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紅茶冰裡的香豆素,是危險的好氣味?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2/06 ・254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楊朝源 │ 自由寫手

source:Pexels

消暑的紅茶冰在炎炎夏日是許多人的最愛,大大小小的商圈夜市中都能看見紅茶冰攤販的身影,然而 2010 年時卻有商家被衛生局檢驗出紅茶冰中含有過量的香豆素,衛生局也依法將其貨品下架;到了 106 年 4 月,環保署更開始完全禁止添加香豆素進入食品。香豆素到底是什麼呢?是否真的像是新聞中所報導,有致癌和導致中風的危險?

香料中的秘密:香豆素

香豆素又名「α-苯並吡喃酮」,由一個芳香環(aromatic ring)和一個縮合內酯環(condensed lactone ring)組成,具有揮發性和香氣,是一種在植物中常見的有機分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豆素分子結構。圖/Calvero @wikimedia

香豆素在日常飲食中其實相當常見,尤其是為食物提供豐富風味的「香料」多含有香豆素,例如肉桂、香草、決明子和薰衣草等。另外,香豆素除了被加在食品,也會出現在香水、化妝品及香料等產品。

回顧一下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香豆素是個有過去、有故事的物質。

1822 年,德國農業化學家 August Vogel 從零陵香豆(tonka bean)中首次將香豆素分離出來;到了 1868 年,英國化學家 Perkin 發現了人工合成香豆素的方法,從此香豆素一炮而紅,被添加在各種食物飲料中來提味。然而好景不常,香豆素在「事業」的巔峰,遭科學家們爆料不為人知的秘密!

1950 年代初期,科學家從實驗動物身上發現香豆素對肝具有毒性甚至有致癌風險,這位香料界明日之星的名聲從此在食品圈一蹶不振。1954 年,美國首先禁止食品中添加香豆素,歐盟則在 1988 年也發布規定,在每公斤的食物中不得含有超過 2 毫克的香豆素(口香糖、焦糖糖果、酒精飲料除外)。然而,歐盟在訂立規則後並沒有進行嚴密控管,直到 2005 年德國的某肉桂口味餅乾被發現每公斤含有高達 22 毫克的香豆素,才引發一連串討論與香豆素檢測的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檢測出含有超標香豆素的德國肉桂餅乾 Zimtsterne。圖/LUM3N @Pixabay, CC0

是毒是藥?吃下香豆素會怎樣?

故事說到這裡,先讓我們暫且回到香豆素事業開始走下坡的時候。究竟,被科學家發現的毒素與危害,到底有多嚴重呢?

當時,科學家讓實驗動物每天攝取香豆素,發現每天攝取超過體重一萬分之一的香豆素,長期下來會使大鼠(rats)的腎、肝等部位生長腫瘤,在小白鼠(mice)身上則是肺與腎,實驗動物中對於香豆素最為敏感的則是小獵犬(Beagle dogs),若每天攝取超過體重十萬分一的香豆素,就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而香豆素為何會在不同生物體內產生不同部位的危害?一般認為是因動物們「代謝途徑」的不同所導致。

動物吃了香豆素會致癌,那人類會如何呢?

像前段提過的,香豆素的事業版圖可不是只有食品,它也常被當作醫療藥物使用,如 1970 年代被拿來治療靜脈或淋巴的水腫,甚至也有報告指出香豆素可以抑制腫瘤活性。咦咦咦咦?不是才在食品界裡被當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嗎?怎麼進了醫藥界就改頭換面,毒藥變良藥,流氓當教授了呢?

事實上,這些使用香豆素的患者後來也陸續出現肝中毒(hepatotoxicity)的現象,其中一個案例是一批每日服用 3 克香豆素的癌症患者,48 人之中有 3 人出現肝酶升高的現象 ── 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香豆素於醫療上的應用也在 1990 年代後慢慢減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儘管這種物質在食品與醫藥界都鬧得風風雨雨,目前依然沒有香豆素會使人體致癌的案例,肝中毒現象也多發生於大量攝取香豆素作為藥物的病患身上,因此目前醫學仍認為,只要劑量適當,香豆素還是可以做為藥物使用。香豆素現在仍會被用來治療淋巴水腫,其衍生物 warfarin 則被當抗凝血素來使用;另外還有案例指出長期低劑量服用 warfarin,可以幫助預防中風的發生。

劑量是決定毒性的關鍵,香豆素現在也仍會被拿來做醫療用途。圖/Gonegonegone@wikimedia BY CC3.0

在生活中常見的香氣中,香豆素其實還能用

但即使沒有黑心商人添加香豆素,還是有許多的自然食材中都含有香豆素,那我們是不是得避開這些食物呢?難道肉桂蘋果派,要從此消失在世界上了嗎?

