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線上社交可以取代親身互動嗎?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
・2012/02/17 ・98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8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日來,教育科技新興公司快速成長,最顯著的方面無疑是那些將社交層加在現有教育內容上的新創公司。

OpenStudy就屬於這領域中的先鋒之一。OpenStudy和麻省理工學院的OpenCourseWare合作,從2010年九月起,讓參與這項免費課程的學童,利用即時聊天功能在類似討論會的環境中共同學習與互動。目標在於希望各個成員可以互助解決問題,一同研究難題,並且和有共同興趣的學習者交流。

 

(圖片來源: gettyimages)

過去我曾提過,University of the People也以同儕學習為教育模型的中心原則;在YouTube影片上新增討論群體的Grockit Answers也朝此方向努力;另外,Einztein也建立一個微網誌平台,讓學習者和教師在該網站上一同研究學習。

在假設學生每個月都會不斷進步的前提下,以這些好用的工具為輔佐,還需要學校、教室等實體空間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篇Kevin Pudry所寫的有趣文章指出,親身互動是義務性的。他有三個主要論點。第一,由Ray Oldenburg提出的觀點,除了家裡跟工作地點外,人們還需要一個第三空間。人們要認識新朋友、交換意見、並學習,如此曾能豐富社會以及自己的生活。

第二,我們必須要親自為自己的想法和觀念辯論,不能只是透過電子郵件和電話會議。這樣才能保留溝通中的人類互動,而且只要互相尊重,辯論也不見得是負面的。

最後一個論點又回到同儕學習和複習上。哈佛醫學院研究學者Isaac Kohane研究了三萬五千份同儕審查過的論文,結果發現,最好的研究論文作者會親自接觸同儕並討論

另一份由Jonah Lehrer為WSJ和Wired所做的報導指出,過去人們以為會被社交媒體和網路會議所取代的東西-像出差、會議和辦公室空間等,現在依然照常運行,有些甚至比以前更好。在報導的最後,Lehrer寫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年來,我們一直想辦法要利用科技,來解決低效率的現實生活互動。畢竟,如果我們毋須四處奔波參加會議、通勤去上班或和朋友見面等,生活會變得更方便。但這些低效率是必要之惡,所以我們無法修正這些行為。」

因此,實體教育機構目前還不會消失,但可能要被賦予新的意義。總的來說,人與人間的聯繫比過去緊密,也才讓「顛覆式教學法」這樣的教育理念有機會實現,使教師和學生間有更多親身互動。

原文:Bigthink: Can Online Socializing Replace In-Person Interaction? by Kirsten Winkler [12-13-2011]

本文發表於D Academy [2012-2-17]

文章難易度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
6 篇文章 ・ 0 位粉絲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或簡稱 「D 學院」,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內容推動中心繼 PanSci 泛科學網 之後,成立的第二個非營利知識平台,目的是推動數位素養。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_96
・2022/09/09 ・308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謝爾頓(宅男行不行的主角之一)走進自家公寓的客廳,看到好友李奧納德與霍華德窩在那裡,現場氣氛緊繃。

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描述一群科研理工男的感情與生活,是美國知名喜劇。 圖/IMDb

「怎麼了?」他問道。

「霍華德今晚要睡這裡,他跟老媽吵架。」李奧納德解釋。

「你幫他倒一杯熱飲了嗎?」

李奧納德一臉不解地瞪著謝爾頓看,霍華德則是癱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奧納德!這是社交禮儀,朋友鬱卒時,你應該幫他倒杯熱飲,比如熱茶之類的。」

「來杯茶確實不錯。」霍華德坦言。

謝爾頓是美劇《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之一,網路迷因「以熱飲安撫朋友」可能就是源自於他。不過,認為身體溫暖與精神支持是相通的人,肯定不只他一個。幾個世紀以來,詞曲家與詩人把愛與關懷跟暖心的溫度連結在一起,孤獨與背叛則令人心寒。

