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積跬步以至千里:用專業為人類前進奠基的研究者們──2018 唐獎得主演講紀錄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18/11/15 ・6477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9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企劃執行

  • 文/文詠萱 文字編輯/翁郁涵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9 月 22 日,2018 年唐獎得獎者齊聚台北,一同帶來整日的精采演說。由法治獎開始,漢學獎結束,得主們從各自的專精領域提出增進學術研究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建議,以及多年研究的成果分享。

他們為青年學者指路,也為世人留下學習典範,有匪君子,終不可諼。

法治政府要如何守護公民權益?──法治獎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

相較法治實務工作,拉茲著重在法治學理面的探討,是原創性的法學研究者。本次演講他以〈法自身之品性〉為題,分別就「法治與法的角色」、「法治的根本重要性」兩大主題闡述自身法治看法與建議。對於法治所蘊含之諸多原則,有詳盡且具體的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政府要依法而治,意味法律必須有「清楚」、「安定」、「公開」、「普遍使用的規則與標準」、「不溯及既往」等特性,並且在保有以上特性的前提下,確實保障公民的權益。拉茲認為,法治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專制政府,而政府是否恣意妄為,正是取決於是否守護了被治理者之權益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法治本身無法決定政府是否成功」,拉茲說道。固然,法治可限制政府權力,但它也同時以「權威」角色存於現代社會,因此也需公民的理性思考與批判,甚或是反動等更多的方式檢驗,促使其進步。

此外,全球文化經濟因法治得以交流,卻不代表它須放諸四海皆相同。法治可以因地區、國家、自治組織而定,只是不可為特定文化的展現,而要以自身的中立性,使交流暢通、利益對等,建立各方多元發展的共同基礎。

法治的確是現代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據,但法治能否落實,須有相應條件配合,並在不斷的變動中審視、調整自身,適切地為政府、為人民所用。因為法治最重要的是:做公民權益的守護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忽略的一小步,成為癌症發病機制研究的一大步──生技醫藥獎東尼.杭特(Tony Hunter)

今年以癌症研究為核心的生技醫藥獎,由得獎者之一;同時也是本次得獎研究的理論奠基者東尼.杭特,為生技醫藥演講打頭陣。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世上許多重要的研究,都來自意外的發現,杭特的酪胺酸激酶研究就是一個例子。在研究蛋白質磷酸化的過程中,因為未調配新的電泳緩衝液、緩衝液酸鹼值下降,無意間發現了當時並不為人所知的「酪胺酸磷酸化」的現象。演講中,杭特分享了從 1979 年發表論文至今的種種研究,讓人一探他 30 多年來的豐碩成果。

酪胺酸激酶作為細胞的訊息傳遞者角色,若出現異常,便會連帶使得細胞產生異常的生理行為。最初杭特發現,多瘤病毒致癌的關鍵蛋白,就是酪胺酸激酶;因此失控的酪胺酸磷酸化機制,可能是癌症起源的關鍵之一,而後來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胺酸激酶的異常確實與許多癌症的發有關。

這項研究讓學界對癌症發病機制的認識大幅提升,也成了現今標靶藥物研發的濫觴,對癌症醫療影響深遠。以此為基礎,後人投入了分離酪胺酸激酶的研究,如今已找到了約 90 種的酪胺酸激酶。演講最後,杭特說接下來他將投入胰臟癌研究,因為這種癌症往往在晚期才被檢測出來,希望透過之前對發病機制的經驗,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百年前是絕症的傳染病在今日已可以治癒,相信百年之內,癌症治療也將突飛猛進──生技醫藥獎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Druker)

另一位生技醫藥獎得主德魯克爾,在 1990 年代結合了杭特的發病機制研究,提出構想希望製造出小分子以抑制異常活化的酪胺酸激酶,從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於是,第一代標靶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商品名「基利克®」(Gleevec®) 誕生了。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若人體骨髓造血細胞出現了染色體易位(chromosome translocation),便會使細胞開始製造 BCR/ABL 基因嵌合蛋白──一種異常的酪胺酸激酶,導致白血球異常增生,這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發病機制。儘管這個疾病在 1845 年就被記載,直到 1980 年代才真正了解前述的發病機制。演講中,德魯克爾介紹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自 1845 年開始的研究歷程,以及自己從 90 年代起與眾多研究者共同開發標靶藥物的過程、研究發現。