別緊張,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在 2004 年的規定,每個人每天的香豆素安全攝取量是體重的千萬分之一,這可是連實驗動物都不會產生病變的量。換算下來,一名 60 公斤重的成人每天可以吃進 6 毫克的香豆素,也不會有中毒的風險;而根據德國在 2006 年曾經做過的電話隨機抽查結果,在 1012 個人之中只有不到 5% 的肉桂愛好者會攝取超過 6 毫克的香豆素。況且人類與實驗動物不同,人體代謝香豆素時會轉化成較無毒性的物質,只要不長時間過量攝取香豆素,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所以下次走進咖啡廳時,不用擔心,儘管點一份決明子紅茶加上肉桂捲來一份香豆素大餐,安心地享受香豆素的美妙氣味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肉桂中也含有香豆素,常加在甜點或飲料中增添香氣。(圖/Stevepb @Pixabay, CC0 )

參考資料

  1. Abraham, K., Wöhrlin, F., Lindtner, O., Heinemeyer, G., & Lampen, A. (2010). T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oumarin: focus on human data.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54(2), 228-239.
  2. Boston Area Anticoagulation Trial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vestigators. (1990). The effect of low-dose warfarin on the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323(22), 1505-1511.
  3. Egan, D., O’kennedy, R., Moran, E., Cox, D., Prosser, E., & Thornes, R. D. (1990). The pharmacology, metabolism,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coumarin and coumarin-related compounds. Drug metabolism reviews, 22(5), 503-529.
  4. European Food Safety Association. (2008). Coumarin in flavourings and other food ingredients with flavouring properties. EFSA J, 793, 1-15.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香料的食慾流動
寒波_96
・2023/09/06 ・313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多數台灣人對東南亞、南亞風格的香料不陌生,甚至有些常見的香料,不特別查詢還不知道起源於東南亞。

一項 2023 年問世的研究,調查將近兩千年前,越南南部的遺址,見到多款香料植物的蹤跡。證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多款香料,從南亞或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傳播到東南亞大陸。

很多香料,搭配是魔法。圖/參考資料3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

讀者們對咖哩(curry)想必都很熟悉,不過還是要先解釋一下。現今咖哩的定義範疇很廣,南亞、東南亞等地存在風味各異的香料混合料理,都能算是「咖哩」。此一名詞的讀音轉化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源自大英帝國對南亞的殖民,不過混合使用香料的料理,歷史當然更加悠久。

由澳洲國立大學的洪曉純率領的考古調查,地點位於越南南部的喔㕭(Oc Eo)遺址。這兒在公元一到七世紀,是「扶南國」的重要城市。這個政權以湄公河三角洲為中心,統治東南亞大陸的南部;柬埔寨的吳哥波雷(Angkor Borei)與喔㕭,為扶南國最重要的兩處遺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與延伸的地理格局。圖/參考資料1

喔㕭地處湄公河三角洲的西南部,離海 25 公里。這兒一到八世紀有過不少人活動,四到六世紀最興盛。遺址中出土的 12 件工具,外型看來相當類似年代更早,南亞用於處理食物的工具。

進一步分析發現,工具上總共保存著 717 個澱粉顆粒,大部分年代可能介於距今 1600 到 1900 年左右的數百年間。不同植物產生的澱粉形狀有別,有時候可以用於識別物種,近年常用於考古學。

喔㕭遺址出土的研磨工具。圖/參考資料1

這批澱粉中有 604 個可以分辨物種,作為糧食的稻以外,還有八種常用於香料的植物,以薑科植物(Zingiberaceae)的存在感最高,包括五種:薑黃、薑、高良薑、凹唇薑、山奈;還有今日依然常見的丁香、肉豆蔻、肉桂。

