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在無菌室放屁會傳播微生物嗎?關於屁的學問,你該知道的是······

果殼網_96
・2018/01/31 ・330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沒鹿角的喬巴|果殼網科普作者

-ology 是一個特別科學的詞根,簡單說就是「-學」的意思。比如 musicology 就是研究音樂(music)的「音樂學」。類似的還有很多,像是 methodology(方法學),sexology(性學)······

有本暢銷書叫《Fartology》,顧名思義就是一本研究屁的科學的書,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不是真的是一位 Fartologist。不過,真的有一大批科學家在認真研究著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接觸、其實卻不太了解的屁(的科學)。

我們一天產生了多少屁?

在人類的大腸裡,生活著可能多達 2 kg 的微生物。每天,在我們的腸道裡,這些微生物可以發酵大約 40 g 的碳水化合物,產生大約 13 升的氣體[1]。但是實際上,從我們腸道出來的氣體並沒有這麼多--一方面是因為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是在變化的,所以它們不能穩定的產生這麼多氣體;另一方面是因為,通過發酵產生的氫氣,可能在被排除體外之前已經被其他微生物利用,變成了其他的化合物了[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屁是什麼組成的,每種成分是多少呢?

研究屁組成成分的學科,也被科學家自己戲稱為「屁組學」!其實屁的組成和比例對每個人來說是非常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天的飲食和腸道微生物都不完全一樣。我們腸道裡面釋放的氣體,大多數是沒有氣味的—— 25% 是我們吸進的氧氣和氮氣,剩下的主要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氫氣、甲烷也是沒有味道的。屁的主要味道來自佔屁體積不到1% 的氨、揮發性胺基酸,以及短鏈脂肪酸等氣體。

提到「屁組學」,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腸道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的研究。從上世紀 70 年代起,萊維特就開始研究不同人屁的組成。他經常在患者同意後,將一個管子插入到的患者的直腸裡面去收集屁的樣品。有的時候實在是找不到實驗對象,也會拿把自己當做樣品。

收集屁的實驗裝置,可沒有這張圖這麼簡單······。圖/123rf.com.cn 正版圖庫

在一項實驗中,萊維特曾經將管子放在志願者直腸內長達四個小時,目的是分析他們腸道的「產氣」狀況(想想實驗的樣子,不要太美好)。實驗結果表明,產氣的總體積在 106~1657 ml 的範圍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了將近 16 倍。只有 4 名志願者的屁中檢測到了甲烷的存在,這是因為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類腸道中有產生甲烷的細菌,而不攜帶這類細菌的人是不會產生甲烷的。產氣最多的志願者也僅僅產生了 0.5 升的氫氣。像硫化氫和甲硫醇這些味道強烈的氣體,在每個屁中只占到百萬分之一那麼一點(50 ppm) [2]。

人一天平均放屁多少次?

在萊維特的實驗中,16 名志願者在四個小時的時間內放了 3~9 次屁,平均每個屁的體積為 100 ml [2]。萊維特的實驗結果和另外一個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開展的研究結果一致。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這個研究中,記錄了 60 名男性和 60 名女性的飲食和放屁次數,發現男性平均每天放 12.7 次屁(2~53 次不等),女性則為 7.1次(1~32 次不等)。放屁的次數和攝入食物中纖維的含量呈正比——纖維含量越高的時候,屁的次數也越多[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放屁會傳播致病微生物嗎?

