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裝回調控癌症細胞的「剎車」:第一代癌症標靶藥物「基利克」問世——《生命的法則》

八旗文化_96
・2018/02/04 ・512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1970 年代末,已經出現兩大類人類癌症病因的證據,但這兩者之間看來並無關聯。病毒致癌基因和原致癌基因漂亮地解釋病毒會引發癌症,但這種癌症只限於動物;某些人類癌症會出現特殊的染色體變異,其一致性很具說服力,但只限於幾種癌症,而且其中涉及的基因並不明朗。那麼,這兩者癌症病因之間有關連嗎?

有的,這個關聯指出,癌症是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疾病

調節失常而致癌:失控的正向基因

致癌原基因的錯誤變形以及負責除錯的抑癌基因失效,都會導致癌症的發展。圖/Pixabay

在最早發現的那些病毒致癌基因細胞原致癌基因中,在 src 之後找到的是小鼠的 v-abl 基因,這個基因來自於艾貝爾遜白血病病毒(Abelson leukemia virus),它在細胞中相似的基因是 c-abl 基因。

c-abl 和其他 c-src 等基因一樣,也存在於人類的基因組中。然而,後來科學家發現,c-abl 基因位在第九號染色體上,這個染色體也是羅利指出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癌細胞中發生轉位的染色體,於是他們猜想:這有關連嗎?那些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癌細胞中第九號染色體斷裂的部位,靠近 c-abl 基因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風險很大的推論。染色體很大,每個平均約有一千個基因,而 c-abl 基因可能存在於任何位置。一個由荷蘭與英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研究了賓州染色體(第二十二號染色體),赫然發現其中有本來在第九號染色體上的 c-abl 基因——這個基因轉位到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上了(下圖左)。

這項發現令人振奮,因為 c-abl 基因和人類癌症很可能有直接關連。研究者找出了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中和 c-abl 基因相鄰的部位,好知道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癌細胞中,c-abl 基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結果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在十七位病人中,c-abl 基因都轉移到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上相同的位置。所以不只第九號染色體的片段轉位到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上很重要,轉位到相同位置上更是重要。這樣的結果指出,c-abl 基因在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上的位置才是重點。進一步的檢查還發現,c-abl 基因與另一個基因 bcr(意思是「斷裂點簇集區」,”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連接在一起。這兩個融合在一起的基因會製造一種異常的蛋白質,有著 c-abl 蛋白質的前端和 bcr 蛋白質的後端(下圖右)。

 

兩個基因融合在一起,變成了致癌基因。慢性骨髓性白血症(CML)的癌細胞中,原本在第九號染色體的 abl 基因,和第二十二好染色體的 bcr 基因融合再一起,這樣混合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活性異常地高。 illustration by Leanne Olds.

總之,這樣的融合使得正常的原致癌基因變成了致死的致癌基因。研究人員比較正常的 c-abl 蛋白質和 bcr/abl 融合蛋白質兩者的活性之後,發現了箇中道理。c-abl 蛋白質屬於酪胺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這類酵素,其功用是把磷酸連接到蛋白質上。在蛋白質上增添或是移除磷酸,是另一種常見的蛋白質活性調節方式,讓蛋白質在活性狀態和無活性狀態之間變化。許多激酶屬於化學傳遞系統的一環,這個系統能把來自細胞外的訊息傳遞到細胞內部,好讓細胞複製、分化或是死亡。在細胞中,c-abl 酪胺酸激酶的活性通常很低,但是融合後的突變蛋白質,就像是莫納德和賈哥布所研究的「持續」突變一樣,總是處於「啟動」的狀態。

所以白血病是一種調節失常造成的疾病。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中,原本受到控制的白血球複製功能,會因為 bcr/abl 融合蛋白而失控。這種活性超高的蛋白質會干擾細胞中多條訊息傳遞系統,因此細胞分裂的訊息會一直處於「開啟」狀態,就像是一直踩著油門的汽車。後來科學家發現,其他幾十種致癌基因中發生的突變,都是經由這種普遍的效應,與許許多多其他的癌症扯上關係。這意味癌症通常是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致癌基因和它們的運作模式,對於瞭解癌症而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不過致癌基因只占癌症遺傳故事的一半而已。我們在這本書中已經討論過調節的邏輯,因此你可能會猜到另一半故事的內容。持續加油的油門當然不會是車子失控的唯一原因,那麼另一個機制是什麼呢?(提示:想想負向循環與負負得正的調節邏輯。)