伊馬替尼研發後成為美國 FDA 第一個核准的酪胺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劑,時至今日,德魯克爾的病患五年存活率已超過 90% 以上。在病患中有 60% 的復發是因為激酶的突變,但是若在癌症早期即開始服藥,復發率則極低,後續更研發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標靶藥物。

德魯克爾強調,目前的標靶癌症療法還在發展初期。未來希望能配合檢驗分析病患腫瘤細胞與周圍組織檢體,讓醫師做出最快的治療判斷,甚至更進一步將相關研究應用於預防與早期的診斷,成為癌症醫療的核心防線,增加病患存活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他十分有信心的說道:「百年前是絕症的傳染病,在今日已可以治癒,相信百年之內,癌症治療也將突飛猛進。」

二十年磨一劍:讓單株抗體從飽受質疑到核准認可的艱辛成就──生技醫藥獎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代表人洪明奇院士

美國 FDA 核准的癌症藥物,三種就有一種就是來自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可見其對於癌症藥物發展的重要性。而安德森癌症中心有此成就,約翰.曼德森貢獻良多。生技醫藥獎演講最後,由中研院院士洪明奇,代表曼德森教授──另一位在癌症物研發領域居功甚偉的生技醫藥獎得主,介紹其多年來的研究與成果。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1980 年曼德森與佐藤醫生提出假設,推測抑制 EGF 受體(EGFR)有可能成為抗癌的有效方法,並進一步開發單株抗體作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發展至今,單株抗體是研究藥物相當有效的方式,而且不僅限於治療癌症還包含很多其他的疾病。諷刺的是,當時大部分的人都懷疑單株抗體做為藥物的可能性,他們的假說因此被科學界輕視,甚至沒有人願意補助他們經費。之後曼德森與佐藤醫生的研發藥物 C225 單株抗體製劑,從發現到 FDA 核准,更用了整整 20 年的時間。

多虧他們的鍥而不捨,才有了現今用於大腸癌和頭頸癌的標靶治療、市面上稱之 Erbitux® 的抗癌藥物;後續也有更多研發跟進,讓應用單株抗體的藥物研發更為廣泛。洪明奇說,單株抗體能從飽受質疑走到被接納、應用,除了曼德森與佐藤醫生,整個科學界都付出了相當多心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藥物研究不易,在抗癌的未竟之途上,有他們堅持,才有更多的可能戰勝病魔。

要給年輕研究者好工具、好方法來面對氣候變遷,並以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來改變世界──永續發展獎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

如今,全球暖化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從學界到常民也都開始正視此一議題。而將此議題的迫切性帶入世人心中的功臣,便是 30 年前意識到人為溫室效應影響的漢森教授團隊。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漢森說,過多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就像將棉被蓋在地球上,造成進入地球的能量遠多於散出的能量,讓地球能量失衡。漢森的研究團隊花了多年時間,透過分布全球的 3000 多支觀測器,監測海洋熱含量來了解地球暖化現象。結果發現,地球的熱含量變化正在失控中,能量正在急速增加,特別在淺海地區增加程度最明顯,目前估計地球每天增加的能量,約等於每年每天引爆 50 萬顆廣島原子彈(約一億八千萬顆)所產生的能量

1981 年漢森發表的論文指出,未來地球變暖的情況很可能會超過正常的變動範圍,冰層更會因為地球暖化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從而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樣的研究結果,使他更加致力於讓世人理解溫室效應影響的嚴重性,同時他也發現地球能量急速上升的時期,發生在太陽活動極小期,與當時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能量異常是因太陽造成的看法有所出入,於是提出了「地球氣候變遷與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有關」的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0 多年過去了,人類行為產生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讓全球暖化持續加重,而當年漢森論文中的論述一一成真了。漢森表示,使用核能可以將人類活動碳排放降至近於零,但因為大眾對於核能的恐懼,讓核能發電研究極度緩慢。漢森強調他並非支持特定發電方式,而是為了完成零碳排放的理想,希望能有更多火力發電以外的技術,取代大量碳排放的發電方法。在零碳排放發電方法未臻完善前,在碳排放大國施行碳費制度,將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氣候變遷、生態破壞與健康影響等外部成本計算進碳費,向使用化石燃料的企業收取,並將收取的碳費直接回饋給社會大眾。透過不斷提高的碳費,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漢森認為目前較理想的解決方法。

