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吃鹽解辣、被蚊子咬塗肥皂……這些驚奇小常識到底是真是假?LINEの驚奇事件簿(上)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08/22 ・242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28

案情

自從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之後,自從 LINE 成為一種人與人的聯繫方式之後,自從親友長輩們學會 LINE 之後……,LINE 裡面的訊息就經常成為大家生活上的指引。解剖員前幾天在親戚群組中就收到了這一則圖文並茂的「驚奇小常識」,這種驚奇小常識實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除了圖片上方斗大的字體清楚地點出簡訊的主題,這 10 個小常識似乎都很有道理,而且用字簡潔、不囉唆,還搭配圖片,更像專業知識的衛教宣傳單,直接告訴你如何解決生活上的小麻煩,這無疑是有人佛心來著所做出的功德,兩三下解決生活上常見的小困擾,連解剖員都躍躍欲試了。

但是,這麼輕易就可以得到的小撇步,真的這麼地又驚又奇嗎?雖然心嚮往之,但畢竟解剖員也不是被驚大的,面對這種有點奇怪、有點浮誇、有點太過神奇的訊息型態,還是需要逐一解剖看看其虛實。

解剖

本文所列舉的這一則訊息,只是眾多驚奇事件簿中的一個案例,由於資料量龐大,所以罕見地需要出動眾多解剖員合力完成。經過多方的資料比對及查找之後,我們大概可以將這 10 個小常識依據科學原理的正確性與否,區分成以下四種不同的類型,包括:「完全正確」、「完全錯誤」、「部分正確-但宣稱得太誇張」、「部分正確-要有某些條件或前提才會發生」,我們逐一來看看:

1.「完全正確」

在這 10 個小常識中完全正確的竟只有一個:「經常裝茶的杯子裏留下難看的茶漬,用牙膏洗之非常乾淨。」

茶漬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是茶湯和空氣接觸後氧化所產生的聚合物,主要在茶線附近形成並且附著在容器內側;牙膏主要則是由摩擦劑、氟化物、表面活性劑等組成,這些成份具有清潔的效果,因此確實也能清除茶漬。圖/TerriC @pixabay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些主角的主要成份,茶漬(又稱茶垢)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是茶湯和空氣接觸後氧化所產生的聚合物,因此主要在茶線附近形成並且附著在容器內側;牙膏主要則是由摩擦劑、氟化物、表面活性劑等組成,這些成份具有清潔的效果,因此確實也能清除茶漬。

但是,尚需要澄清一點的是,牙膏之所以能夠去除杯子內壁上的茶漬,除了化學的作用之外,最主要還是得靠牙膏中所含的摩擦劑所產生的物理作用,就是透過摩擦劑和杯壁的摩擦,達到去除茶垢的效果。如果依據這個摩擦去漬的物理原理,其實像是放少許的食鹽進行刷洗,也是會有類似效果的。一般我們會習慣用洗碗精、酵素等來清潔碗盤杯具,牙膏這個神奇的選項確實打破了日常的習慣,有,這一項真的有驚到!

2.「完全錯誤」

屬於「完全錯誤」的類型則有兩個。首先是「吃了辣的東西,含一下鹽巴再吐掉,漱一下口後就不辣了」。

由於辣椒素的斥水親脂特性,如果含脂的食品像是牛奶、冰淇淋等等,或許就真的能有效去除附著在嘴巴裡的辣椒素,達到解辣的功效,所以坊間有些麻辣鍋店家在餐後會提供冰淇淋就比較接近這個道理。圖/englishlikeanative @pixabay

我們吃辣的東西時會感覺到辣,是因為「辣椒素」在味覺神經產生作用,以及辣椒素與粘膜作用產生灼燒感,而純辣椒素是「斥水親脂」的化合物,所以,吃辣後在嘴巴裡含鹽並不會產生任何物理或化學反應,充其量只是讓味覺神經接收到「鹹」的感覺,因此在原本「辣」的感覺就變得不那麼強烈。就像左手感覺到疼痛時,如果在右手劃上一刀,就會感覺左手沒有原本那麼痛,就是透過另一個刺激讓原本的感受下降一些。由於辣椒素的斥水親脂特性,如果含脂的食品像是牛奶、冰淇淋等等,或許就真的能有效去除附著在嘴巴裡的辣椒素,達到解辣的功效,所以坊間有些麻辣鍋店家在餐後會提供冰淇淋就比較接近這個道理。