如果你的腳沒有踩煞車,或是煞車線斷了,效果也是一樣。研究人員的確發現,在癌症出現的過程中,失去了遺傳「煞車」,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煞不住的癌症進程:缺席的抑癌基因

第一個遺傳「煞車」,是在一種罕見的眼睛癌症——視網膜胚細胞瘤(retinoblastoma)-—中發現的。這種癌症通常出現在幼兒身上,有時是家族遺傳的。解開視網膜胚細胞瘤遺傳奧秘的重要線索,來自於有些病患的兩個第十三號染色體都失去了一個部分。這表示某些基因的兩個拷貝都沒有了,對視網膜胚細胞瘤的形成而言非常關鍵。這個狀況與致癌基因只要有一個拷貝發生改變(例如 bcrabl),就足以成為癌症形成的關鍵事件,兩者恰恰相反。

遺傳「剎車」Rb 基因就位在人類第十三號染色體上。

若使用遺傳學的術語,我們會說致癌基因的突變是顯性的,因為即使正常的原致癌基因完好無缺,致癌基因還是會造成影響。相反地,視網膜胚細胞瘤突變是隱性的,因為要兩個基因拷貝都改變,才會使疾病成形。看來那個失去的基因的正常功能,是阻止或是壓抑癌症的形成,因此我們把這種基因稱為「癌症抑制基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集中研究視網膜胚細胞瘤患者失去的 DNA,結果找到了視網膜胚細胞瘤基因(稱為 Rb)。Rb 基因的功能當然不是引發癌症,因為是 Rb 基因消失或變了樣之後,癌症才會出現的。之後研究了 Rb 蛋白質,發現它的功能是控制細胞循環的一個重要部分。細胞要複製時,會先複製 DNA,然後才分裂成兩個;這個過程受到嚴密的調控,而且分成多個階段進行。而 Rb 蛋白質作用在細胞循環早期階段的一個關卡上,能阻止 DNA 的複製。然而,當兩個 Rb 基因都沒有了的時候,細胞就能不受控制地持續複製。

正在分裂中的豬細胞,染成深紫色的部分即為乘載著遺傳資訊的染色體。圖/ZEISS Microscopy@Flickr

Rb 不是唯一能抑制癌症的基因,現在科學家已找出約七十個這樣的基因。Rb 也不只和視網膜胚細胞瘤有關,其他癌症中也見到了Rb  突變,例如骨肉瘤(osteosarcoma)和肺癌。

讓 Rb 失去活性的方法不只突變而已,當激酶把磷酸根加到 Rb 蛋白質上,也可以調節 Rb 蛋白質的活性-—上面的磷酸越少,活性越高;磷酸越多,活性就越低。許多致癌基因(包括 bcrabl)直接或間接的效應,是讓 Rb 蛋白上的磷酸增加而使得活性受到抑制,這樣細胞就會持續複製。事實上,幾乎在所有人類的癌症中,Rb 蛋白的活性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

這裡又出現了我們之前見過的那種負向調節和負負得正調節邏輯。一般來說,Rb 蛋白能抑制細胞增殖;細胞增殖通常需要抑制這種抑制蛋白,才能繼續進行。不過 Rb 蛋白如果沒有活化(左)或是缺失了(右),細胞就會持續增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十年前,莫納德與賈哥布就推測,癌症是因為細胞複製的抑制子失去活性所造成的,Rb 蛋白的角色完全符合他們的推測(見本書第三章)。

知道了某些基因的突變會打破細胞生長的調節機制,那麼下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想辦法把癌症細胞的「剎車」裝回去。