人類活動帶來的壓力將使  20~50% 的物種滅絕,而海洋暖化已造成每年至少一種珊瑚礁消失的不可逆傷害,節能減碳不能只是口號,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氣候變遷的情況已經到燃眉之急,每個人都要採取行動──永續發展獎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

同樣研究全球暖化現象的拉馬納森,發現除了二氧化碳,水氣、氟氯碳化物等也都是造成溫室效應物質,因此將其研究鎖定在「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研究。演講中,拉馬納森告訴觀眾,溫室效應不只比想像中嚴重,溫室效應的肇因也比想像中多更多。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他與其研究團隊利用無人飛機,測量太陽照射地球能量與反射出去的能量,分析資料後發現氟氯碳化物亦為溫室氣體。拉馬納森將大氣層比喻為一件毯子,而這件毯子有厚有薄的地方,地球上的輻射會在薄的地方散熱至宇宙,而氟氯碳化物就是在這些薄大氣阻擋輻射排放的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拉馬納森表示,看似無害的水氣,因為能造成空氣溫度上升,所以空氣凝水增加,也會增加極端氣候發生的可能性。在他的研究中更發現「非氣體但也會造成溫室效應」的物質──大氣黑碳(也就是大眾很熟悉的 PM10、PM2.5 )。物質燃燒不完全,煤炭煮飯、工業廢氣等都有可能產生大氣黑碳,更令他擔憂的是,大氣黑碳的在某些地區的排放量相當大,甚至可能超過二氧化碳。

當前暖化另一個嚴重迫切的問題是,當南北極的冰層因為融化露出深色土地,將加速南北極吸熱,無異於火上加油。他還表示,若能將 2050 年全球暖化的溫度控制在攝氏 1.5 度,即可減少 17 億人因熱浪死亡、極端雨量也可減少三分之一,2 億 5000 萬人則免於乾旱造成的死亡。

對於減緩全球暖化速度,拉馬納森提出了建議,與其針對化學生命週期長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週期長達數百年),如能先致力於減少化學生命週期短的黑碳粒子、氟氯碳化物等排放,降低生活中使用煤炭取暖、烹飪等行為,理論上可較快見效。除了碳之外,牲畜排泄物裡的大量甲烷,也亟待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去處理。另外,拉馬納森籌組了專家團隊,其中包含物理學家、人文學家、工程學家等,共同對抗全球暖化,並利用經濟誘因來降低碳排放。

「氣候變遷的情況已經到燃眉之急,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政府必須拿出政策來,每個人都要採取行動。」拉馬納森最後鄭重的呼籲所有人。

漢學視域與國學視域應相輔相成,文學研究也應突破領域限制──漢學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4 歲時在圖書館邂逅中國詩歌,讓後來的宇文所安開啟了用創新視角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生涯。相較於母語為中文的人,宇文少了自然形成的文化底蘊,但也因為身處不同文化環境,讓他在詮釋中國詩歌時,免去不少文化包袱。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呼應演講主題「文章裡的意義:胸中之竹與腹中之竹」,宇文現場解析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從三位文人之間的議論,探討當時文人的美學、哲學觀,更加入當時的社會背景探討,讓紙上的「畫竹」成為窺見的時代思想的媒介。他表示,在文人治國的宋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觀,也代表著很大一部分的社會價值。

另外他也由畫竹延伸到《莊子輪扁》,宇文說,莊子散文內容常與生死有關,卻透過寓言、議論交替的方式,平衡議題的輕重,使文章不過於生硬,造就莊子獨特的語言風格:時而飄渺;時而言之有「道」。再回到主題,蘇氏兄弟與文同對於〈輪扁〉一文的認知接受,也是我們後人在解析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的重要參考。宇文認為,不同文本之間的解讀、比較,除了從彼此互文的地方下功夫,更要有「作者為何如此寫作」的問題意識。

