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網路購物的評價機制,反而造成不理性的購物決策?

果殼網_96
・2017/11/25 ・23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使用網購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習慣了這個更透明、自在的購物環境:不管想不想買某樣東西,都先看看網友評價怎麼樣再說。評價數多不多?好評有多少?視窗瀏覽一遍,一件商品的好壞在我們心中也有了拿捏。

source:Porapak Apichodilok

然而在一項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1]卻顯示,消費者看待商品評價的方式,可能會導致大家做出不理性的購買決定。本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史丹佛大學心理系博士後德里克・包威爾(Derek Powell)。

評價多、評價少,跟好評多不多哪個比較有影響?

這個研究發現:

人們在網購中過於看重一件商品有沒有足夠多的評價數,而相對看輕這件商品的評分有多高。

换句話说,在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者更加青睞銷售量可觀的「熱銷款」(儘管評價數多,但評分卻可能較低),而不願為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商品打開荷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商品評價數與其質量好壞其實並無直接關係。相反的,一個擁有大量評價的低分商品,跟一個僅有少量評價的低分商品相比,品質反而「低」得更為穩定一些。因此,過於看重評價數,可能會讓我們買到一件糟糕的商品。

「爆款」和「好評」,消費者喜歡哪一個?

source:Ged Carroll

在開始實驗之前,研究者先從亞馬遜網站上收集了 356619 件商品的共計 15655439 條評價,這些商品主要來自手機、電器、餐廚、健康與美容四個類别。

通過分析這些現實中的數據,研究者完成了兩項工作。首先,他們證明了一件商品的流行度(即評價數)與其本身的品質和消費者滿意度(即評分)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其次,通過傅立葉建模的方式,研究者推算出了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在不同的評價數和評分基礎上「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決策。這樣,他們就為可能出現的不同實驗结果提供了一個可供比照的標準。

隨後,研究者招募了 138 名成年受試者,讓他們在一系列配對商品之間評估自己更願意買哪一件。其中一件商品只有較少的評價數(大約 25 個),評分在 2.7~4.6 分之間波動;另一件商品則有大量的評價(大约 150 個),並且它的評分在一半的情况下要高於評價少的商品,而在另一半的情况下則評分更低。

受試者需要在一系列配對商品之間評估自己更願意買哪一個,每個商品都有“評價數”與“評分”兩個维度。例如,左邊的商品 H 的評價數有 145 條,評分是 2.7;右邊的商品 F 的評價數有 20 條,評分是 2.4,圖/文獻[1]。

研究者關心的是,受試者在評價數與評分各異的商品之間會如何選擇。结果發現,受試者對評價數多的商品存在很明顯的偏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兩個配對商品的評分都較高時(4.6 分),受試者選擇評價數多的商品的概率接近 95%。這一结果比較符合我們的直覺,那些評價好銷量又多的商品,我們確實更願意購買它們。

但有趣的是,如果兩個商品的評分都很低(2.7 分*),受試者仍然有接近 90%的概率會選擇評價數多的那一個。

  • 注:研究者分析了亞馬遜上的真實數據,發現不同類别商品的平均評分在 3.73~4.10 之間波動,其中手機類 3.73 分,電器類 3.92 分,餐廚類 4.09 分,健康與美容類 4.10 分。因此,2.7 分是一個比較低的評分。

然而,「由 150 個評價得到的低分」與「僅由 25 個評價得到的低分」,雖然評價都不高,卻有著本質區别。依據统計學原理,前者由於樣本量大,因此所得到的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差評」;而後者由於樣本小,「差」的结果有可能只是誤差導致。換句話说,基於大量消費者評價的差評商品,一定會很差;而基於少量消費者評價的差評商品,則可能很差也可能還行。

然而更糟糕的情況是,相比於 2.7 分的低分商品,一件商品只要評價數足夠多,哪怕評分更低(2.4 分),受試者還是會有超過 40%的概率選擇它。可見,消費者在網購中對爆款的偏好是較為明顯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為什麼熱愛「爆款」?