解讀這些材料時必需注意,出土工具上能見到的澱粉,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不能直接代表古代使用的比例,只能證明確實有過那些種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南南部,曾經相當繁榮的喔㕭遺址遠眺。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大陸:薑黃、薑、高良薑、凹唇姜、山奈

喔㕭遺址中出土數目最多的是薑黃(turmeric,學名 Curcuma longa)。薑黃的家鄉應該在南亞,早於四千年前的哈拉帕遺址中已經存在;後來薑黃向各地傳播,遠渡至地中海地區。這項發現則是東南亞大陸最早的紀錄。

台灣人大概對薑(ginger,學名 Zingiber officinale)更熟悉,薑可能起源於東亞與南亞,一路向西傳到歐洲。台灣飲食習慣中,薑不只是特定用途的香料,從海鮮湯中的薑絲,到餃子肉餡的蔥薑水與薑末,可謂無所不在的添加物(對!薑默默躲在很多食物中)。

另外三種比較少見的薑科植物,如今東南亞都有種植,包括高良薑(galangal,學名 Alpinia galanga)、凹唇姜(fingerroot,學名 Boesenbergia rotunda)、山奈(sand ginger,學名 Kaempferia galanga,也叫沙薑)。

香料考古的世界觀。圖/參考資料1

來自亞洲海島:丁香、肉豆蔻、肉桂

三種不屬於薑科的香料,如今台灣也都不陌生。肉豆蔻(nutmeg,學名 Myristica fragrans)原產於摩鹿加群島南部的班達群島。摩鹿加群島就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稱呼的「香料群島」,雖然算是東南亞外海的島嶼,不過靠近新幾內亞,和東南亞大陸有相當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丁香(clove,學名 Syzygium aromaticum)也原產於摩鹿加群島,早在公元前便已經傳播到歐亞大陸。越南南部的丁香應該是進口產品,不過無法判斷原本種在哪兒,是摩鹿加群島或更西邊的爪哇。

肉桂(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sp.)可能源自好幾個物種,這回光靠澱粉無法準確判斷。不過從其餘植物遺骸看,喔㕭人使用的肉桂,大概是原產於斯里蘭卡,印度外海島嶼上的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學名 Cinnamomum verum)。

跨越空間,貫穿時間,香料的食慾流動

喔㕭出土的研磨器具上,除了澱粉還有另一種植物遺骸:植物矽酸體(phytolith),根據型態差異,也能用於植物的分門別類。棕梠、香蕉屬(Musa)植物的矽酸體,見證當時利用的植物種類相當多樣。

公元 1870 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的留影。 越南南部出土的工具,與她們使用的極為相似。圖/參考資料1

儘管缺乏直接證據,不過以常理推敲,東南亞大陸南部的喔㕭人,使用源於南亞的道具,研磨多款外地引進到當地種植,或是直接進口的香料植物,可能的一項目的,就是製作混合香料的咖哩料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喔㕭遺址也保存許多稻米的碳化穀粒遺骸,稻米飯應該是當時菜單中的重要組成。我猜,當時的人會吃咖哩飯。

越南等地,香料搭配的魔法,顯然將近兩千年前已經存在惹。時至今日,和出土古物超過 87% 相似的研磨器具,依然有人使用。食慾流動的慾望,跨越空間,貫穿時間。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Wang, W., Nguyen, K. T. K., Zhao, C., & Hung, H. C. (2023). Earliest cur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spice trade 2000 years ago. Science Advances, 9(29), eadh5517.
  2. Researchers find evidence of a 2,000-year-old curry, the oldest ever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3. Curry may have landed in Southeast Asia 2000 years ago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8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19
0

文字

分享

1
19
0
鑑識故事系列:合成大麻裡的老鼠藥──「超級華法林」
胡中行_96
・2023/05/18 ・287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佛羅里達州布蘭登醫院(Brandon Hospital)的醫師,於 2023 年的《Cureus》期刊上,分享了這麼一則故事:有個 45 歲的男子,無痛血尿且牙齦流血 12 天,之中 4 天在別家醫院以維他命 K 治療。男子耐不住性子,未遵照醫囑就自行出院,然後跑來布蘭登醫院的急診室,徵詢不同的專業意見。[1]