另外一則跟夏天常見的困擾有關:「剛被蚊子咬,塗上肥皂就不會癢了」。

肥皂的作用僅止於皮膚表面,並不會進入皮膚內層,所以是否能中和已進入皮膚內的蟻酸,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圖/mikadago @pixabay

這個驚奇常識的原理是應該想利用肥皂中的鹼性物質來中和蟻酸,以達到止癢的效果,但殘酷的現實情況是,肥皂的作用僅止於皮膚表面,並不會進入皮膚內層,所以是否能中和已進入皮膚內的蟻酸,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其次,被蚊子釘咬後皮膚會腫會癢,實際上並不是蟻酸造成的,而是人體免疫系統即時反應的緣故。蚊子叮咬時會分泌唾液,這個唾液除了能潤滑牠的口器之外還能防止人體的血液凝固而阻塞口器,因此蚊子分泌的這種抗凝血劑使得人體免疫系統發號施令,進而產生「組織胺」來對抗這個外來物質,就是這個免疫反應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皮膚癢或發腫。所以,用肥皂既無法中和皮膚內的蟻酸,更與真正造成皮膚發癢的過敏反應無關,而且如果一直使用肥皂塗抹被蚊子咬的患部,過度刺激更可能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而產生不適,所以這真是一則於事無補的驚奇。

以上這兩個小常識是屬於完全錯誤的類型,雖然「吃辣→含鹽→不辣」、「蚊子咬→塗肥皂→不癢」看似簡單明瞭,但卻是無事實根據的訛傳,雖不會造成什麼劇烈的災難,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一帖良藥。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科學說文解字】才不是白色情人節!是 π DAY!公式裡常見的符號到底該怎麼寫、怎麼唸?
PanSci_96
・2024/03/14 ・77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各位觀眾~今天是什麼節日呢?

什麼?情人節?

嘖嘖嘖,只知道這個的話就膚淺了。

今天可是圓周率日、愛因斯坦的生日、霍金的忌日……是巧合嗎?我可不這麼認為!總之,對於科學界來說,3 月 14 日不僅僅是白色情人節,而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圓周率又有什麼酷酷的地方讓科學家如此著迷,甚至有一個專門的節日呢?快點進影片,一探究竟吧!

除了 π(pi)之外,你還認得哪些希臘字母呢?從國中就認識的朋友——代表波長的 λ(lambda):

還是代表頻率,長得很像 v,常常害小編認錯的 ν(nu)?

在高中認識的 μ(mu),除了用於微米、代表摩擦係數,它還有什麼意思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快動動你的指頭搜尋一下吧!

最後這個像蛇的符號是什麼啊?長得有點像 Z 的書寫體?

沒錯!拉丁字母的 Z 就是從 ζ(zeta)來的。

而數學上有許多 ζ 函數,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發現質數規律的黎曼 ζ 函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誰在傳送假訊息?提升全民媒體素養,讓謠言止於智者!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6/09 ・469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莊崇暉、田偲妤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不要再轉傳假訊息了!


「我家親戚群組又在 LINE 傳假訊息了!」這是常在年輕族群中聽到的抱怨,彷彿隨意散播謠言是長輩特有的行為,當你願意了解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將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李梅君助研究員,在研究 Cofacts 事實查核協作計畫時發現,臺灣民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存在世代衝突,該衝突延伸至日常相處上,卻在事實查核的協作過程中看到正向溝通的曙光。究竟臺灣長輩發展出什麼樣的數位社交生活?如何應用第三方資訊與長輩溝通,甚至邀請長輩加入闢謠打怪行列?