在整個實驗中,傅立葉模型對受試者行為的擬合度只有 0.17,也就是說,他們在實驗中的實際表現,與模型所得到的「利益最大化」的答案相去甚遠。

此圖描述了評價數多(150條)的商品的情况,左側為基於貝葉斯模型推出的理性決策模式,右圖為受試者在任務中的實際決策模式。横坐標為商品評分,縱座標為消費者選擇此商品的概率。圖中展示了此商品和另一個評價較少商品的評分之差為 0.3、0.1、0、-0.1、-0.3五種情況下,理想和實際的決策模式,圖/文獻[1]。

包威爾認為,消費者是受到社會線索的影響,才會變得像羊群一樣跟從同伴的選擇,而這些線索就是一件商品有多少人評價。社會學習理論表明,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觀察、模仿其他人的行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社會學習不僅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得較為可靠的解決方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環境中可能存在的風險[2]。

這是一種「不學而能」的能力,也有深刻的進化意義[3]。因此,人們做決策時的第一直覺是跟著其他人走,這麼做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項。而選擇少有人走的路所產生的焦慮感,也會驅使人們調轉方向跟著其他人走。

消費者在網購中所表現出的偏好評價數的傾向,便是社會學習的结果。他們會將流行(評價數多)的商品視為「好」商品,而忽視評價數對於消費決策的真正用處——衡量一件商品評分的穩定性:評分所基於的評價數越多,那麼這個商品的評分則越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下次剁手時,先把自己從對評價數的執著中解救出來,而要同時考慮評價數與評分這兩個指標。一個評價數多且評分高的商品,自然是極好的;但一個評價數多卻評分低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實實在在的糟糕。

參考文獻

  1. Powell, D., Yu, J., Dewolf, M., &Holyoak, K. J. (2017). The love of large numbers: a popularity bias in consumer choi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10), 1432-1442.
  2. Bandura, A. (2000). Social learning theory.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1(1), 33-52.
  3. Castro, L., & Toro, M. A. (2004).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from primate social learning to human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27), 10235-10240.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原文為〈網購達人們,别被評價數衝昏了頭〉,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標示餐點熱量就能幫助人減肥嗎?消費者知道越多資訊越好嗎?——《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今周刊出版
・2023/06/18 ・15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市場的公開資訊,真的能幫助消費者做出好決定嗎?

經濟學通常假設消費者主權可以使個人福利最大化:消費者會權衡各種機會,並選擇能夠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選項

但市場提供的資訊,是否足夠讓消費者最大化自己的福祉?消費者是否會臨時改變心意,喜歡上別的商品?消費者是否渴望擁有一些與當前選項不同的商品?餐點標示熱量有助減肥?

許多經濟學家覺得,企業藉由巧妙的廣告誘使消費者做出不明智的選擇;還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做出不明智的選擇,但過失應該算在他們自己頭上。本章稍後將討論這些行為經濟學家的論述。

多數經濟學家猛然意識到,現行市場其實並不缺乏資訊,公開且良好的資訊量非常大。許多製造商努力宣傳自家商品,甚至提供與其他廠牌的優劣比較及相對的價格訊息;聲譽良好的廠牌和在乎名聲的百貨業者,也間接提供優良品質商品的相關線索。這些都是市場行之有年的公開資訊。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上網就可以查到各種資訊。 圖/envato

數位革命使資訊量瞬間膨脹數倍。有了網路搜尋功能之後,人們不用走進商店就可以獲得充足的商品訊息。譬如我最近在尋找合適的行李箱,幾個購物網站提供了關於尺寸與重量的資訊、羅列產品的優缺點,還有先前買家對特定型號箱子的評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Google搜尋中輸入「行李箱評價」,一下子就會跳出《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漫旅》(Travel + Leisure)、《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今日美國》(USA Today)、《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家電網(Wirecutter)、集點網(Upgraded Points)等提供的資訊。

資訊越多越詳細,真的越好嗎?