叫朋友喝熱水沒關係,但千萬別叫女朋友喝,後果不堪設想。圖/envatoelements

溫度可以改變看法

我們的日常用語也充滿類似的譬喻。我們以「溫暖、熱情」(warm)來形容有愛心、反應熱烈的人。我們作客時,可能獲得「熱情接待」或「冷眼對待」。波蘭人可能 mówi ciepło(熱情地談論)某人;在法國,大家有時會用 battre froid a quelqu’un 的說法(字面意思是「冷對某人」),意思是「故意冷落某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在 1946 年,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阿希(Solomon Asch)的實驗就發現,描述一個人時,加入「熱情」或「冷淡」等字眼,會明顯改變別人對那個人的看法。別人可能認為你很聰明、技巧高超、很堅毅,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熱情還是冷漠。

阿希發現,一般人認為熱情的人是慷慨大方、善於社交、溫厚良善的。冷漠不僅表示你缺乏上述特質,大家也會覺得你展現出相反的特質:小氣、疏離、刻薄。阿希認為,冷熱之別是社會觀感的基礎。

然而,科學研究經過多年才揭開一個事實:這種根本特質不是簡單的語言學或人為譬喻的產物。我們是在「生理上」,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在「生理上」,我們也可以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圖/GIPHY

現在把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2008 年,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宏偉建築中做了一項簡單的實驗。一位自願參與的大學生走進心理系大廳,她在那裡遇到一名女性研究助理,說要帶她去四樓的實驗室做實驗。那位助理的手上拿了很多東西:一杯咖啡、一個寫字板、兩本課本。她們兩人一起走向電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電梯裡,研究助理請那個學生暫時幫她拿著杯子,好讓她在寫字板上隨手記下一些東西。不久,電梯門打開,她們一起走了出來。那位學生不知道的是,實驗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了。

一旦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會請她讀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描述一個虛構的人「某甲」,某甲是聰明、熟練、勤奮、堅定、務實、謹慎的。學生的任務是針對十種性格特徵,為某甲打分數,其中五種性格特徵在語義上與「熱情」或「冷淡」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有四十一位大學生參與,他們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把他們分成兩組。電梯裡,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拿著的,是從當地咖啡館買來的熱咖啡;另一半的人是拿冰咖啡。這個小差別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某甲的觀感,相較於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熱咖啡的人明顯覺得某甲比較「熱情」。

沒想到搭電梯時,實驗已經不知不覺開始。 圖/envatoelements

對心理學家來說,這種發現是突破性的。那表示,身體實際感受到溫暖,確實可能增加心理或社交上的溫暖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實驗就此敞開了研究的閘門(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研究溫度與社交性之間的關聯。如果暫時拿著一杯熱飲,就足以讓我們覺得某人比較善於交際、值得信賴,那是否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跟他比較親近呢?

不是身體上的親近,而是心理上與社交上的親密──就像我們說「親近的朋友」或「親近的家人」那種親近?我決心找出答案。

溫暖確實可以拉近關係

電梯裡拿咖啡的實驗做完一年後,我和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一起發表了我們的變化版本。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室的研究,當實驗人員忙著在筆電上安裝問卷時,她會請參與者幫忙拿著一個杯子。半數參與者是握著裝熱茶的杯子,另一半是握著裝冰茶的杯子。無論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實驗室裡,讓人拿著一杯熱飲或冷飲,都會影響參與者對他人的看法。

接下來,是我們實驗的下一步。我們請參與者看一份基本的評估量表,那是畫在一張紙上的幾個簡單的文氏圖(Venn diagram)。每個文氏圖是由兩個圓圈組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的下一步。是請參與者看幾個簡單的文氏圖。 圖/wikipedia

在量表的左端,兩個圓圈幾乎沒有接觸;在量表的右端,兩個圓圈幾乎完全重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兩個圓圈的重疊面積持續增加。