圖/研之有物。

2018 年臺灣地方選舉和公民投票讓存在已久的世代衝突瞬間引爆,面對韓流現象、同性婚姻、性平教育等議題,厭世代年輕人(1990 年代左右出生)和戰後嬰兒潮世代長輩(約 1946-1964 年出生)因經濟與社會生長背景的不同,常發生意見分歧而爭吵不休的情形。

在臺灣最多人使用的 LINE 即時通訊軟體中,出現不實謠言滿天飛的亂象,年輕人紛紛將矛頭指向長輩,批評長輩不先查核資訊真假就亂發文。

中研院民族所李梅君助研究員在研究 Cofacts 事實查核協作計畫時,發覺臺灣世代衝突問題的嚴重性。年輕人認定長輩就是假訊息的傳遞者,但事實上,許多年輕人也常在無意間互傳不實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眾常急著為長輩貼標籤,卻從來不去了解他們怎麼使用數位工具。這樣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只會加深彼此的誤會。」研究過程中逐一浮現的問題為李梅君指引出一條研究道路,從事實查核協作行動出發,逐步深入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探索緩解世代衝突、提升全民媒體素養的可能途徑。

「早安圖」的背後:長輩獨特的數位社交

圖/研之有物(圖片來源/Unsplash

從了解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做起,應有助於促進不同世代的相互理解,李梅君選擇由長輩們發展出的「早安圖」文化來切入研究。

科技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讓人手一機成為常態,再加上疫情造成的人群接觸減少,讓人們日漸習慣將社交重心從實體轉往線上。越來越多長輩靠 LINE 群組維繫親友感情、接收外界資訊,每天一早發布的「早安圖」經常是長輩社交生活的起頭。

然而,早安圖一直有被汙名化的傾向,溫馨圖片配上吉祥文字的簡單排版被貼上具有長輩風格的標籤,甚至還被戲稱為「長輩圖」。李梅君與長輩相處後發現,早安圖的存在對於長輩的社交生活具有深刻意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早安圖是長輩證明自己跟的上年輕人腳步的重要象徵!身為晚近才接觸手機、電腦的「數位移民」,長輩常因不會操作數位工具、又害怕晚輩覺得自己笨拙,而感到焦躁不安。因此,當自己好不容易學會用手機拍照、修圖、發早安圖,對長輩來說是自信心的累積,代表自己沒被時代淘汰

此外,早安圖也是長輩與人互動的敲門磚。李梅君察覺,有些長輩在傳訊息時相當在意社交分寸,不像年輕人想到什麼就 LINE 一下朋友,反而擔心隨意發文會被當成不懂規矩的「老人」。因此,當與新朋友開啟話題時,他們會先禮貌性地試探,這時無害的早安圖就是最好的敲門磚,可以從對方回傳的字句、貼圖或已讀不回,判斷能否進一步交談。

如果我們願意深入體會早安圖對長輩的意義,你將發現早安圖是長輩表達「關懷」的重要媒介。

例如在不方便見面的疫情期間,許多長輩會互相分享充滿溫馨祝福的早安圖、早安短影片,當中包含一些身體保健資訊,即時表達對遠方親友的關心,也讓對方知道自己過的很好。

但是,伴隨著早安圖的問候,群組裡轉傳的文字與圖像影片卻可能含有具爭議性的農場內容,例如每天喝檸檬水可以防疫、常喝地瓜葉牛奶可以防癌等,讓以關懷為出發點的長輩成為散播謠言的代罪羔羊。為此,有越來越多公民團體開始號召民眾一起打擊假訊息,李梅君研究的 Cofacts 就是其中一個針對 LINE 假訊息亂象所發展的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外面的聲音:「事實查核協作社群」打開群組封閉的大門

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圖/Unsplash

LINE 假訊息亂象一直是假新聞議題中非常難處理的一塊,因為 LINE 不像 Facebook、Twitter 或 Instagram 有審查下架機制,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李梅君提到:「雖然 LINE 群組相當封閉,在臺灣卻已具有極大的公共性。」很多群組都涉及公共議題的討論,並累積千百人以上的成員,一旦有人惡意散播不實謠言,在缺乏查核機制的情況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自 2016 年起,公民科技社群 g0v 臺灣零時政府的成員推出「Cofacts 真的假的 – 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邀請民眾主動回報在 LINE 上發現的可疑訊息,再由來自各領域的編輯志工進行事實查核,撰寫有助判斷訊息真假的回應。之後只要有民眾發出相似問題,機器人便會從資料庫中找出相關回應供民眾參考。收到回應的民眾如有不同看法,也可以補充新的回應。

在 Cofacts 群組回報 18 歲公民可以選市長的可疑訊息,獲得豐富的澄清回應與參考資料,使用者也可補充新的回應或分享給朋友。
圖/截圖自 Cofacts 群組