同樣是在澳大利亞,一名護士一天無意中問醫生卡爾. 克魯茲爾尼奇(Karl Kruszelnicki),如果她在無菌的手術室裡面放屁,會不會將有害的病菌傳染給正在手術台上的病人,最終導致病人被感染。卡爾醫生被這個簡單的問題給問愣了,於是專門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

卡爾醫生讓他的助手在無菌的環境下對著細菌培養皿放屁:一組是在不穿褲子的條件下對著培養皿放屁,另一組是在穿著褲子的條件下對著培養皿放屁。然後,在培養箱中培養它們,第二天再檢測培養皿上是不是有細菌的生長。

在最終的發表的論文裡面,卡爾醫生在論文裡是這麼描述實驗結果的:在不穿衣服的條件下,對著培養皿放屁,培養皿中最終會有常見腸道和皮膚微生物生長。微生物在培養皿中生長呈圓環形,圓環形可能完全是由屁對培養皿的衝擊形成的;細菌是無害的種類,是我們常見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有趣的是,在穿著褲子的條件下,微生物並沒有在培養皿上生長。所以,穿著褲子的條件下,放屁這個途徑似乎不怎麼會傳播微生物  [4]。嗯!看看什麼是科學家的嚴謹!

所以,不用太擔心放屁會傳播致病微生物,盡情地放吧!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庫

雖然屁裡面的硫化氫在高濃度的時候對人體是有毒的,但低濃度時卻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之前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人體處於疾病狀態時,細胞面臨著壓力也會產生微量的硫化氫。這些微量的硫化氫可以幫助細胞內的粒線體在壓力狀態下保持正常的功能。當細胞──尤其是血管細胞──沒有接收到這些微量的硫化氫氣體,細胞死亡的機率會顯著的增加。

實驗中,實驗人員設計了一種叫做 A39 的化合物,可以將生產硫化氫氣體過程中必須的酶傳送到細胞裡,實驗的結果表明這些酶確實改善了細胞的健康狀況。

不過論文發表後被一些人錯誤的解讀為時不時地聞一聞屁,會讓身體變得更好,預防中風心臟病和老年癡呆的發生。其實,研究人員只是在討論實驗的時候提到了這種可能性 [5]。

屁被憋回去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有的時候我們在公共場合想放屁又不方便放,強忍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又不想放了。屁去哪兒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憋著屁不放的時候,屁就會被腸壁細胞吸收、進入血液,所以憋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又不想放屁了。進入血液的屁會隨著血液循環到全身,先被肝臟過濾、然後到達肺,從肺部排出體外。

除了人類,動物們放屁嗎?

爬蟲類也會放屁嗎?會。圖/giphy

當然!比如說老鼠、斑馬,甚至爬蟲類的蛇、鬆獅蜥,都會放屁。但也有不放屁的動物──比如說鳥類,因為它們本身就不長的腸道不能儲存氣體。很多海洋生物也是不放屁的,比如貝類和螃蟹。其實在所有已知的動物物種中,哪些會放屁、哪些不會,我們知道的並不多。

然而,屁中的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研究動物的屁、更多地了解來自動物的甲烷排放,對於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基於這個原因,阿拉巴馬大學的尼克·卡盧索(Nick Caruso)專門建立了一個關於動物屁研究的開放數據庫,給同行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記錄分享各種動物屁研究的結果 [6]。尼克和同事們相信,通過這樣的數據共享,他們不僅可以更快的了解新的知識,同時也能為全球的氣候變化做一份貢獻。

科學家們也曾詳細的研究過狗和牛的屁。為了收集到足夠的屁,實驗動物不得不背著這個氣囊走來走去,氣囊通過一根管子與腸道相連,腸道裡的「廢氣」被收集在氣囊裡,用於各種實驗。在對「狗屁」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得到了以下的結論 [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硫化氫含量越高的時候,屁的味道越惡臭
  • 屁的形式無論是在不同狗之間,還是對於同一隻狗,都是在變化的
  • 狗食物中如果含有木炭、絲蘭萃取物或者醋酸鋅,狗都會一直放屁,但不會那麼惡臭
  • 屁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狗的健康狀況
用於收集狗(左,圖片來源:參考文獻[7])和牛(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腸道內氣體的裝置。

其實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表明一個觀點:屁和我們的身體健康一定是息息相關的。然而,屁的研究還只是處於起步的階段。關於屁,還有很多問題是科學家現在回答不了的。Fartology 還有很多學問可以做。

如何快速驅散一個屁?