男子沒有血液相關的個人或家族病史。他表示自己過去一年來,每週吸食合成大麻素(synthetic cannabinoids),最後一次是在 14 天前。[1]合成大麻素類別的化合物,比大麻的有效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縮寫THC)強效,會引發幻覺、躁動、癲癇、精神錯亂、心跳過速、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和死亡等嚴重副作用[1, 2]異常流血方面,則有顱內出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等案例。[3]男子要做檢查才會知道,吸毒是否直接導致他的症狀。(延伸閱讀:〈鑑識故事系列:吸食合成大麻,胡亂攻擊警察〉)

非本案的合成大麻商品。圖/the U.S. Marine Corps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檢驗報告

他在布蘭登醫院的檢驗結果: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的濃度以及肝、腎功能指數等,都在正常範圍內。[1, 4]以下是異常的項目及其意義:[註1]

  • 尿液分析:他的尿液中有紅血球,[1]可能是血液、膀胱或腎臟等出毛病的徵兆,[5]要配合其他線索,才能鑑別。
  • 尿液毒理學篩檢:驗到大麻的有效成份 THC。[1]這代表除了上述的合成大麻素,男子平常應該也使用大麻。
  • 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又稱 PTT[6]):此指凝血所花的秒數,檢測涵蓋多數凝血因子。各檢驗中心的標準稍有差異,但通常在 25 至 35 秒上下。[7]男子的數值為 61 秒,[1]也就是不易止血的意思。
  • 凝血酶原時間(PT):此為摻入凝血激素(thromboplastin)的血漿,在凝血時所需的秒數,可偵測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各檢驗單位不一致的參考值,大多落在 10 到 13 秒左右。[8]男子的 PT 無法測量,[1]推論是數值超出一般設定的檢驗範圍。
  •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由於 PT 的標準參差不齊,世界衛生組織推出以 PT 為基礎,所計算出來的INR,作為統一的參考。正常的 INR 應於 1.1 以下;服用某些抗凝血劑的病患,則得控制在 2 到 3 之間。[8, 9]既然男子的 PT 測不出來,INR 當然也無從得知。[1]

血小板跟凝血因子,為血液凝固不可或缺的要素。[10]檢驗結果顯示男子遭到破壞的凝血功能,與血小板的數量無關,但凝血因子大概是關鍵。大麻雖然具備干擾凝血的特性,[11]醫師卻不以為意。倒是其他INR不可測的住院病患,以及近年合成大麻素使用者的類似事件,都將男子的病因指向另一個更可疑的罪魁禍首。[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Jon Tyson on Unsplash

超級華法林

2018 年的時候,美國伊利諾州曾發生 174 起,合成大麻素使用者凝血異常的事件,其中 5 人死亡。[1]案發初期,當地的醫師和主管機關,注意到受害者的血漿中,有會阻止維他命 K 活化,進而影響凝血因子,稱作超級華法林(superwarfarins)的長效抗凝血殺鼠劑。[3]這些香豆素衍生物(coumarin derivatives),例如:溴殺靈(bromethalin)、可滅鼠(brodifacoum)、撲滅鼠(bromadiolone)、雙滅鼠(difenacoum)或雙香豆素(dicoumarol)等,通常是用來對付具有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抗藥性的鼠輩。[1, 3]超級華法林比華法林持久,又以可滅鼠最毒。它能經由呼吸、食用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而且生物半衰期約 90 天,[1]效果更長達 2 個月至 1 年。[3]

雖然缺乏有力證據支持,有些人相信超級華法林能減緩合成大麻素的代謝,而延長欣快的效果。[1]警方從藥頭那裡沒收的毒品,也確實驗出可滅鼠。[3]另外,學術期刊亦曾報導,有個案將可滅鼠混入合成大麻吸食,搞到流鼻血兼血尿。[12]