你可能會好奇,當今的「人工智慧」(AI)已可查核假訊息,為何 Cofacts 還在仰賴編輯志工這樣的「工人智慧」?李梅君指出,目前的 AI 僅可以偵查大規模的操弄訊息來源,或者評估影像有無修圖造假。當前要用 AI 來判讀文字內容的真偽還相當困難,因為一則文字訊息通常真假資訊參雜,當中還包括個人意見或情緒用詞,很難明確判定是真是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Cofacts 的編輯志工除了指出訊息錯誤之處,也會提醒該則訊息是否含有個人意見,有助民眾從封閉的 LINE 群組接收外界聲音,進而創造一處可以參與討論的公共空間,共同思考謠言是什麼、怎麼跟謠言對話。

和時間賽跑 艱辛的闢謠之路

不過該計畫也有艱辛之處,由於需仰賴大量人力進行事實查核,Cofacts 經常面臨闢謠速度趕不上謠言散播的問題。根據統計,Cofacts 的 LINE 目前有 42 萬名好友,過去 10 週每週傳來約 650 則新謠言;目前登記的編輯志工大約有 2,600 多人,但每週會固定回應訊息者只有 20 人上下,平均澄清一則謠言要花 20 至 30 分鐘。

李梅君分享實際參與事實查核的心得:「一開始你可能很熱血地上線回應訊息,但回應了一、二天後,可能會逐漸失去參與感,畢竟你只是一個沒支薪的志工,而且很多謠言看了又很令人痛苦,還要耐著性子花 30 分鐘回應。」

因此,為了維持志工夥伴的參與熱情,Cofacts 每個月都會辦一次聚會,藉由分組競賽活動,讓志工們培養共同打怪的向心力,也可相互交流查核經驗、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梅君分享實際參與 Cofacts 事實查核的心得,編輯志工透過每月聚會維繫共同打怪的向心力。
圖/研之有物

至於使用 Cofacts 釐清謠言的民眾又有何回饋呢?李梅君聽過一些年輕志工分享參與事實查核的原因,主要是想透過 Cofacts 的第三方資訊與長輩對話。雖然不確定長輩能否接受,卻可盡量避免家人之間發生正面衝突。

根據李梅君的觀察,在政治議題上,純粹處理謠言無法真正化解世代衝突,因為謠言只是表現形式之一,背後牽涉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與政治立場,需仰賴更多對話空間的產生。

不過,在疫情期間,與防疫相關的健康資訊則明顯受到不同世代的共同關注,Cofacts 的使用人數因此大幅成長,其中增加最多的就是 50 歲以上的使用者。因為健康資訊較不受政治立場影響,再加上全民必須共同面對疫情威脅,世代衝突的問題自然較少。

公民團體的辛勤奔走 努力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才是真正的關鍵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問世後,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人為操作的假圖文,或是誤信 AI 偏差回覆等狀況。面對上述危機,李梅君認為:

應對關鍵在於,大眾是否具備足夠的「媒體素養」與「思辨能力」去判讀網路訊息。

可惜這在我們過去的教育裡並不受重視,直到近幾年教育部才開始在 108 課綱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要求在不同年級與學科中融入媒體素養課程。例如資訊課會介紹社群媒體用演算法投放廣告的邏輯;理化課會教學生分辨並思考「偽科學」的成因;國文課則透過閱讀不同文本培養思辨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社會上多數人沒有上過相關課程,很多還是不太熟悉數位工具的長輩,幸好現在有 Cofacts 以及多家臺灣公民團體在做媒體素養教育。他們主動走進長輩的生活圈,教長輩怎麼使用手機、如何確認訊息真假,甚至鼓勵長輩善用發早安圖的習慣,成為謠言破除推手。

李梅君目前的研究正在觀察這些公民團體怎麼採取行動。例如 NGO 組織「假新聞清潔劑」會前進廟口、菜市場或老人服務中心等長輩聚集地,舉辦街頭宣講活動。在宣講過程中,一開始不會直接跟長輩講假訊息,因為假訊息在臺灣的脈絡裡很容易被導向敏感的政治議題,誤以為要聊網軍。

因此,宣講的切入點通常會先問長輩是不是常收到詐騙訊息?接著,志工會分享一些受騙案例,例如有人買了網路一頁式廣告的保養品,結果臉爛掉;或是吃了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最後弄壞身體。藉由生活化、無政治立場、令人感同身受的案例,讓長輩意識到學會辨別訊息真假很重要!