我們請參與者假設其中一個圓圈代表他本人,另一個圓圈代表實驗人員。我們想知道參與者畫出的兩個圓圈是否有重疊;如果有重疊,重疊比例是多少?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更好(更投入、更忠誠、更融洽)的人,通常會把圓圈畫得比較重疊。

在我們的實驗中,拿過熱飲的人所畫的圓圈,比拿過冷飲的人所畫的重疊更多。我們因此推論,熱飲組覺得他們自己與實驗人員的自我更融合。簡言之,他們感覺自己與實驗人員更親近了,只因為實驗人員給了他一杯熱飲,而且不用喝下肚,只要拿著就好。

後來,我們又繼續做相關的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甚至會開始使用更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與他人的親近感。這項研究是這樣運作的:在烏特勒支大學,我們不是請參與者握住熱杯或冷杯,而是請他們待在一個暖氣房(攝氏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或冷氣房(攝氏十四至十八度)裡。接著,讓他們觀看一段西洋棋的紅棋與白棋移動的影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請參與者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況時,一位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提到:「我看到一個紅棋跟在其他棋子後面,後來吃掉那些棋子。她先吃下左邊的第二棋子,然後吃掉右邊的棋子。接著,她往後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之後,她往前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

一個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說:「小兵與皇后去冒險,但皇后不喜歡他,自己走了。這對白方不利,她的行為引發了衝突與問題。小兵只是個蠢蛋,他放任皇后消失,後來大家都很不滿,連驕傲的國王與小兵都很不滿。」

不管是待在冷氣房還是暖氣房,參與者都很容易採用擬人化的敘述。不過,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使用較多的動詞來描述看到的情況,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比較喜歡用形容詞。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 年 9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6
6

文字

分享

0
6
6
最討厭像你這種直覺敏銳的小鬼了!太會判斷情緒反而有點討人厭?
Peggy Sha
・2022/08/12 ・20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人在感受到壓力時,會不自覺出現一些小動作,有研究發現,這些小動作不僅有助他人感受到你的壓力值,也會讓你顯得可可愛愛~

But 如果你身邊有個傢伙,能夠藉由這些小動作精準掌握你的狀態,會不會反而讓人覺得有些……不蘇胡呢?

被別人盯著看的時候,總是難免會有一點……不蘇胡? 圖/IMDb

不會看臉色,難怪沒朋友!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在今年 4 月發表了一個實驗,找來了 133 個人來擔任「評估者」,並請他們透過影片來判斷另外 31 位受試者在壓力下出現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這些評估者進行評估前,研究人員也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他們用的分別是這兩項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社交網路指數」(SNI),去確認他們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頻率與規模。
  • 「柏克萊表達能力問卷」(BEQ),去評估他們如何表達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與他們的衝動程度。

聰明如你,肯定能想像到情緒判斷能力跟交友狀況之間的關聯:那些很不會判斷別人的壓力和情緒的傢伙們,朋友也會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悲劇的判斷能力間接影響了溝通效率,進而導致他們較難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

直覺敏銳討人厭?朋友會少一點點

不過,這可不代表判斷能力越強、朋友就越多喔!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直覺敏銳」、超擅長判斷壓力的人呢,社交圈也會變小!

這可就奇了怪了,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看到這麼矛盾的結果,研究者也只能兩手一攤。圖/GIPHY

對此,他們提出了天使版推論與惡魔版推論。這天使版本呢,是這樣的:影響社交的因素本來就很多很複雜,可能這些人的社交圈雖然小但品質很高,那麼一來,就算身處較小的社交圈中,也能獲得類似大社交圈的各種好處。

另一方面,溝通可不一定是誠實的,有時也能被拿來當作操控別人的工具。因此,太會精準判斷各種蛛絲馬跡的人,或許反而稱不上是理想夥伴,畢竟,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隱藏一部分的自己,要是你朋友在這時候可以把你看透透,實在是會有點令人不舒服對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啦,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推論,而且這個發現也有許多研究限制,所以我們也不該說直覺太敏銳是件壞事對吧……嗎?