維他命 K1 與 INR

在猜到可能為超級華法林中毒後,布蘭登醫院的醫師先聯絡毒物管制單位,依照後者的建議,經靜脈給男子 10 毫克的維他命 K1(phytonadione)。同時,針對性的血液檢測也一邊進行,後來結果出爐,證實肇因恰是可滅鼠。投藥 4 小時後,男子的 PT 為 40 秒,而 INR 則是 3.4。接著,藥量又提高到每日 150 毫克。就這樣過了 8 天,PT 和 INR 終於降到正常範圍內,他也不再流血。[1]

維他命 K1 的價格

無論是否添加超級華法林,合成大麻素在美國基本上是違法的物質。[13]不少廠商在包裝上印製「非供人類食用」等字樣,並且不斷改變成份的化學結構,以規避法律責任。[3, 13]吸食者之所以選用,多半也是認為這些毒品,比較不會被一般藥檢所涵蓋。[3, 12]然而,正因為合成大麻產品難以監管,附帶的健康和經濟代價,也格外高昂。[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2018 年伊利諾州的那波中毒事件裡,病患的症狀包括:血尿、腹痛、昏迷、顱內出血等。以 3、4 月間當地某醫療機構的就診者為例,平均 INR 高達 15.8,中位數 20.0。治療的過程勞民傷財,單獨維他命 K1 的花費,每人每月就要 24,000 到 34,000 美元不等。部份病患面臨藥物短缺或負擔不起,中途放棄治療,直到逼不得已又二度住院。[3]最扯的是有人這時還跑去捐血,不僅體內的超級華法林可能傷害輸血病患,更把自己弄得血流不止,返院治療。[3, 13][註2]

回到布蘭登醫院的個案,醫師擔憂男子的帳單破表,便貼心地打算調降用量。根據文獻記載,以往治療超級華法林中毒的維他命 K1,劑量約為每日 50 到 200 毫克,至少要持續 109 天。於是,以 INR 1.3 為前提的出院目標,就訂在維他命 K1 減至 50 毫克以下。不過,這個調藥計劃開始 48 小時後,男子又違反醫囑,堅持要回家。醫師只得開立每日100毫克的維他命 K1,馬上放人。如果不含檢驗和回診追蹤等費用,預估未來每日藥費約在美金 1,500 到 3,000 元左右。醫院試圖為他向衛生單位,申請廉價的維他命 K1 供給,但不知結果如何。[1]

  

備註

  1. 各醫療檢驗中心的參考數值未必相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不一樣。切勿拿本文的數據,對照個人檢測結果,自行診斷。如有疑問,請務必徵詢醫師意見。
  2. 儘管超級華法林中毒者不得捐血;但若 INR 控制良好,並經醫師評估,仍有機會於搶救無效後捐贈器官。[3]

參考資料

  1. Haider M, Acevedo-Cajigas C, Ortiz D, et al. (2023) ‘Persistent Coagulopathy After Synthetic Cannabinoid Use’. Cureus, 15(3): e36156.
  2. Gaunitz F., Andresen-Streichert H. (2022) ‘Analytical findings in a non-fatal intoxication with the synthetic cannabinoid 5F-ADB (5F-MDMB-PINACA): a case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6, 577–589.
  3. Kelkar AH, Smith NA, Martial A. (2018) ‘An Outbreak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Associated Coagulopathy in Illino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1216-1223.
  4.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14 JAN 2023) Mayo Clinic.
  5. Urinalysis’. (14 OCT 2021) Mayo Clinic.
  6.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TT) Test’. (15 DEC 2022) MedlinePlus.
  7. Rountree KM, Yaker Z, Lopez PP. (08 AUG 2022)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8. Yang R, Moosavi L. (19 OCT 2022) ‘Prothrombin Tim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9. Shikdar S, Vashisht R, Bhattacharya PT. (08 MAY 2022)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10. Moake JL. (SEP 2022) ‘Overview of Hemostasis’. MSD Manual.
  11. Mamas MA, Lamelas P. (2021) ‘Marijuana Use: A New Risk Factor for Periprocedural Bleeding?’.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14 (16): 1768–1770.
  12. Shahid Z, Kalayanamitra R, Hanafi M, et al. (2019) ‘Sugar, Spice, and Bleeding’. Cureus, 11(4): e4437.
  13. Gottlieb S. (19 JUL 2018) ‘Statement from FDA warning about significant health risks of contaminated illegal synthetic cannabinoid products that are being encountered by FDA’. 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2
0