另一個事實查核的組織「MyGoPen|麥擱騙」會製作一則則精美的謠言澄清圖文,吸引長輩像發早安圖一樣,將這些闢謠圖文大量轉發到各個群組。如此一來,長輩本身既可釐清謠言,還可幫助更多長輩遠離詐騙,更證明自己擁有不輸給年輕人的知識與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yGoPen/麥擱騙」製作的謠言澄清圖文,網站上也有詳細的澄清說明與參考資料
圖/截圖自 MyGoPen 群組

「我覺得這是很令人感動的事情,因為這個題目很難,可是有很多人願意用不同的角度去介入,而且大部分都是志工。」李梅君有感而發的說。

臺灣長期被國際視為境外假訊息泛濫的國度,如今一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的生態圈正在形成,因假訊息而延伸出的世代衝突問題有待長時間相互理解溝通,但公民社群的力量讓人們看見改變的契機。

李梅君有感而發的談到,過去很多國際友人將臺灣視為一處被假訊息攻擊很嚴重的地方,現在我們已發展出一個應對的生態圈,國際上越來越多人來跟臺灣學習!圖/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2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忠孝東路走九遍、這影片卻被重製了 19 遍?——當 YouTube 也被內容農場攻陷(下)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9/03/29 ・301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究竟這些擁有巨大聲量的農場影片如何誕生?把農場「文章」變成「影片」是怎麼辦到的?圖/截圖自心靈舒果

三、一支農場影片的誕生:選擇農場文、圖片當背景、字幕慢慢往上滾

擁有這些巨大聲量的農場影片,它是如何誕生的呢?過程很繁複嗎?若用心觀察長輩經常會轉傳的LINE影片,會很容易發現這種類型的影片具有非常強烈的存在感,相較於閱讀一篇密密麻麻的健康知識文章,我們更願意點開一支影片,連頁面都不需要用手滑動,只要舒服地躺在沙發上,慵懶地看著字幕緩緩地往上滾動,伴隨著溫柔的輕音樂,就能輕易地完成一場神聖又高貴的知識洗禮。

然而,相較於它所擁有的驚人點閱率,它的產製卻是異常的簡單。現在,就讓解剖員隆重為你介紹,一支農場影片的誕生:

  1. 想像你是一位專門生產農場影片的頻道經營者,於是你用很快的速度選擇了一篇有聳動標題的農場文章。
  2. 一一將文章裡面的圖片右鍵,另存新檔,存起來!如果文章沒有足夠的附圖,怎麼辦?不要緊,直接上網找適合的圖片下載,像是洗滌心靈的蓮花啊,各種高清的自然風景圖等等,都非~常~適~合~使用唷!
  3. 開啟簡單的影片編輯軟體,或者是 PowerPoint 也非常方便使用。把存好的圖片放大,作為影片的背景,再將文章內容一字不漏的複製到影片裡,貼心的你,把字體放大再放大,配上鮮豔的框線和字體顏色,方便長輩們閱讀。
  4. 將文字配上動畫,並配合讀者的閱讀節奏,讓字幕持續向上滾動,慢慢地~慢慢地。
  5. 影片的最前面絕對不可以遺漏聳動、斗大的標題,吸引充滿求知慾或好奇心的讀者點閱。
  6. 一定要記得加上療癒人心的鋼琴輕音樂,才能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觀看這篇「實用」的健康資訊。
  7. 影片的最後,不忘提醒大家記得按喜歡、按訂閱,認同請分享。
  8. 最終,把影片上傳至影音平台。你驚喜的發現,這支可能只耗費你一小時左右的影片得到廣大迴響,在網路上四處被轉發、轉載。

由此可知,一支影片幾乎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創作者不需要為影片的內容多加琢磨,無腦的搬運文字即可,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相當低廉,目前在 YouTube 氾濫不已的農場影片差不多都是以這樣的 SOP 產出,若有差異,也是大同小異,輕易地將充斥網路謠言、假新聞的內容農場文章,利用影片作為媒介,嚴重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型態比起內容農場文章更加肆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YouTube 氾濫不已的農場影片差不多都是以這樣的 SOP 產出。不僅嚴重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這樣的型態比起內容農場文章更加肆虐。圖/geralt @pixabay