交通與社會分工是唐宋經濟、社會整合的關鍵改革力量────漢學獎斯波義信

本日最後一位演講者──漢學獎得主斯波義信,專長中國文化社會史。這場演講中,他向聽眾分享了他對中國史上商人地位的了解,談及他們地位的變化,他們如何改變其時的政治體系,如何影響國家發展方向。斯波尤其強調社會發展最為蓬勃活潑唐宋時期。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他以史料與實證的態度,分就交通變化、社會分工、社會移動和都市化研究中國商人的地位。他從《管子》士農工商四民之說談起,分析社會分工與封建體系的相互頡頏,以及由世襲促成的專業分工家族制對社會的影響。

斯波接著提到,中土運河的快速發展讓商業行為得以拓展到更遠的疆界,並大幅縮短貨運時間、成本,使更多商品有機會送往較遠的地區,增加彼此交流。此外,水運貿易讓專業市鎮興起,地域特產商號藉由獨佔市場累積大量財富,連帶也改變了當地經濟活動樣貌,更因南北資源不均,讓整體經濟呈現傾斜狀態,使南北政治勢力產生變化

但是改變並非完全由商人單向帶動。斯波最後提到,唐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國家順勢結合官營事業與民間商業勢力,補強財政、稅收,甚至軍事費用,從而也提升了國家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效率。這是過去官僚制持續強化的歷史上,由民間力量帶動,因經濟改善政治的特別成功的史例。

本文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企劃執行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如何找到肺癌對應基因?臨床實驗幫助病友翻轉病情!
careonline_96
・2024/04/24 ・251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在治療初期若是能與醫師密切配合,就有機會可以找到很好的治療方式,讓病情翻轉。進入治療前,首先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關鍵的基因突變,若是未發現常見基因突變,也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罕見基因。肺癌的治療已像慢性病一樣,只要妥善運用基因檢測與接續治療策略,就有機會延長病友的存活期,無論是帶有 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 等基因突變,目前也都已經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治療,病友只要了解自己的疾病概況,與醫師充分溝通,一起把握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醫師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揪出罕見肺癌改善病友預後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 50 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且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衰退,全身嚴重浮腫。所幸,再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 MET 基因。賴俊良醫師說,MET 基因分為不同的突變型,而該名病友屬於較少見的擴增型,後續在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後,全身浮腫的狀況逐漸改善,病情也受到控制,且恢復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

標靶藥物各有專攻 找到對應基因才能發揮效果

台灣的肺腺癌以 EGFR 基因突變為主,其他基因突變相對稀少,包含 ALK、KRAS、BRAF、ROS1、RET、NTRK 等。賴俊良醫師說,由於國人常見的致癌基因約佔一半以上,因此,通常會先檢測這些突變基因,若是找不到突變基因,則是會採取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找出突變基因,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可以更準確地找到驅動關鍵基因,醫師也可以從而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進而大幅改變病友的預後。

晚期肺癌的治療藥物已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在過去不知道有這些基因突變時,部分病友的預後較差,但現在針對主要的驅動基因,幾乎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治療,賴俊良醫師說,有些病友知道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堅持只接受標靶治療,其實概念上並沒有這麼簡單,不同的驅動基因要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才有辦法發揮治療效果。

臨床試驗安全性高 為病友帶來新契機

一般人聽到臨床試驗,常直覺是白老鼠,賴俊良醫師說,這樣的錯誤觀念仍有待匡正,其實所有藥物都必須先經過動物實驗,確認有明顯的治療成效,才會進到人體試驗,且第一期、二期、三期分別有不同的條件與目的,只有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執行成果中,顯示其具有前景的試驗,才會進入第三期,在臺灣進行的臨床試驗都已具有相當完善的規範,也會在保護受試者的情況下進行。病友若是治療遇到瓶頸時或是可能需要自費或是參加臨床試驗,賴俊良醫師建議,若符合可以參加臨床試驗的條件,病友及家屬可以進一步與主治醫師討論了解,也有機會可以找到新契機,讓病情翻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故事 談面對恐懼

罹癌就像暴風雨 家人陪我度過每個關卡

曾經聽人家說「罹癌是上天給的禮物」,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很痛苦、很折磨,也狠狠把我 K 醒!才 53 歲的我,去(2023)年 3 月起連續兩個月咳個不停,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我的腦子一團亂,醫師開始為我化療,治療期間我吃不下、甚至沒辦法走路,家人擔心再化療下去可能連命都沒了。