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製藥

幾十年來,癌症療法通常不是用手術切除腫瘤,就是用放射線和混合各種藥物來殺死分裂中的細胞。後者是盲目攻擊,無法特別針對癌細胞,導致療效差異性高,因此使用受到限制,而各種副作用會讓人衰弱,甚至引發危險。因此,癌症研究一直致力於設計出可針對病人特定癌症治療,同時更有效、更安全的療法。現在這種希望成真了;這類藥物最先上市的是基利克(Gleevec),作用的目標就是當年羅利在餐桌上找到的突變。

File:Imatinib.svg
標靶藥物基利克(Gleevec)的藥效成分結構式,諾華公司將其命名為伊馬替尼(Imatinib)。

基利克就像其他類別的疾病最先出現的藥物那樣,差點夭折在研發的半路上。事實上,基利克的故事和第一個史達汀藥物的研發歷史相似到可怕。這次也是由於一位醫生他瞭解病人的需求,努力不懈地鼓勵藥物研發,才出現這個改變醫療歷史的偉大臨床成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crabl 的基因轉位,產生了一個活性超強的激酶,使得 Rb 蛋白的抑制功能無法活化,導致細胞分裂不受控制。我們需要的是能搞定慢性骨髓性白血症負負得正邏輯的藥物——能抑制 bcrabl 融合蛋白的作用,讓這變節的酵素無法造成傷害。

萊登(Nick Lydon)與馬特(Alex Matter)這兩位在瑞士巴賽爾的汽巴—嘉基製藥公司(Ciba-Geigy)任職的科學家,知道許多致癌基因的產物是變異的激酶,那麼這些酵素的抑制劑應該能阻止癌細胞生長。他們不像遠藤那樣在大自然中尋找,或是依循製藥工業傳統的嘗試錯誤方式,而是使用稱為「理性設計」(rational design)的策略,設計出能夠緊密嵌入激酶活性部位並抑制活性的分子。如此一來,一般的「鑰匙」就沒辦法插入「鎖孔」中了。經過多年的化學合成與測試,他們得到了幾種有潛能的分子,其中一種分子能夠抑制正常的 c-abl 激酶。

萊登把這些化合物提供給一位認識的醫生,好測試其中是否有能對付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癌細胞的分子。這位在美國波特蘭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任職的醫生杜魯克(Brian Druker),對可能抑制 bcrabl 激酶活性的化合物深感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取得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的細胞。杜魯克發現,萊登給他的某種化合物在非常低的濃度下,能殺死這些細胞,但是正常的細胞不會死亡。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醫師杜魯克(Brian Druker)為萊登和馬特的慢性骨髓白血病藥物開發提供細胞檢體。圖/WikimediaCommons

就在萊登、馬特和杜魯克為此結果興奮不已時,製藥公司認為專門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的藥物沒有市場,這讓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說服公司進一步進行動物實驗。首次在狗身上進行毒理測試的結果,讓人擔心這種藥物若在人類身上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施用,可能並不安全。之後過沒多久,汽巴—嘉基製藥公司和山德世製藥公司(Sandoz)合併,成立了新的公司諾華(Novartis)。公司合併之後,這個藥物的發展一蹶不振,萊登也辭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標靶療法問世

後來諾華的科學家用口服方式在狗身上持續進行試驗,但結果還是不行。有位毒物學家告訴馬特:「除非我死了,否則這個化合物不能給人使用。」

杜魯克沒有被結果嚇到,他的病人預後狀況非常糟糕:在診斷出罹患這個疾病之後,有 25~50% 會在一年內死亡,他能做的最多只是用現有療法稍微延長病人的壽命。杜魯克認為,藥物的毒性可以經由監測病人並且改變劑量來控制,因此他催促馬特「再給這個藥物一個機會」,馬特也持續對公司管理階層勸說這種藥物的需求。最後諾華的新任執行長華塞拉(Daniel Vasella)支持這個藥物進行人體試驗,這項研究在 1998 年 6 月展開,距離杜魯克在實驗室中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癌細胞測試這個藥物,已經相隔五年。