四、農場影片的生存之道:遊走法條灰色地帶、汰舊換新速度也快

這個時代的假新聞已經幾乎是國安問題了,內容農場更是其中的大戶,防不勝防。解剖員嘗試追蹤這支影片的文字資料來源,發現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網路上四處都是一模一樣的標題,包含文章內容、圖片都相差無幾,大部分的網站也都並未註明資料來源,或是參考資料的連結早已失效,無法完全確認哪一個網站的文章才是第一個發表該文章的平台。

追蹤其原由,農場網站的文章處處是爭議,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平台持續遊走在法條的灰色地帶,為了規避檢舉和法律責任,它們經常更換網域,甚至是另起爐灶,使得內容農場汰舊換新的速度很快,也不易找到過往的資料來源,加上網站彼此重複轉發的次數與頻率非常高,使得我們很難在茫茫內容農場中找到影片和文章的最初源頭。

以「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這一則為例,目前解剖員找到最早的文章發佈時間是中國大陸網站「今日頭條」的 2017 年 1 月 16 日,著名的內容農場「COCO01」也在同日發表文章,但有註明參考來源是今日頭條;隔天 17 日在「COCO大馬」被公開,後日 18 日「愛經驗」接著刊登,隨之熱烈延燒至各大網路平台和社群媒體,直到 2017 年 4 月 28 日「心靈舒果」於 YouTube 平台上傳該影片。

 

圖/截圖自愛經驗

為什麼要花力氣生產這樣的文章呢?不論是真實世界或網路世界,商業邏輯裡面不變的硬道理:「人潮就是錢潮」。

一開始,有人嗅到網路流量所帶來的驚人利潤,因此想盡辦法博得流量,以期獲得廣告的收入,其中一種手段就是海量聘請許多寫手,用極低的成本和時間撰寫大批的、品質低劣的文章,配上前述各種吸睛的手段,將此篇文章刊登在架設好的平台,並由眾多的導流者在網路各地大肆分享這些文章。最後,這些文章產生的點擊和曝光收益將分配給所有的寫手、導流者和平台,這種為了寫而寫,不在乎內容真實和品質的巨量文章平台,就是內容農場一詞發跡之處。

而本文探討的農場影片,就是由內容農場文章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但相較於農場文章,在重視影音行銷和傳播的現今社會,農場影片有更得天獨厚的閱讀方式和傳播速度,尤其受老花眼所苦的長輩們而言,影片呈現文字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更加友善,也使得農場影片在長輩們的社群裡面被快速、洶湧的分享。

農場影片和農場文章相似之處在於,同樣的內容都會在不同的平台、頻道上被重複轉發、轉載,若單看 YouTube 平台,在「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的文章發佈以後,「心靈舒果」在 2017 年 4 月 28 日搶先第一個發佈出影片,YouTube 的不同頻道中,陸陸續續上傳了 19 支一模一樣的影片,最新的一支是 2018 年 10 月 2 日上傳的,名字都是「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產製方式和「心靈舒果」也都相去無幾。

影片標題真的都長一模模一樣樣!

透過先前的剖析,無論從科學的角度、影片製作的角度而言,這無庸置疑是一個極為粗製濫造、品質不佳的影片內容,但驚悚的是,這麼一個低劣的影片卻享有如此驚人的聲量。經過解剖員的調查,這個頻道 2016 年開始頻繁的發佈大量的影片,滿滿的,全部都是這種內容農場影片,根據 socialblade 網站的統計,至 2018 年 12 月 17 日為止,短短兩年多它累積的觀看次數已足足逼近四億次!

要怎麼理解四億次呢?相較台灣 YouTuber 先驅者、長青樹「蔡阿嘎」主頻道的統計數據,今年舉辦十周年特展的蔡阿嘎,十年磨一劍至今也不過四億兩千萬的總點擊數!兩者之間的對比高下立判,令人不勝唏噓。累積這麼多的點閱數,還怕不能換算成現金嗎?農場影片可真是一門超級好生意啊!

解剖總結

綜上所述,新型態的農場影片儼然已成為 LINE 長輩群組中最容易散播的訊息,若沒有稍加防備,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傷人又傷己。據此,本解剖室給予此類的影音頻道以下評價(15 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陳儀珈、曾雅榮、黃俊儒、賴雁蓉;依姓氏筆劃排列)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