日本曾經在一個節目裡做過模擬實驗。當一團氣體(實驗用的是有顏色的氣體)從身體向後方射出之後,向前移動身體的結果是,氣(屁)會一直跟著你。所以,正確的操作是向側面移動,這樣氣體會在最短時間內擴散開來。如果同時在身後揮舞手臂效果會更好。

PS:僅以此文獻給用「仙氣」啟發我的女朋友

(果殼網編輯:明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原文為〈关于屁……有一个“屁组学”,我觉得你需要了解下〉,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 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益生菌不只顧腸道還可抗 PM2.5?益生菌功效怎麼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3/19 ・248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江欣樺營養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健康是無價之寶,想要有好的健康,有很多種方法,像是規律作息、持續運動或是飲食管控,但在忙碌的生活之中,要做到以上這些,並不容易。益生菌或許是另一個解方,輕巧的小包裝,便於攜帶,沒有重量,沒有負擔。別小看這些益生菌,雖然外表不起眼,卻暗藏許多健康密碼。

2012 年,國衛院實驗團隊發現腸道菌和大腦發炎、神經退化、 阿茲海默症有關,腸道菌的健康可能影響大腦和各器官健康狀況,經更多實驗後,發現腸道菌健康與益生菌的使用,跟身體器官的運作有密切關聯。

益生菌、腸道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性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存在許多共生細菌,以及僅次於大腦的神經細胞數量,全身近一半的淋巴球也分佈在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淋巴球和神經元又與各器官產生相關的免疫及神經反應,像是常聽到腦-腸軸線、肺-腸軸線,都是指腸道與其他器官的連結。換句話說,腸道內的菌相,牽動的不只有腸道系統,而會透過腸道上的免疫及神經反應去影響其他器官。

腸道菌受飲食左右,像是亞洲人偏好澱粉,腸道用來分解醣類的普氏菌也較多;西方人喜好油炸物,腸道幫忙分解油脂的擬桿菌也較多。同理,補充益生菌也能改善菌相,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腸道菌相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圖/Envato

益生菌?益生元?哪裡不一樣

益生菌可分為兩種:活菌、死菌,活菌能定殖在腸道,並不斷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乳酸、醋酸、丙酸、酪酸),能使腸道偏酸性,讓壞菌不易生存,有助於腸胃蠕動,降低腸道毒素。

死菌雖然不能像活菌一樣定殖在腸道,但有部分益生菌死掉之後所產生的代謝物,被研究證實是有幫助的,那麼這類型的死菌也可以被稱為後生元。
。腸道內存有好壞菌及伺機菌,益生菌的工作在於製造好菌、帶領伺機菌和抗衡壞菌,事實上益生菌並不會完全消滅壞菌,而是平衡好壞菌,讓菌相穩定,且適當的壞菌也有助於腸道健康。

在選購益生菌時,會發現市面上流通著許多種類,像是常見的 A 菌(嗜酸乳酸桿菌)、B 菌(比菲德氏菌)等,益生菌是以不同菌屬的開頭字母命名,不同的益生菌,就有不同的後生元,保健效果也不同。但這些菌都是指菌種,而菌種會因各廠商培育出的菌株產生差異,通常會以不同的專利名字區分(例如:TW01),效果當然也有差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還會注意到,有些產品標示「益生質/益生元」,指的是益生菌的食物,益生元常見的成分為果寡醣、半乳寡醣等,由 2~10 個單醣所構成,不易被人體分解,能提供碳源成為益生菌的養分。益生菌與益生元結合的產品稱為合生素,兩者等同於補好菌加上養好菌,可大大提升保健效果。

益生菌怎麼吃

補充益生菌能夠維持腸胃道健康、幫助排便和調節過敏體質,但也須注意食用方法,否則就功虧一簣。為了確保益生菌能發揮作用,食用時不可搭配過熱的開水,避免失去效用。

吃益生菌時,一定要配冷開水。 圖/Envato

在選購益生菌時要注意!市面上常能看到各種口味的益生菌,希望透過豐富口味變化與繽紛的色彩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這類型的商品往往會添加大量的香料、甜味劑或者是果汁粉,但每條益生菌僅有兩公克的空間,你想吃的,是廉價添加物還是真正有幫助的好菌呢?