杜魯克和其他兩位醫生開始在少數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身上使用這種藥物,並且逐漸增加藥物劑量,同時觀察患者的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這個藥物如果有效,可以從白血球數量的減少程度看出來。正常人的白血球數量是每微升(microliter,  μL)血液中有四千到一萬個,但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會飆升到十萬到五十萬個。在藥物劑量低的時候,他們沒有觀察到療效,但在增高劑量之後,卻發現有些病人的白血球數量下降到正常範圍。用顯微鏡觀察病患的血液,可以看到帶有賓州染色體的細胞所占的比例減少了。這表示,這個藥物能夠成功殺死目標。

諾華把所有資源都投入在發展這個藥物上,實驗規模擴大,劑量增加,同時追蹤病患好幾個月。使用高劑量的病人有 97% 在六周後白血球數量恢復正常,四分之三的病人體內含有賓州染色體的細胞消失了。這不只是好結果,而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在癌症化療上史無前例。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優先審查這個藥物,不到三個月就核准上市了,時間是 2001 年 5 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了基利克,慢性骨髓性白血症預後的狀況大幅改善,長期存活率(超過八年)躍升到 90%,而沒有使用這個藥物時只有 45%。和諾華公司預期的相反,這個藥物成為該公司的暢銷藥物,十年來銷售額達到二百八十億美元。2012 年,萊登、杜魯克和羅利因為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的研究和治療,獲得著名的日本國際獎(Japan Prize)。

 

本文摘自《生命的法則: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八旗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癌症治療方法有哪些?臨床試驗有哪些評估面向?
careonline_96
・2024/04/19 ・24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機會多,病友們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迷思,我們需要了解,臨床試驗是依據現今最標準的治療方式進行,參加臨床試驗的對照組,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不過,現有的臨床試驗不一定都適合每一位病友,病友們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計劃,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與癌共存!

台大醫院胸腔科廖唯昱醫師

臨床試驗增加用藥可近性 為病友延長生命

一名年約 82 歲女士,手術後確定是肺癌第三期,後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復發,由於當時沒有很好的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僅能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控制。廖唯昱醫師說,病友面對治療仍相當樂觀,治療一至兩年後,幸運地找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其中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只需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病友也因此延長生命到近 90 歲。

臨床試驗是醫療機構依據醫學的理論,於人體施行新的醫療技術、新的藥品或新的醫材。廖唯昱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病友可以延長生命,甚至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健保有給付,我們會選擇用健保的方式進行第一線治療;若是對病友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健保未給付,我們即會想辦法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

罕見基因治療武器有限 先確定驅動基因再找合適的臨床試驗

面對臨床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廖唯昱醫師說,若是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與新研發的藥物,病友可以先觀察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新藥物可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到狀況較成熟後再加入;假如已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並且清楚知道新藥物的成效,即可考慮加入第三期,無論抽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實對整個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對於一些罕見基因型的肺癌,由於治療武器較有限,病友常期望可以加入臨床試驗,廖唯昱醫師說,在加入臨床試驗前,需要先確定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再去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然而,臨床試驗通常會設定一些條件,如藥物可能有已知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開始前,便會需要作詳細檢查,確認病友的所有狀況符合條件後,才有機會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大幅進展,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都持續進步。廖唯昱醫師說,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病情,而且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病友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甚至恢復工作,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他的故事 談生活品質

踩穩自己的節奏 癌後體會慢下來哲學

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我在 70 歲確診第四期肺癌,剛開始是肋骨痛,那時剛巧有人推壞我的門,花了些時間把門拆下來再裝回去,第二天睡醒,肋骨開始痛,一直誤以為是修門太費力導致疼痛,就近在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七個月,也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我從事鐘錶業,累積非常多客戶,都是靠著口碑、耳傳而來,客戶群裡有很多醫師。那時有四、五位醫師朋友提醒檢查身體,台大醫院廖唯昱醫師是我 20 年的好友,要我去他的門診掛號,我一直推拖,隔了一年多才就醫。或許是身體在抗議,過去熬夜修錶、抽菸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太吃東西,一天大概吃一餐,工作與生活都失序。

