽其他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據研究團隊估計,餌料魚的捕撈每年帶來56億美金的收益,然而,餌料魚養活其他經濟魚類,能帶來兩倍的收益!「這能讓人們重新思考漁業,」Pikitch說,「餌料魚對海洋生態系有重要的價值,而且這價值能換算成白花花的鈔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如此,深入分析還會發現更多像是漁業再生及生態觀光的收益。

這項發現非常重要,但也很難說服一些漁業業者。因為在區域尺度下,限制像是沙丁魚業者,可能會影響到他的生計,但好處卻是在鮪魚業者身上。

資料來源:ScienceNow: Little Fish Need a Break [2 April 2012]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