文字

分享

0
12
0
不,肉桂無法抗病毒,但你還是可以認識一下肉桂(順便做個肉桂捲)
Alechemist_96
・2021/03/09 ・19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3 ・五年級

  • 文/禾餘麥酒(Alechemist)

2020 是不平靜的一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很多人被逼著 work from home (WFH),多了許多時間在家,大家都用這些時間幹嘛咧?在美國,過去可能需要長時間通勤的民眾,因為在家工作不再需要花時間打扮或塞在路上,多出來的時間除了完成更多的工作,不少人趁此機會在家揉揉麵團,做起風行的肉桂捲,掀起了一股作麵包的風潮。

肉桂捲。圖/MARUKO與美食有個約會

肉桂也分很多種?

肉桂捲以肉桂命名,肉桂的用量一定少不了。然而同樣統稱是肉桂,選擇可多了。一般肉桂捲裡所使用的肉桂,其實和大眾較為熟悉的錫蘭肉桂 (Ceylon cinnamon, 或 true cinnamon) 並不一樣。肉桂捲裡大多使用中國肉桂,英文其實叫做 Cassia,外表比錫蘭肉桂更厚,味道更扎實也更辛辣。過去主要用作類似薄荷錠的肉桂錠,或是在國外比較常見的肉桂風味口香糖,在食品加工上比較常用。

我們吃的肉桂是哪個部位呢?

然而不論是錫蘭肉桂或是中國肉桂,都需要大量人力採收植株上的樹皮,才能取得需要的肉桂精,然而台灣有個接近的作物,那就是土肉桂!在台灣,有別於肉桂的樹皮,我們是使用土肉桂的葉子,就如同台灣使用月桂葉一樣。

描繪的肉桂(左上)。圖/Wikimedia

咖啡店都用哪種肉桂呢?

回到錫蘭肉桂和中國肉桂,兩種肉桂於外表和香氣上還是略有不同。

最容易分辨兩種肉桂的方式便是觀察其外表,最大的差異是樹皮的厚薄;厚度較厚的是中國肉桂,較薄的就是錫蘭肉桂了。而從最終的產品肉桂棒,可看出錫蘭肉桂木質部結構較薄,纖維也比較細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部分餐廳使用中國肉桂,除了價格比較便宜,中國肉桂樹皮較粗,在運送時比較不容易破碎,而且中國肉桂香氣更重,作為飲料的攪拌棒,在飲品中更能展現店家想要表現的味道。

咖啡店多使用中國肉桂。圖/Pexels

肉桂的味道是甚麼味道?

隨著科學進展,我們已了解許多大眾熟悉味道的基礎化學成分,像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香草味,即是萃取自近年台灣亦有種植的香莢蘭。肉桂香氣的來源是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C9H8O) 這個脂溶性有機化合物,雖然現在技術一樣能合成出肉桂醛,不過台灣原生的土肉桂肉桂醛含量高,且只需使用葉片,都讓採收極為容易,這些優勢讓土肉桂得以在香料市場上作為錫蘭肉桂和中國肉桂的替代品。

因為這些優勢,我們平時也容易取得肉桂原料或是再加工品,香氣四溢、甜而不膩的肉桂捲才會成為疫情下在家 DIY 的新寵兒,在文末就分享我最喜歡的肉桂捲食譜給大家!

除了做成肉桂捲,還有什麼用途?

最後說說土肉桂對疫情或是居家有甚麼益處

傳言說肉桂對 COVID19 有療效,是騙人的!不過早在 10 年前就有人研究,顯示台灣土肉桂萃取液對白線斑蚊忌避效果佳,對埃及斑蚊亦有效,而台灣土肉桂精油稀釋 13.5 倍後對兩種蚊種都有半數致死的效果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土肉桂精油有防蚊的功效。圖/Pixabay