加入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兩年與服用標靶藥物四年,目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我很幸運,藥物耐受力不錯,除了體重掉 10 公斤,沒有出現副作用,就是容易累,以前可以連續工作 12 小時等結案再離開桌子;現在工作兩個半小時就需要休息,等體力恢復後才能繼續,以前閒不下來,生病後把休息排到行程表中,做個慢下來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過去是海陸步兵,曾經四個月背 30 公斤裝備行軍,磨了三年,十年沒有感冒過,因為有練過,體力一直很好,從來不覺得癌症這件事會找上我。客戶常來找我聊天,分享生活及心裡的感受,一個朋友後來也罹肺癌,他把我當模範,看到我不會埋怨也不會負面思考,讓他覺得安心也可以樂觀面對。

工作之餘,我會帶著狗兒子到公園玩,一拿出牽繩,狗狗就興奮得狂跳,台灣土狗體力好、運動量大,常常拉著我跑,增強健康也減少肌肉衰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重要,起床和睡前我會練啞鈴,各 20 分鐘,讓我維持好手力,現在還有 700 隻錶等著我,很多客戶勸我不要再收錶了,其實,「專注心之所向」可以釋放壓力及擁有成就感,反而能好好過生活。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提醒學弟妹,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調整生活節奏,緩下腳步了解身體的需要,也不妨把罹癌當成一件事去鍛煉它、面對它,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就不會被情緒左右。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發育中胚胎如何淘汰異常細胞?——《生命之舞》
商周出版_96
・2023/10/21 ・293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理解染色體異常細胞對鑲嵌型胚胎的影響,我們必須要創造出數百個小鼠胚胎,並研究數千個胚胎不同部位的細胞。這麼龐大的工作量需要有一位專職的科學家,也需要資金。

在匯整如何測試這個假設的思緒時,我在絨毛膜採樣檢查後又進行了另一個羊膜穿刺檢查,這個檢查一樣在超音波影像的引導下,將針插入包圍發育胎兒的羊膜囊中,以取得少量的透明羊水樣本來進行分析。保護胎兒的羊水會帶有胎兒細胞,可以用來確認是否具有染色體問題。這次的檢查結果是沒有問題的,我們都鬆了一口氣。不過,得要到我把孩子抱在手上那時,我才能百分之百地放心。

圖/unsplash

還有其他的好消息是,我有了資源可以進行了解我檢查結果的研究。我在發現懷孕那天所進行的面試,讓我獲得惠康基金會的資深研究補助金。這筆補助金原本打算用在另一個計畫上,不過他們給我足夠的自由度,可以直接挪用其中部分資金來為鑲嵌型胚胎建立模型。

如何製造染色體異常的細胞?

我們有一大堆事情要做。首先,我們得要找到一種可信的方式(最好不只一種)來製造染色體異常的細胞。然後我們還要找到一種方式來標記這些細胞,好讓它們在正常細胞旁發育時,我們可以追蹤到它們。製造異常細胞比我們原先所想得更加困難。海倫測試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干擾染色體分離的過程,我們最後用到一種名為逆轉素(reversine)的藥物,這是我們實驗室中另一個研究計畫使用過的藥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逆轉素是種小分子抑制劑。我們想要使用逆轉素來抑制染色體分離中的一個關鍵過程。那是一個分子檢查點,在正常情況下會暫停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直到有正確數目的染色體(帶有 DNA)被拉開,並分離到兩個不同的子細胞間為止。逆轉素會阻斷名為單極紡錘體蛋白激酶(monopolar spindle 1 kinase)的酵素,而這種酵素會在細胞分裂時確保染色體公平分配。

圖/unsplash

為了確認逆轉素確實會造成染色體異常,我們經由標記隨機選出的三個染色體來分析有用藥及無用藥的胚胎。我們所使用的標記方法名為螢光原位雜合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這種技術會外加一個探針(短 DNA 序列)及一個螢光標記。當探針在樣本中碰到類似的 DNA 片段時,就會在螢光顯微鏡下發光。經由螢光原位雜合技術的追蹤,確認了海倫使用逆轉素後,確實會增加染色體異常胚胎的數量。

逆轉素的效用是暫時性的,海倫一把藥劑洗掉,檢查點就恢復正常功能。這很重要,因為這表示我們可以將胚胎染色體異常的發生限制在特定的發育期間內。

染色體異常的胚胎能正常發育嗎?