儘管可靠的資訊來源比比皆是,消費者仍舊無法窮盡所有資訊。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不應該追求完全的知情」,因為搜尋資訊與消費資訊都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

因此,對擁有部分資訊的消費者而言,只有未知資訊的預期價值超過獲取資訊的成本時,才值得追求更多資訊。另一方面,即使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廠商提供大量的商品資訊,還是依然沒有揭露許多重要、與安全相關的訊息。

舉例來說,曾有廣告商建議布朗威廉森菸草公司(Brown and Williamson Tobacco Corporation)在宣傳旗下新商品時,強調新配方能降低引發心臟疾病的有害氣體,然而這項建議並未被接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高層認為:「在特定有害氣體對心臟疾病的影響獲得政府證實且廣為人知之前,貿然在廣告中提及這種氣體並不具有策略性價值。」

現在商品上,通常會標示各種產品資訊。 圖/envato

由於廣告商極其堅持,該建議最終遭到菸草公司斷然拒絕。該公司認為,提及這些氣體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麼做,反倒公開揭露吸菸對心血管的不良影響。

當市場競爭機制無法為消費者提供重要的資訊時,政府的干預才具有價值。政府公開揭露與吸菸相關的資訊,確實能降低一部分的吸菸率,也會促使廠商降低香菸中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企業有時也沒有測試自家產品的動機,因為他們發現:消費者不認為廠商的內部測試具有公信力。

——本文摘自《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40周年好評增修版):一本讀懂經濟學的優劣與局限,剖析政府、市場和公共政策,探索人類的幸福》,2023 年 5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今周刊出版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現金和消費券差在哪?普發到底好不好?
PanSci_96
・2023/04/10 ・305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過去也有多次政府發錢刺激消費的作法,但他們發的不是錢,而是有使用限制的「消費券」。

既然可以發錢,為什麼之前要發消費券呢?這次又為什麼要發現金?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過往的消費券到底是什麼,與這次發現金的使用情境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是消費劵

對消費者來說,消費券就是被限定用途的紙鈔或者是折價券;但從政府的角度,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券並非這麼簡單。在了解消費券前,要先有兩個概念:「經濟活動循環」及「景氣循環」。

在最簡單的經濟行為流程裡,我們看的是「家計部門」與「廠商」,也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互動。「家計部門」需要買各式各樣的產品維持生存或生活品質,「廠商」則提供這些產品,這兩者組成了「產品市場」;「廠商」為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力,就由「家計部門」提供,形成了「勞動市場」或是「生產要素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上述概念再加入相反的資金流向,如:購買產品的消費支出、提供勞動力的薪水所得等,就可繪製成「經濟活動循環圖」。

經濟活動循環圖。圖/PanSci YouTube

而在一次的「景氣循環」中,會分別經歷擴張期與收縮期;根據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定義,每個時期所持續時間的至少為 5 個月,走完一次循環則需至少 15 個月。

在擴張期中會先經歷探底復甦,接者是穩定成長,最後來到高峰繁榮期;在這之後就會進入收縮期,開始經濟衰退,直到觸底復甦進入新循環。

舉一個不遠的經濟衰退案例,那就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房價急劇下跌,許多人失去了房屋資產,造成負債問題;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減少,進而使生產減少。此外,由於銀行與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問題激增,使得貸款停止,造成資金不流動;這麼一來企業也必須減少生產,進而裁員、倒閉,失業率隨之攀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景氣循環週期。圖/PanSci YouTube

有了「經濟活動循環」和「景氣循環」概念,我們可以幫消費券下個定義了:就是透過增加家庭的消費支出,來復甦產品市場;通常在經濟衰退時使用。也就是說,消費券是政府發給我們的消費工具,希望再補點錢把廠商的庫存清光,增加消費來維持市場穩定,避免持續經濟衰退。

發消費券與現金的成效

那麼,直接發錢跟消費券的功能一樣嗎?發現金也會刺激消費,但消費券刺激的力道理論上會再強一些。

由於消費券在設計上會「排除基本必須開支」,這麼一來便會減少用於「消費替代」的機會,像是水電費、勞健保費、或是繳稅跟罰金,而消費券的各種優惠跟加碼活動,都激勵我們花超過原本支出的錢。另外,「限時用完」、「不找零」、「排除儲值跟預付類消費」都是消費券的關鍵設計,目的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激發經濟流動性。

反過來說,發現金不像消費券,有明確的優惠活動可以刺激我們亂花錢,在沒有使用期限跟排除開支項目的情況下,這些錢還可以自由分配到每個月的日常支出裡;假如沒有多花一些錢,發的現金將不會幫助消費增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冠疫情影響下,美國在 2020 年普發現金:成人發 1200 美元、兒童 500 美元,年底再加碼 600 美元,2021 年又發 1400 美元。根據美國聯準會紐約分行研究,截至 2020 年 6 月底,民眾取得的現金補助中,有 36% 為儲蓄、35% 償還債務,僅 29% 用於消費,民眾甚至表示,在收到 2021 年的補助金後,會花更多錢去還債。