肉桂捲自己動手做

食譜材料

  1. 高筋麵粉 250 g
  2. 牛奶 180 g
  3. 酵母 3 g
  4. 黑糖 20 g
  5. 無鹽奶油 25 g

內餡材料

  1. 肉桂粉 5~10 g 依個人喜好
  2. 黑糖 40~50 g 依個人喜好
  3. 無鹽奶油 10 g

步驟

  1. 將麵粉、酵母、牛奶、黑糖混合,並用手揉成團
  2. 將無鹽奶油切成丁,用麵糰包入,繼續以手揉成團
  3. 將麵團裝入盆中蓋上保鮮膜,放入水波爐進行發酵,發酵溫度為 30 度左右
  4. 麵團需發酵至 1.5 倍大,等待時間約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
  5. 等待時間不妨喝瓶禾餘麥酒的丹橘月光輕鬆一下
  6. 將麵團取出,輕輕按壓麵團將空氣壓出
  7. 揉成圓形後再蓋上保鮮膜,靜置 5~10 分鐘
  8. 準備內餡
  9. 將黑糖、肉桂粉和奶油拌在一起
  10. 將麵團桿開成方形
  11. 將拌勻的內餡均勻的抹上,喜歡核桃的朋友可以順手撒上
  12. 將麵團捲起,切成 6 等分
  13. 將 6 等分平均放在烤盤上
  14. 放入水波爐再次發酵,發酵溫度為 30 度左右時間為半小時
  15. 預熱烤箱至 190 度,烤 30 分鐘,最後五分鐘為上色,需要密切觀察喔
  16. 取出熱騰騰的肉桂捲,準備開動!

參考資料

Alechemist_96
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此為企業合作帳號】 禾,代表穀物。餘,代表豐盛。 禾餘麥酒成立於2015年,我們從田間出發,藉由契作的形式與農民一同耕作小麥、大麥、玉米等雜糧作物,運用專業農業及發酵科學知識,親自栽種並使用在地品種穀物賦予作物更高的經濟價值,我們希望在地的飲食都能使用在地的原料,進而改變台灣農業中水稻產量過剩、休耕地過多、雜糧作物仰賴進口等困境。禾餘麥酒致力將每項作物的風味轉化成口感細緻的啤酒,打造真正屬於台灣的風土之味,讓人與土地的關係更加和諧。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紅茶冰裡的香豆素,是危險的好氣味?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2/06 ・254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楊朝源 │ 自由寫手

source:Pexels

消暑的紅茶冰在炎炎夏日是許多人的最愛,大大小小的商圈夜市中都能看見紅茶冰攤販的身影,然而 2010 年時卻有商家被衛生局檢驗出紅茶冰中含有過量的香豆素,衛生局也依法將其貨品下架;到了 106 年 4 月,環保署更開始完全禁止添加香豆素進入食品。香豆素到底是什麼呢?是否真的像是新聞中所報導,有致癌和導致中風的危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料中的秘密:香豆素

香豆素又名「α-苯並吡喃酮」,由一個芳香環(aromatic ring)和一個縮合內酯環(condensed lactone ring)組成,具有揮發性和香氣,是一種在植物中常見的有機分子。

香豆素分子結構。圖/Calvero @wikimedia

香豆素在日常飲食中其實相當常見,尤其是為食物提供豐富風味的「香料」多含有香豆素,例如肉桂、香草、決明子和薰衣草等。另外,香豆素除了被加在食品,也會出現在香水、化妝品及香料等產品。

回顧一下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香豆素是個有過去、有故事的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22 年,德國農業化學家 August Vogel 從零陵香豆(tonka bean)中首次將香豆素分離出來;到了 1868 年,英國化學家 Perkin 發現了人工合成香豆素的方法,從此香豆素一炮而紅,被添加在各種食物飲料中來提味。然而好景不常,香豆素在「事業」的巔峰,遭科學家們爆料不為人知的秘密!

1950 年代初期,科學家從實驗動物身上發現香豆素對肝具有毒性甚至有致癌風險,這位香料界明日之星的名聲從此在食品圈一蹶不振。1954 年,美國首先禁止食品中添加香豆素,歐盟則在 1988 年也發布規定,在每公斤的食物中不得含有超過 2 毫克的香豆素(口香糖、焦糖糖果、酒精飲料除外)。然而,歐盟在訂立規則後並沒有進行嚴密控管,直到 2005 年德國的某肉桂口味餅乾被發現每公斤含有高達 22 毫克的香豆素,才引發一連串討論與香豆素檢測的行動。

被檢測出含有超標香豆素的德國肉桂餅乾 Zimtsterne。圖/LUM3N @Pixabay, CC0

是毒是藥?吃下香豆素會怎樣?