這類型的產品除了添加物的問題,還會養成小朋友嗜糖的習慣,糖類更是過敏的元凶之一,因此建議可以選擇有 100% 無添加認證的益生菌,來避免攝取不必要的人工添加物。基於健康考量,民眾可考慮選購含有益生元的產品。若是有服用抗生素的人,記得一定要使用益生菌恢復腸道菌相,但須與抗生素間隔 1-2 小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益生菌功效有哪些

常見的益生菌功效為保持腸道健康、調整過敏體質,但益生菌功效遠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有一株三效合一益生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TW01 證實可降低大腸癌風險、抗 PM2.5、活化免疫平衡。

圖/江欣樺營養師提供

TW01 是由創辦人——江欣樺營養師領軍耗時三年開發,研發經費高達已高達 2 千萬台幣。於 2023 年獲得國家新創獎,獲得國家肯定,也是該年度益生菌品類中唯一獲獎者。

圖/江欣樺營養師提供

TW01 是從國人日常飲食所延伸的靈感,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每年喝掉 122 杯咖啡,TW01 則是從古坑咖啡豆發酵液裡的上千株菌中,發現的唯一有效菌株,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TW01 進行 TH1 和 TH2 的免疫調節,降低過敏反應,還能促使免疫球蛋白 IgA 分泌,阻擋細菌對上皮細胞破壞,減少腸漏現象,跑到呼吸道的 IgA 可以對抗細菌、病毒和 PM2.5。從科學實驗來看,TW01 還能抑制大腸癌並幫助傷口修復,效果十分廣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江欣樺營養師 提供

益生菌的好處非常多,小至腸道順暢,大至身體機能,江欣樺營養師表示:「吃益生菌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占地盤,好菌越多,就可以壓制壞菌地盤,又影響伺機菌,往好的方向走,穩固整個腸道菌相。」

益生菌的重要性在於增加好菌,持續服用。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對身體最好的保障。找到將益生菌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並保持適當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和適量的運動,健康相伴左右。

延伸閱讀

重新定義益生菌功效!新創益生菌 TW01 可降低大腸癌、抗 PM2.5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4
0

文字

分享

1
14
0
法國兒歌竟然唱「我有超棒的菸草,你沒有…」?!——《植物遷徙的非凡冒險》
時報出版_96
・2023/09/03 ・18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有超棒的菸草,但你沒有!

法國兒歌〈我有超棒的菸草〉唱道:「我的菸盒裡有超棒的菸草。我有超棒的菸草,你沒有⋯⋯」超棒的!

我們讓天真的孩子知道抽菸能帶來愉悅感(雖然抽菸有害健康),以及要如何輕蔑地挖苦朋友(這菸超棒,但你沒有!)。

傳說這首兒歌的作者是作曲家暨詩人拉泰尼昂(Gabriel-Charles de Lattaignant, 1697–1779),這代表兩件事:當時菸草已經遍布法國,而且是最令人開心的作物之一。

發現菸草的尼古丁

菸草的學名是 Nicotiana tabacum,自十六世紀起引入法國。拉丁文屬名「Nicotiana」的取名緣由並不是因為菸草含有尼古丁(nicotine),正好相反,1828 年人類分離出尼古丁時,使用菸草的學名為這種惡名昭彰的物質命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菸草的學名是 Nicotiana tabacum。圖/wikipedia

而「Nicotiana」又來自菸草的「發現者」尼柯(Jean Nicot, 1530–1600)。這裡的引號十分必要。

首先,早在歐洲人之前,美洲印第安人自古以來都有使用菸草的習俗。接著,尼柯不是在亞馬遜發現菸草的人,他甚至從來沒離開歐洲!