新冠疫情下,美國在 2020 年普發紓困現金。圖/Envato Elements

而日本則於 2021 年底,向全民普發 10 萬日圓的特別定額給付金,日本 Money Forward Lab、早稻田大學與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共同研究研究指出,給民眾的給付金中,只有 6% 到 27% 用於消費,其中非日常用品的支出沒有明顯改變。

那消費券的成效呢?根據經濟部對 2020 發放的振興三倍券評估成效,考量印製、宣傳與行政,包含發給我們的 2000 元,總成本為 510.5 億元,以領取率接近 100% 來計算,大約就是 2300 萬人去攤這 510.5 億,政府在每一個人身上花約 2220 元,而每人平均消費了 5785 元;等於政府花 1 元能換來 2.6 元的消費,是有效果的。

不過由於使用情境不同,不好將日美發放的現金與我們的振興券相比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美發放的是「紓困金」,目的是幫助人民度過難關;針對這些「紓困金」得用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來考慮,也就是衡量投入資源,所得到「非財務面」的回饋與報酬,例如社會安全、社會價值等。

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

那這次台灣發現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假設是要振興經濟,應該不是個好方法。若用社會投資報酬率來看,不少人提出更該把要拿來發的 1800 億用於投資科學技術研究、大學經費或減免高等教育學費,而非普發 6000。

讓我們回顧 2022 年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團隊以每隔五年會獲得「政府資金」補助,並在模型裡設計了好幾種情境,除了把經費徹底平均分配的普發式外,還有只補助過去表現好的人的菁英式,一部分重點補助菁英,剩下再普發的折衷式,以及最後一個亂槍打鳥樂透式。每一式再加入補助金額高低變化,總共有 18 種方案。

延伸閱讀:
【2022 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不想努力的我,把運氣點滿就對了

透過這個人生遊戲模組,若以研究定義的成功率來看,折衷式的其中一種方案讓「高能力族群」的成功率從沒有補助的 32.05% ,一口氣提高到 94.82%,其結果最好,但也是所有方案中最貴的;相較之下,如果採取普發式的其中一種方案,成功率也可以達到 94.40%,政府花費還低了將近一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不只看成功率,而是看政府每花一塊錢能增加多少高能力族群成功率的效率來判斷,竟然還是普發式的方案結果最好,能用最少的花費,就讓成功率提升到 69.48%!表現最差的方案,都是菁英式,其中只把錢給過往表現前 10% 的極端菁英方案,效率只有最佳普發方案的 1/25。

研究者也提到,在真實世界中,折衷式方案一方面人人有獎,一方面也給表現較好的人鼓勵,可能產生激勵效果,讓所有人都更加努力,發揮更大的整體效果。

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現在政府有一筆多出來的錢,而預期目標是讓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筆錢該直接給民眾,還是執行特定的菁英投資政策呢?若是按照搞諾經濟學獎,就是直接普發!(難道政府裡也有和我們一樣熱愛搞笑諾貝爾獎的好捧油?XD)

然而,不管是從經濟學基本原理、過往發現金跟消費券的效益評估,還是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生遊戲模型,其實都無法替普發 6000 還稅於民的政策效果背書,一時半刻也很難看出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這裡,6000 元你打算怎麼花呢?

歡迎抖內!圖/GIPHY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球日50週年:午餐到底該吃什麼?為地球來點「植物性飲食」吧!
PanSci_96
・2020/04/22 ・22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午餐吃什麼?」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
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的天天上演,直接形塑了我們的文化、健康及環境。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他們的風土相互關聯。

 

Every bite counts. 如果這一口能讓一隻蜜蜂繼續授粉,你願意改變嗎?