直覺太敏銳,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吧……? 圖/IMDb

能力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如何使用!

光是說「直覺敏銳」聽起來有些模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這種判斷能力呢?欸,還真有,就是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商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每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框架也略有不同,但大致會包含: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等等面向。

說到「情商高」,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人緣好」、「成就高」等等正面詞彙,不過,最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商高這件事,似乎隱藏了一些黑暗面……它似乎與「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也就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有關。

比如說,曾經有研究發現,許多具有自戀傾向人常會給人留下特別好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穿著乾淨亮麗、口氣幽默、肢體語言充滿自信、表情迷人……誰能不愛呢?但這些人也同時具有操縱傾向而且自命不凡。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我們通常會討厭自戀的特質,但當人們擁有自戀特質時,又特別容易吸引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圖/GIPHY

不只如此,2011 年的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具有操縱他人傾向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者如果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知識,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在工作場域讓人家難堪之類的。

此外,劍橋大學的教授也發現,當領導者們發表充滿感情又鼓舞人心的演講時,聽眾通常不會仔細聆聽其中的訊息,甚至無法真正記下其中的內容,但他們會記得那種感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而是順著自己的心去支持講者。如果你聽的是馬丁路德的演講,那可能不太需要擔心;但若是站在台上的是希特勒,但可就有點不妙了。

無論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情商能力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運用的人本身,不過,這些新的實驗或許能帶給人們另一種看待情商的角度,而不會一味將「情商高」與「優秀的好人」畫上等號了。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3

5
3

文字

分享

3
5
3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胡中行_96
・2022/06/06 ・261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灣早餐店的阿姨總是見人就稱「帥哥」、「美女」,帶給顧客一天的好心情。阿姨們的日行一善,其實潛藏誤判性別,冒犯對方,甚至引發衝突的職業風險。在現今擁抱多元性別的臺灣社會,性別氣質不僅豐富了文化樣貌,也提升了選擇稱謂的難度。在禮貌地詢問該如何稱呼之前,您通常會怎麼臆測對方的生理(sex)或社會性別(gender)?

臺灣早餐店的阿姨總是見人就稱「帥哥」、「美女」,其實潛藏職業風險。(來源:STR Network

辨識性別的指標

有一群義大利科學家以嚴肅的態度,研究辨識社會性別(gender)的問題,其結果登上了2021年的《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期刊。當時他們得到的結論是:圖片裡的人物只要有陰莖,便有86%的機會被判定為男性;但若有陰戶,則僅67%的可能被視為女性。[1]

科學家對此現象的解釋,是每當遇到雌雄莫辨的情況,人們寧可不小心「把女性當成男性」,也不要「將男性誤作女性」。因為比起女性,「一般男性生理上多半較強壯,且更具侵犯性」,與他們社交要冒較高的風險。如此的誤判傾向,有助於人類的生存。[1]

總之,生死攸關的社交安全指標,被簡化成一根「陰莖」。

辨識性別:左邊為1978年the Overlay Study的圖片,右邊則是近年義大利團隊使用的版本。圖/參考資料1

給成人的生理/社會性別歸因測試

後來,該篇論文的其中二位作者和另兩個人重組團隊,再次確認上述結論是否屬實,並將新的內容發表於2022年5月17日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他們重複使用上回研究中「給成人的生理/社會性別歸因測試」(Sex/Gender Attribution Test for Adult),其圖片裡的男女各有傳統二元性別的六大特徵:[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男性-短髮、男性臉龐、胸膛、窄臀、陰莖與體毛。
  • 女性-長髮、女性臉龐、乳房、寬臀、陰戶,還有缺乏體毛。

用這些特徵,加上或去除衣物,排列組合成的120張圖片,大致上分為下列幾類:[2]