尼柯只是將菸草引進法國。最後,雖然他享有引入這種害草的光環,但他甚至不是第一個引入菸草的人。他真的不是!尼柯偷走了另一個人的貢獻,真正引入菸草的人是個更富有冒險精神的修士,名字叫做特維(André Thevet, 1516–1592)。

特維才是真正的菸草引入者

特維的貢獻經常遭人遺忘。如果惡名昭彰的尼古丁叫做「特維丁」,那我們可能就比較記得他(不過黃夾竹桃糖苷的法文的確是「特維丁」,得名自拉丁文學名為「Thevetia」 的黃花夾竹桃──命名緣由的確就是特維)。凱撒的該還給凱撒,那特維的也該還給特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維生於 1503 或 1504 年的法國西南小鎮安古蘭⋯⋯也 有可能是 1516 年(畢竟太久以前了,沒有人清楚)。他生於農家。

10 歲時,可憐的特維即便不樂意,仍然被送到修道院,之後成了修士。他曾短暫念過書,但沒念過植物學。很驚人嗎?他的這點缺陷瑕不掩瑜,畢竟他讀了不少名家鉅作,包括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等。

德勒(Thomas de Leu)筆下的特維。圖/時報出版

此外,他尤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十分渴望認識這廣大的世界。這並不意味著他想還俗,只是書籍和旅行都比修道院生活還來得有趣太多了。

如果你去了里約,別忘了帶點菸草回來

他從短程航行開始:義大利、巴勒斯坦、小亞細亞。特維回來時簡直興高采烈,而命運很快又帶給他另一個機會,得以參與一場宏大的冒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王亨利二世派出軍官暨冒險家維爾蓋尼翁(Nicolas Durand de Villegagnon, 1510–1571),希望在巴西建立法國殖民地。

於是我們天真無邪的僧侶特維啟程前往南美洲,但他不是為了參加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也不是要去度假勝地科帕卡巴納享受日晒,更不是要大跳森巴舞。

要記得,特維是名僧侶,而巴西也只是葡萄牙人在五十年前發現的一個新興地區。而且,新建立的殖民地將命名為「南極法蘭西」(France antarctique)。共有 600 名移民隨著維爾蓋尼翁和特維一起前往新大陸。

特維對他發現的一切事物都感到驚奇不已。他彷彿不停地低聲唱著名曲:「如果你去了里約,不要忘記登高望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德烈·泰維特《黎凡特宇宙學》。圖/wikipedia

他還將所有的新鮮事物稱為「singularitez」(特維自創的字,與「singularité」〔獨特性〕發音相同且拼寫相似)。

當時仍 是文藝復興時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還相當有限,因而還請各位讀者海涵特維看似幼稚的傳奇行徑。

他履行冒險家的職責,蒐集不少樣本:植物、鳥類、昆蟲,甚至還有印第安人的武器、物品和一件羽毛長袍(當然不是為了嘉年華的扮裝,而是為了學術用途)。

有些人嘲笑不務正業的特維其實最想抱回家的是獎盃。別忘了,他在船上的職務其實是神父,而不是博物學家。但無論如何,他有著觀察入微的靈魂,並且渴望知識。可惜他在新殖民地的時光很快就落幕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植物遷徙的非凡冒險》,2023 年 6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當人們對細菌一無所知、當醫生不洗手:生產,就像是去鬼門關前走一趟──《厲害了,我的生物》
聚光文創_96
・2022/09/13 ・176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知的代價:產褥熱

故事說到這裡,此時此刻,人們依然只能透過顯微鏡、放大鏡等工具,追尋微生物的芳蹤。當然啦,發現微生物是一回事,要確認這些微生物與特定疾病的相關性,並且證實它們的致病性與致病機制,則完全又是另一回事。