圖/黃一峰。

「這米不能吃!」是危機也是轉機

30 幾年前,台灣發生多起食安風暴,鎘米、綠牡蠣等環境公安事件層出不窮,「有機」的概念因此在台灣開始萌芽。

工業廢水直接排入農田,造成食安隱憂。圖/邱彥瑜、林玲瑩

台灣的氣候炎熱潮濕、病蟲害多、雜草長得又快。如果不用農藥會導致人力成本提高、蔬果損耗大,終端售價讓人高攀不起——沒人買,農民自然不想種有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當時,種有機的人是傻子,買的人則被笑是盤仔,市場機制難以建立。

除草劑能使雜草快速死亡、提升農事效率,卻也影響土壤及生態。

隔壁的果園採用草生栽培,兼顧生態的同時,也需投入更多人力以維持產量。

從小眾變顯學,消費者力量的展現

因此,開始有組織(主婦聯盟、里仁)以共同購買或契作的方式,向農民購買友善農作物,為台灣的有機市場打下了小而穩定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民間團體的倡議及推動,越來越多人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有機」從所謂的文青圈,逐步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有機通路、農夫市集、各式各樣的飲食工作坊在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農產品價格也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也有許多農民試圖在耕作銷售及棲地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諸如石虎米、老鷹紅豆、水雉菱角、藍鵲茶⋯⋯等,皆是透過守護指標性物種,維持農地的生物多樣性-這些農產品都值得消費者用新台幣下架!

守護石虎的同時,生活在同個棲地的食蟹獴也受到庇蔭。圖/新竹林區管理處

但是⋯⋯我們吃得還不夠

儘管有機通路數量不斷成長,友善農耕面積仍僅占全國總耕作面積的 1.5%,意味著 98.5% 的耕地為慣行農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市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多數符合政府檢驗標準,但這是以人體制定的標準;對昆蟲而言,劑量再低仍會造成傷害,而多種農藥混用所導致的「雞尾酒效應」,尚待更多研究。

工業化農業為人類帶來了便宜的糧食價格,但棲地破壞、大面積單一作物及農藥使用,也對生態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以蜜蜂為例,全球蜂群因農藥而大量消失,除了影響生物多樣性,更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擴大貧富差距。

蜜蜂是重要授粉者,全球蜂群正大量消失,恐將影響糧食供應。圖/sclereid0309

有時候,我們又吃得太多

隨著經濟條件提升、飲食西化,以往逢年過節才有的珍饈,早已成為日常。為了滿足全球的肉品需求,畜牧業占用大量的土地、水及糧食,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占全球總量將近 20%,加劇氣候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大量雨林倒下,除了讓雨林生態消失,亦讓原住民的生存備受威脅。

畜牧業消耗大量資源,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並影響當地原住民的生存權。

市場賣的魚越來越小條,暗示著海洋資源同樣面臨困境: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混獲⋯⋯等,都是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主要原因。

大明星都說讚,植物性飲食正夯

大家應該都聽過「吃素救地球」,但一定要吃素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你有更彈性的選擇:植物性飲食 (plant-based diet)。

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蔬果、穀物、豆類為主食,搭配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兼顧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2020 年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餐會,即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概念,傳達永續餐桌的訴求,獲得眾多大明星的支持!

Every bite counts. 你吃的每一口都重要,一起做個有力量的消費者吧!

植物性飲食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同時能避免大自然崩壞,創造雙贏。圖/Brooke Lark@Unsplash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每天一餐植物性飲食
    從每週兩餐開始,慢慢調整飲食習慣,會更容易達成喔
  2. 選擇永續海鮮
    吃海鮮,你有更好的選擇!參考永續海鮮指南,吃出年年有魚。
  3. 認識一位農民
    到農夫市集現場跟農民聊聊,了解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麼種的。你會發現認識農民的好處超級多!

推薦書籍

  1. 《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 《餐桌危機: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糧食危機》(電子書),聯合線上。
  3.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 × 能源 × 經濟 × 民主 × 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臉譜出版。

參考資料

  1. CLIMATE ACTION-Foodprints for the future
  2.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關於我們
  3. 里仁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有機農業促進法 5/30 施行,開啟臺灣農業新紀元
  5. 產業報告—台灣肉品業
  6. 有機農產品單位價格調查資料分析
  7. 遠見—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凶!畜牧業不能說的祕密
  8. 上下游News&Market—國人吃肉量高出3倍 畜牧糞污比肉量更多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想了解更多請見:地球日50週年網站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