故事說到這裡,先讓我們暫且回到香豆素事業開始走下坡的時候。究竟,被科學家發現的毒素與危害,到底有多嚴重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科學家讓實驗動物每天攝取香豆素,發現每天攝取超過體重一萬分之一的香豆素,長期下來會使大鼠(rats)的腎、肝等部位生長腫瘤,在小白鼠(mice)身上則是肺與腎,實驗動物中對於香豆素最為敏感的則是小獵犬(Beagle dogs),若每天攝取超過體重十萬分一的香豆素,就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而香豆素為何會在不同生物體內產生不同部位的危害?一般認為是因動物們「代謝途徑」的不同所導致。

動物吃了香豆素會致癌,那人類會如何呢?

像前段提過的,香豆素的事業版圖可不是只有食品,它也常被當作醫療藥物使用,如 1970 年代被拿來治療靜脈或淋巴的水腫,甚至也有報告指出香豆素可以抑制腫瘤活性。咦咦咦咦?不是才在食品界裡被當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嗎?怎麼進了醫藥界就改頭換面,毒藥變良藥,流氓當教授了呢?

事實上,這些使用香豆素的患者後來也陸續出現肝中毒(hepatotoxicity)的現象,其中一個案例是一批每日服用 3 克香豆素的癌症患者,48 人之中有 3 人出現肝酶升高的現象 ── 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香豆素於醫療上的應用也在 1990 年代後慢慢減少。

不過儘管這種物質在食品與醫藥界都鬧得風風雨雨,目前依然沒有香豆素會使人體致癌的案例,肝中毒現象也多發生於大量攝取香豆素作為藥物的病患身上,因此目前醫學仍認為,只要劑量適當,香豆素還是可以做為藥物使用。香豆素現在仍會被用來治療淋巴水腫,其衍生物 warfarin 則被當抗凝血素來使用;另外還有案例指出長期低劑量服用 warfarin,可以幫助預防中風的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劑量是決定毒性的關鍵,香豆素現在也仍會被拿來做醫療用途。圖/Gonegonegone@wikimedia BY CC3.0

在生活中常見的香氣中,香豆素其實還能用

但即使沒有黑心商人添加香豆素,還是有許多的自然食材中都含有香豆素,那我們是不是得避開這些食物呢?難道肉桂蘋果派,要從此消失在世界上了嗎?

別緊張,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在 2004 年的規定,每個人每天的香豆素安全攝取量是體重的千萬分之一,這可是連實驗動物都不會產生病變的量。換算下來,一名 60 公斤重的成人每天可以吃進 6 毫克的香豆素,也不會有中毒的風險;而根據德國在 2006 年曾經做過的電話隨機抽查結果,在 1012 個人之中只有不到 5% 的肉桂愛好者會攝取超過 6 毫克的香豆素。況且人類與實驗動物不同,人體代謝香豆素時會轉化成較無毒性的物質,只要不長時間過量攝取香豆素,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所以下次走進咖啡廳時,不用擔心,儘管點一份決明子紅茶加上肉桂捲來一份香豆素大餐,安心地享受香豆素的美妙氣味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肉桂中也含有香豆素,常加在甜點或飲料中增添香氣。(圖/Stevepb @Pixabay, CC0 )

參考資料

  1. Abraham, K., Wöhrlin, F., Lindtner, O., Heinemeyer, G., & Lampen, A. (2010). T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oumarin: focus on human data.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54(2), 228-239.
  2. Boston Area Anticoagulation Trial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vestigators. (1990). The effect of low-dose warfarin on the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323(22), 1505-1511.
  3. Egan, D., O’kennedy, R., Moran, E., Cox, D., Prosser, E., & Thornes, R. D. (1990). The pharmacology, metabolism,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coumarin and coumarin-related compounds. Drug metabolism reviews, 22(5), 503-529.
  4. European Food Safety Association. (2008). Coumarin in flavourings and other food ingredients with flavouring properties. EFSA J, 793, 1-15.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