確信可以製造出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後,我們需要確定這些施用過逆轉素的胚胎是否會完全發育。海倫對四細胞胚胎施用逆轉素,並觀察到在發育 4 天後,它們的細胞數量比未施藥的胚胎要來得少。不過雖然細胞數量較少,還是可以形成三組基本的細胞世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找出施用內逆轉素的胚胎是否可以長成小鼠,我們將這些胚胎植入母體中。這個時間點是在我們創造出體外培養胚胎的技術之前。每 10 個正常胚胎有 7 個會著床,而這個比例在施藥後的胚胎上則降了一半。最重要的是,施用逆轉素的胚胎沒有一個能夠成長為活生生的老鼠。這個實驗顯示,當胚胎中大多數的細胞都出現染色體異常時,它們的發育最終會以失敗收場,即使它們著床了、也發育了一陣子。

圖/unsplash

製造同時有異常與正常細胞的胚胎

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來探討那個重要的問題:若是只有部分胚胎細胞帶有染色體異常,發育又會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為了找出答案,我們必須製造出鑲嵌型胚胎,也就是混合了染色體異常細胞與染色體正常細胞的胚胎。因此我們決定經由製造嵌合體來達到這個目的。

因為我們無法在對同個胚胎施用逆轉素時只讓其中一些細胞出現染色體異常,所以無法經由這個方式製造出鑲嵌型胚胎,因此我們想到了運用嵌合體的作法,將來自不同胚胎的細胞結合建構成嵌合體(鑲嵌型胚胎是由單顆受精卵生長發育而成的)。創造嵌合體而非鑲嵌型胚胎的好處是,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去研究要具有多少異常細胞才會干擾到發育。很幸運地,這個作法成功了。

圖/unsplash

海倫在小鼠胚胎從兩細胞階段分裂到四細胞階段時,經由口吸管的方式施用逆轉素,並在八細胞階段將細胞一個個地分開。然後她將來自正常胚胎的四個細胞與來自施藥胚胎的四個細胞結合創造出八細胞嵌合體胚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要追蹤細胞的命運就需要標記。我朋友凱特.哈迪安東納基斯(Kat Hadjantonakis)與金妮.帕帕約安努在紐約對小鼠進行基因改良,讓牠們的細胞核具有綠色螢光蛋白,所以我們就採用了具有這種特性的小鼠。我們將這類小鼠胚胎施予逆轉素,施過藥的細胞會與未施過藥的細胞有不同的顏色,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區別。具有綠色螢光蛋白的細胞讓我們可以明確看到新細胞是在何時與何處誕生以及新細胞的後續分裂,還有,若是細胞死亡了,我們也可以看到是在何時與何處死亡的。我們可用此種方式為個別細胞建立「譜系圖」。

染色體異常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會被清除嗎?

我們為這些鑲嵌型胚胎拍攝了影片,以精準追蹤每個細胞的命運。海倫在螢幕上看見,異常細胞數量的下降主要發生在產生新個體組織的那一部分胚胎,也就是上胚層。這些異常細胞會在凋亡的過程中死去,也就是經歷程序性的細胞死亡。在注定成為胚胎本體的那一部分胚胎中,施用過逆轉素的細胞經歷凋亡的頻率是未施藥細胞的兩倍以上。

圖/unsplash

這個結果表示,在注定成為胎兒的那一部分胚胎中,異常細胞有被清除的傾向。這支持了我的假設,也就是在這一部分的胚胎中,異常細胞競爭不過正常細胞,不過實際運用的機制跟我原來所想的不一樣。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們真的會研究出重要成果的第一個徵兆,發育中的胚胎不僅可以自我建構,也同樣可以自我修復。幾年前當我懷著賽門那時,絨毛膜採樣檢查所檢測到的染色體異常細胞的後代,有沒有可能在成長為賽門的那部分胚胎中自我毀滅了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0823--300.jpg

——本文摘自《生命之舞》,2023 年 9 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對抗實體腫瘤癌症!新型免疫療法與 CAR-T 技術再升級
PanSci_96
・2023/03/12 ・312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治療血癌的醫療新科技 CAR-T,是一種把 T 細胞做成活的藥品,釋放到身體內治療癌症的新療法,能夠把血液和淋巴系統裡的癌細胞清理得乾乾淨淨。

2022 年 11 月出現了一種新的免疫療法,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其能夠攻克肺癌、乳癌、大腸癌等會長出實體腫瘤的癌症,而這些實體癌就是目前 CAR-T 還難以突破的瓶頸。

究竟這是什麼樣的療法?有沒有副作用呢?又有哪些障礙等待突破?