就像落水的人,拼命想抓住救生圈,經過不斷打聽,朋友介紹到大林慈濟賴副院長的門診。第一次住院待了 33 天,治療期間,好像一個人漂浮在汪洋中,害怕上不了岸,擔心得連呼吸都困難;沒想到最後可以出院,體力還變好,原本沒辦法行走,後來能夠走出醫院,過了這個坎,好像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過去從事餐飲業,每天至少一包菸,加上廚房的油煙,破壞身體免疫力。以前認為跟家人除夕吃團圓飯很平常,罹癌住院 33 天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平常」代表「幸福」。治療中,太太、兒女一路陪我度過每個關卡,從身體不舒服的第一天,到住院、標靶藥物和門診追蹤,可靠又溫暖的陪在身旁。

我有十幾年糖尿病的歷史,罹癌後發現血壓、腎臟指數飆高,全身浮腫,醫院安排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醫師說,我是 MET 基因中第二類比較少見的擴增型,從去年 5 月開始服用標靶藥物治療,全身浮腫的狀況改善了,病情也控制住,除了容易累,體力比較差,沒有影響到生活,我想老天爺在給我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就像一場暴風雨,考驗自己的內心,生活變得很慌亂,遇到事情就去面對它、解決它,慢慢把腳步站穩後,暴風雨過去了,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好好過,或許癌症真的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敦促著我們找回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提醒正在看這封信的學弟妹們,醫療這麼發達,穩定用藥就可以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要放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未來每一天,我選擇開心地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癌症治療方法有哪些?臨床試驗有哪些評估面向?
careonline_96
・2024/04/19 ・24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機會多,病友們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迷思,我們需要了解,臨床試驗是依據現今最標準的治療方式進行,參加臨床試驗的對照組,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不過,現有的臨床試驗不一定都適合每一位病友,病友們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計劃,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與癌共存!

台大醫院胸腔科廖唯昱醫師

臨床試驗增加用藥可近性 為病友延長生命

一名年約 82 歲女士,手術後確定是肺癌第三期,後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復發,由於當時沒有很好的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僅能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控制。廖唯昱醫師說,病友面對治療仍相當樂觀,治療一至兩年後,幸運地找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其中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只需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病友也因此延長生命到近 90 歲。

臨床試驗是醫療機構依據醫學的理論,於人體施行新的醫療技術、新的藥品或新的醫材。廖唯昱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病友可以延長生命,甚至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健保有給付,我們會選擇用健保的方式進行第一線治療;若是對病友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健保未給付,我們即會想辦法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

罕見基因治療武器有限 先確定驅動基因再找合適的臨床試驗

面對臨床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廖唯昱醫師說,若是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與新研發的藥物,病友可以先觀察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新藥物可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到狀況較成熟後再加入;假如已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並且清楚知道新藥物的成效,即可考慮加入第三期,無論抽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實對整個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對於一些罕見基因型的肺癌,由於治療武器較有限,病友常期望可以加入臨床試驗,廖唯昱醫師說,在加入臨床試驗前,需要先確定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再去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然而,臨床試驗通常會設定一些條件,如藥物可能有已知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開始前,便會需要作詳細檢查,確認病友的所有狀況符合條件後,才有機會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大幅進展,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都持續進步。廖唯昱醫師說,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病情,而且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病友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甚至恢復工作,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他的故事 談生活品質

踩穩自己的節奏 癌後體會慢下來哲學

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我在 70 歲確診第四期肺癌,剛開始是肋骨痛,那時剛巧有人推壞我的門,花了些時間把門拆下來再裝回去,第二天睡醒,肋骨開始痛,一直誤以為是修門太費力導致疼痛,就近在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七個月,也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我從事鐘錶業,累積非常多客戶,都是靠著口碑、耳傳而來,客戶群裡有很多醫師。那時有四、五位醫師朋友提醒檢查身體,台大醫院廖唯昱醫師是我 20 年的好友,要我去他的門診掛號,我一直推拖,隔了一年多才就醫。或許是身體在抗議,過去熬夜修錶、抽菸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太吃東西,一天大概吃一餐,工作與生活都失序。