在那個對微生物一無所知的年代,該有多可怕?圖/envatoelements

然而,產業救星巴斯德先生在拔了一根草、測了測風向以後,敏銳的發現,風向是會改變的。在與微生物和疾病的永恆戰鬥中,人類也不會永遠的屈居下風。

巴斯德的重心,逐漸從化學轉移到微生物之上。他雖然不是醫生,也不是婦女,卻對婦女的生死大關特別有興趣。

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有多達百分之三十的婦女,會在生產後的「產褥期」,受到細菌感染而持續發燒,稱為「產褥熱」(puerperal feve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產褥熱的致死率相當高,一旦受到感染,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產婦可能會挺不過去,一手接生一手送死,悲傷的故事在醫院裡不斷上演。

被忽視的警告:「不要碰完屍體去接生!」

一八四三年,美國醫生霍姆斯(O. W. Holmes)在論文中提到,不少醫生會在解剖完屍體之後,再為產婦進行接生,這些產婦中,染上產褥熱的比例也偏高。

但是,當時的醫學界並不認同霍姆斯的觀點,將他的提醒當成了耳邊風。

進產房前,別忘了先寫遺囑!圖/聚光文創

與此同時,在著名的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中,匈牙利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Philipp Semmelweis),正為了附屬醫院中,遲遲無法下降的產婦死亡率而苦惱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進行了詳細的大體解剖,塞麥爾維斯也無法找出產褥熱的原因,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產婦一邊期待著新生命的降臨,一害怕著死神將揮舞著鐮刀,收割她們的性命。

心痛的塞麥爾維斯,於是將目光轉向產房細節。他注意到,如果產婦居住在解剖室旁的產房,產褥熱的比例更居高不下;反觀助產士教學病房裡的產婦,死亡率就明顯較低。

塞麥爾維斯於是推測,或許在屍體中帶有某種毒素,經由負責解剖的醫生、實習生的雙手,在接生或產檢之際進入產房,造成了產婦的死亡。

只是洗個手,死亡率剩下原本的 1/4

一八四七年,塞麥爾維斯決定,要求產科裡所有醫生、實習生,特別是那些剛進行過大體解剖的小夥伴們,在為產婦接生或檢查之前,務必要用肥皂與漂白水浸泡、清洗雙手,並澈底刷洗指甲底下的汙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不其然,一個簡簡單單的洗手動作,就讓院內產婦的死亡率,從百分之十二下降到百分之三!可喜可賀!

即使塞麥爾維斯發現「洗手」就可以降低產婦的死亡率,但它的發現並未被醫界重視。圖/envatoelements

按照常理思考,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應該是:「塞麥爾維斯被譽為英雄,他所推行的洗手習慣,立刻被全世界廣泛採用……」

NO~NO~NO,塞麥爾維斯拿到的,可不是這麼簡潔、老生常談的劇本,故事尚未劇終,本章節依然未完待續。

事實上,他的重要發現並沒有受到醫學界的認可,連病房主任也說,死亡率的下降,是醫護同仁們用心禱告的結果,跟洗不洗手什麼沒啥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論點違背主流風向,許多醫生甚至覺得,塞麥爾維斯的說法,根本就是在說「醫生手很髒」或「病從醫生來」,對此,他們表達強烈的不憤怒與不滿。

讀到這裡,我們或許會覺得,只是洗個手,有那麼痛苦那麼難嗎?殊不知,即便是疫情當前的今日,對於這個倡導手部衛生的建議,依然有人會感到不滿與抗拒。

如此一想,一百多年前的醫生們不想洗手,好像不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沒想到竟然連醫生都會不想洗手!圖/聚光文創

──本文摘自《厲害了,我的生物》,2022 年 8 月,聚光文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聚光文創_96
6 篇文章 ・ 6 位粉絲
據說三人出版社就算得上中型規模,也許是島嶼南方太過溫暖,我們對出版業的寒冬始終抱持著浪漫與天真。 作者們說,出版市場很艱困,但我們依然想在翻譯領軍的文學市場中,為本土的作者、原創故事發聲。 喜歡做為升學孩子減輕壓力的書,不要厚重百科類型、沒有艱澀的專有名詞,很多重大發現的背後故事更值得我們好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