可以治療哪些癌症

這次公開的新醫療技術還沒有全球一致的名稱,我們暫時先採用生醫領域對這類操控 T 細胞科技的俗稱:個人化 T 細胞受體 T 細胞療法(personalized TCR T-cell therapies;本文使用「TCR-T 療法」稱之),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其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CR 為 T 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的縮寫,是位在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T 細胞則是人體白血球的一種,可以將其比喻成一批 24 小時在體內巡邏的軍隊,T 細胞會使用 TCR 來分辨正常細胞和外來異物,一旦偵測到病毒、細菌或癌細胞,就會馬上發動攻擊,把它們殺掉。

接著,我們進一步來看《Nature》上的 TCR-T 人體試驗報告。結果表明,一期臨床試驗總共治療 16 位病人,其中 5 個人腫瘤大小維持不變或縮小了一點,11 個人的腫瘤還是繼續長大。

看到這結果你可能會想:效果明明很差啊!

TCR-T 療法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受試者均為實體癌症病人。圖/Envato Elements

是這樣的,TCR-T 療法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有三大看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這 16 名患者都是實體癌症的患者,實體腫瘤是目前各種細胞療法公認,最難攻克的敵人,而且佔了超過九成的所有癌症患者人數。
  2. 受試病人的癌症種類分散:11 人是大腸直腸癌、2 人是乳癌,肺癌、卵巢癌、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各 1 人。
  3. 治療後的病理檢查證實,TCR-T 療法使用的改造 T 細胞有聚集在腫瘤組織,並且留下了發動攻擊的痕跡。也就是說,TCR-T 確實能向導向飛彈一樣,準確追蹤癌細胞,而且不只追得到,還能展開轟炸!

這次的人體臨床試驗是為了確定 TCR-T 療法的安全性,因此先使用較低的劑量來治療;試驗結果驗證了其可行性,副作用也在可接受範圍內。故接下來的目標為調整出最佳劑量和確認治療條件,且有機會成為泛用型的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不侷限於只能針對單一癌種。

製作原理與方法

TCR-T 療法可謂「基因工程+數位科技」攜手合作的成果。

概略來說,TCR-T 是融合了兩股力量才能實現的:一為電腦的演算法,用來推測要怎樣修改 T 細胞裡的特定基因;另一個是基因剪刀 CRISPR-Cas9,按照計算出來的結果去編輯細胞基因。

CRISPR 是這幾年非常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簡單來說,這項技術運用了一套特殊的蛋白質加上核酸標記,能夠準確的切下一小段 DNA 序列,然後嵌入人工設計的 DNA;在這裡,我們需要改寫的就是 TCR 的基因。

TCR-T 療法為基因工程與數位科技合作的成果。圖/Envato Elements

人體的細胞會把自己內部製造、或是外來入侵的蛋白質用酵素切碎成片段,接著把這些碎片搬運到細胞表面,放置在一種叫做「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簡稱 MHC-I)的分子的頂端。T 細胞會用 TCR 去判讀 MHC-I,如果發現某個細胞表面出現異常的碎片,便會判斷這個細胞已經被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生病變,馬上出手清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CR-T 療法便是用人工去改寫 T 細胞裡的 TCR 基因,使轉譯出來的 TCR 蛋白質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讓 T 細胞變得能夠認出癌細胞碎片,消滅掉腫瘤細胞。

製造 TCR-T 和進行治療的過程相當繁複,可拆解成 8 個步驟:

  1. 從患者身上抽血,並切下一小部分腫瘤組織,利用 DNA 定序,比對人體細胞和癌細胞的 DNA,找出腫瘤細胞的突變。
  2. 建一個 DNA 資料庫收錄這些腫瘤細胞突變,接著設計演算法,來預測哪些突變產生的蛋白質碎片最可能「挑釁」到 T 細胞,激起免疫反應。
  3. 從患者的血液樣本裡篩選 T 細胞,目標是找出 T 細胞帶有、能對這些蛋白質碎片產生反應的 TCR。
  4. 截錄這些 TCR 的基因片段,加以微調、複製。
  5. 用 CRISPR-Cas9 來改造沒有攻擊癌細胞能力的 T 細胞,插進新的 TCR 基因片段。
  6. 把這批改造後的 T 細胞放進培養槽,分裂繁殖成更大的數量,接著冷凍儲存。
    這時製備作業就已經完成,相當於養了一批腫瘤特種部隊,專門去獵殺癌細胞,接下來就是治療患者的階段了。
  7. 先讓患者接受化療,減少體內免疫細胞的數量。
  8. 把改造過的 T 細胞解凍注射進患者體內,觀察破壞腫瘤的療效,同時也要留意 T 細胞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TCR-T 療法的製造過程。圖/參考資料 1

而 TCR-T 有可能導致的副作用有:「細胞激素症候群」或「神經毒性症候群」,例如受試病人中就有人因為細胞激素上升而發燒,也有 1 人發生腦炎,走路和寫字都困難。

新 CAR-T 療法持續進化

若將 CAR-T 和 TCR-T 比較,可以把 CAR-T 想像成是 T 細胞直接加裝追蹤系統的外掛,提升命中機會;而 TCR-T 則像是精準育種後的 T 細胞,挑選出有效的基因,用來修飾 T 細胞,強化原本就有的火力,讓它發揮得更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R-T 療法亦持續突破,不斷進化出新型態的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出一種新技術,把一批 CAR-T 細胞封裝在特製的水凝膠裡面,其內還摻著能提高細胞活性的細胞刺激因子,打進人體後會慢慢崩解融化,釋放出裡面的 CAR-T 細胞;該技術發表在 2022 年 4 月的《Science》。

CAR-T 療法原始的做法是:把 CAR-T 細胞用吊點滴的方式注射到靜脈血管裡,順著血液循環去攻擊癌細胞;但是這樣做,CAR-T 細胞可能在人體環境裡面不斷消耗掉活力,如果攻擊對象是實體腫瘤的話,很容易後繼無力,沒辦法消滅掉腫瘤。此外,實體腫瘤還有各種方法來武裝自己,例如:改變腫瘤微環境來抑制 CAR-T 細胞的活性。

有了水凝膠封裝的方式,就可以緩緩一直釋放出 CAR-T 細胞,把細胞濃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並且不斷釋出刺激因子,提升細胞活性,等於和腫瘤打持久戰,一點一滴把實體腫瘤瓦解掉。

CAR-T 細胞封於含有細胞刺激因子的水凝膠中。圖/參考資料 2

還有一種對策:讓 CAR-T 細胞自帶興奮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腫瘤微環境之中,除缺乏氧氣外,腫瘤本身還會分泌出許多化學物質,抑制了 CAR-T 細胞的活性。

解決方法就是:在 CAR-T 細胞中再插進一段基因,讓細胞表面多長出另一種蛋白質,一旦碰觸到癌細胞,就會啟動 T 細胞裡的細胞激素分泌機制,這種細胞激素對於 T 細胞來說就如同興奮劑,能夠提升活性。

也就是說,CAR-T 一邊在奮力廝殺的時候,一邊還自己分泌能夠刺激自己興奮的物質,強化攻擊力和延長續航力,使 CAR-T 能夠破壞實體腫瘤;這項研究也於 2022 年底發表在《Science》。

隨著醫學科技進步,不論是 CAR-T 還是 TCR-T,是否能達成剷除實體腫瘤的終極目標、治好疾病,二者的發展令人期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1. Foy, S.P., Jacoby, K., Bota, D.A. et al. Non-viral precision T cell receptor replacement for personalized cell therapy.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31-1
  2. Grosskopf, A. K. et al. Delivery of CAR-T Cells in a Transient Injectable Stimulatory Hydrogel Niche Improves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Science Advances (2022), 8(14).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n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