加入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兩年與服用標靶藥物四年,目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我很幸運,藥物耐受力不錯,除了體重掉 10 公斤,沒有出現副作用,就是容易累,以前可以連續工作 12 小時等結案再離開桌子;現在工作兩個半小時就需要休息,等體力恢復後才能繼續,以前閒不下來,生病後把休息排到行程表中,做個慢下來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過去是海陸步兵,曾經四個月背 30 公斤裝備行軍,磨了三年,十年沒有感冒過,因為有練過,體力一直很好,從來不覺得癌症這件事會找上我。客戶常來找我聊天,分享生活及心裡的感受,一個朋友後來也罹肺癌,他把我當模範,看到我不會埋怨也不會負面思考,讓他覺得安心也可以樂觀面對。

工作之餘,我會帶著狗兒子到公園玩,一拿出牽繩,狗狗就興奮得狂跳,台灣土狗體力好、運動量大,常常拉著我跑,增強健康也減少肌肉衰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重要,起床和睡前我會練啞鈴,各 20 分鐘,讓我維持好手力,現在還有 700 隻錶等著我,很多客戶勸我不要再收錶了,其實,「專注心之所向」可以釋放壓力及擁有成就感,反而能好好過生活。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提醒學弟妹,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調整生活節奏,緩下腳步了解身體的需要,也不妨把罹癌當成一件事去鍛煉它、面對它,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就不會被情緒左右。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溫室效應有救了?把二氧化碳埋進地底吧!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3/25 ・138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近年全球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各國紛紛宣布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目標,聯手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淨零排放是指將全球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和人為移除的量相抵銷後為零。而「碳捕存再利用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 CCUS)」技術被視為達成淨零重要的措施之一。 

CCUS 示意圖。圖/INPEX CCS and CCUS Business Introduction Video 2022 

「碳捕存再利用技術 CCUS」是什麼? 

CCUS 技術可以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捕捉並封存,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CCUS 包含捕捉、運輸、封存或再利用三個階段,也就是將二氧化碳抓下來,並且存起來或是轉換成其他有價值的化學原料。關於如何捕捉二氧化碳,可以參考我們先前拍的影片《減碳速度太慢?現在已經能主動把二氧化碳抓下來!?抓下來的二氧化碳又去了哪裡?》。 

至於捉下二氧化碳之後,該存放在哪裡呢?科學家們看上一個經過數千萬年驗證、最適合儲存的地方——地底。沒錯,地底可不只有石頭跟蜥蜴人,只要這些石頭中存在孔隙,就可以儲存氣體或液體。最常見的就是天然氣與石油。現在,我們只要將二氧化碳儲存到這些孔隙就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封存的地質條件也很簡單,第一,要有一層擁有良好空隙率及滲透性的「儲集層」,通常是砂岩。第二,有一層緻密、不透水且幾乎無孔隙的岩石,用來阻擋儲集層的氣體向上逸散的「蓋層」,常見的是頁岩。只要儲集層在下,蓋層在上,就是一個理想的儲存環境。 

臺灣哪裡適合地質封存? 

臺灣由東往西,從西部麓山帶、西部平原、濱海到臺灣海峽,都有深度達 10 公里的廣大沉積層,並且砂岩與頁岩交替出現,可說是良好的儲氣構造。 

至於臺灣適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點,有個很直接的作法,就是參考石油、天然氣的儲存場域就好,也就是所謂的「枯竭油氣層」。將開採過的天然氣或石油的空間,重新拿來儲存二氧化碳。而臺灣的油氣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苗栗與臺南一帶,在 1959~2016 年,累計產了 50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和超過 500 萬公秉的凝結油。 

臺灣油氣田位置圖。圖/《科學發展》2017 年 6 月第 534 期
鐵砧山每年封存 10 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通霄鎮 1/3 人口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圖/台灣中油

而至今這些枯竭油氣田,適合來做二氧化碳的封存。例如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是臺灣目前陸上發現最大的油氣田,不只是封閉型背斜構造,更擁有厚實緻密的緻密蓋岩層。在原有油氣田枯竭後,從民國 77 年開始轉為天然氣儲氣窖利用原始天然氣儲層調節北部用氣的方式,已持續超過 35 年。因此中油也正規劃在鐵砧山氣田選擇合適的蓋層和鹽水層,進行小規模的二氧化碳注入,作為全國首座碳封存的示範場址。並同時進行多面向的長期監測,驗證二氧化碳封存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詳細內容及國際 CCUS 案例,歡迎觀看影片解惑!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