  • 一絲不掛,展露出六大特徵。
  • 沒穿牛仔褲,但有T恤;看不到乳房或胸膛。
  • 穿牛仔褲,但無T恤;看不到陰戶或陰莖。
  • 穿牛仔褲和T恤,所以乳房、胸膛、陰戶、陰莖與臀部都看不到。
120張「給成人的生理/社會性別歸因測試」圖片。圖/參考資料1

實驗設計

運用這些圖片,科學家們做了三個實驗:[2]

  • 【實驗一】:請一票義大利人來決定圖片裡人物的社會性別。基本上跟之前的研究相同,只是受試者的人數更多。
  • 【實驗二】:也許對陰莖特別執著的不只義大利人,於是,華人(Chinese participants)就被拖了下水…[備註]科學家們邀第一次出國留學,只懂基本英文,且幾乎不會義大利文的華人學生來測試。
  • 【實驗三】:科學家們假設文化刻板印象或成見,是演化出來的生存技能。也就是說,人類會極盡所能地,避免與既危險又憤怒的成年男性互動。他們測量受試者做決定的速度,並預期判定圖片人物是男性所花的時間,應該會比判定為女性時短。

實驗結果

陰莖、男臉,無人能敵

三個實驗做完之後,義大利科學家發現,女性特徵只會在男性特徵不存在時,明顯發揮作用。凡是男性特徵存在,圖片中的人物就不太會被指認為女性。其中最能左右受試者決策的特徵,一如預期地是陰莖,其次則為男性臉龐。二者同時出現時,就更所向無敵,使得全部女性特徵黯然失色。[2]

「認知努力」對抗「認知偏誤」的速度

至於猜測社會性別的速度,也還真的吻合義大利科學家們的假設。整體來說,人物設定愈符合二元性別概念,愈能縮短臆測的時間。充滿陽剛特質的人物,造就最迅速的反應;而中性的外表,會令受試者最慢做出決策。[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有團隊做過類似的研究,同時追蹤受試者的視線。他們察覺:如果要將一個有陰莖的人物視為女性,受試者通常會盯著圖片良久;但若要把有陰戶者當作男性,他們便相對快速。這表示忽略陰莖的存在,得耗費較多的「認知努力」(cognitive efforts),頗傷心神。換句話說,要把可能是男性的人物,指認為女性,就要謹慎、奮力地專注於決策過程,來對抗人類天生傾向於男性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機制。[2]

超越文化藩籬

那麼文化背景為何沒有影響到結果呢?義大利科學家雖然找來了剛進入西方社會的華人學生,但也承認後者並不能代表整個華人文化圈。論文中引用香港學者周華山探討同性戀的著作,認為生活在全球化世界的千禧世代華人,透過許多管道接觸西方文化。但是科學家們仍然相信華人學生與義大利受試者反應雷同,並非因為受到西方影響;而是基於超越種族文化,由演化發展而來的普遍現象。[2]

擁抱多元性別的社交禮儀

從義大利科學家的二個研究,我們學習到人類猜測他人性別,主要的根據是有無陰莖。然而,理論與實作的差異,就在於極少人會亮著性器逛大街,更何況您的假設也未必符合對方的自我認同。所以,下次遇到性別光譜上趨於中性,或是認同比較非傳統的個體時,不妨參考「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建議,直接開口:「請問怎麼稱呼?」[3]或許才是最友善且安全的現代社交禮儀。

備註

原文沒有明確定義「Chinese」,所以無從得知這些華人受試者,是來自同婚合法化的臺灣、國際貿易城市香港、網路長城封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陸,還是其他泛華人文化圈的國家與地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Federici, S., Lepri, A. & D’Urzo, E. (2021) ‘Sex/Gender Attribution: When the Penis Makes the Differenc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 Federici, S., Lepri, A., Bacci, S. et al. (2022) ‘Male recognition bias in sex assignment based on visual stimuli’, Scientific Reports, 12 (8156).
  3. 認識跨性別!(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0)
所有討論 3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