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為何容易手滑?問問大腦的「價值評估系統」──《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

PanSci_96
・2017/05/10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9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科科愛看書】你覺得自己是明辨是非、智慧超群的科青,但面對五花八門的商品就是無法割捨?購物車裡總是堆滿待買清單、每到月底就感到扼腕……這到底是什麼疾病啊啊啊!還請各位莫急莫慌莫害怕,容《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向你道出決策之後的腦科學,相信在了解潛意識的力量之後,無論你是消費者或是行銷人,都能夠荷包滿滿、財源滾滾來呀

當我們在消費購物時,大腦的決策過程會有三種「評估價值」系統,究竟是哪三種?以下就來一一解說。當然也可以分得更為精細,但大致分類的這三種獨立系統,實際上可以同時運作,進行價值的評估。另外,這些系統的運作方法或影響當然會因狀況或因人而異。

當我們在消費購物時,大腦的決策過程會有三種「評估價值」系統。圖/By 3dman_eu@Pixabay

令你無意識反射的巴夫洛夫型系統

第一種是「巴夫洛夫型系統」。如果餵狗吃飼料時,總是讓牠聽到鈴聲,之後狗一聽到鈴聲,就會開始分泌唾液,這就是所謂的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類例子。與此相同,巴夫洛夫型系統指的就是行動之後,在沒有意識下反射產生結果。

雖然大多出現在與生俱來的事物上,但也有經由學習而來的例子。將盛裝在盤子內的食物全部吃光,或是看到酸梅就開始分泌大量口水,都是巴夫洛夫型系統的典型反應。

看到酸梅,你是不是就想流口水了呢?圖/By Alancrh,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食品、飲料之類感覺含有脂肪、鹽分或糖分的食物很美味,總是不小心就吃進這些食物,這也是巴夫洛夫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攝取過多的脂肪、鹽分或糖分,會導致肥胖或生活習慣病,因此這些成分現在被視為敵人,但如同前面所描述的,原本這些成分是人類生存上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人們會積極地想要吸收積蓄這些成分,並且在攝取之後會產生愉快情感起伏,進而引起想要攝取更多的實際行動。

多巴胺讓你學會習慣型系統

第二種是「習慣型系統」。這是某種透過學習而形成習慣性運作的系統。由於需要不斷嘗試並從失敗中學習,因此比起巴夫洛夫型,習慣型會需要更多時間。

像是每天早上開始工作前會想要喝咖啡、吃飽後會想來根菸、運動後要來杯冰涼的啤酒等等。一般來說,不論咖啡、啤酒或香菸,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嘗試時都會感覺「味道怎麼這麼糟」吧。要養成這些習慣,需要花費時間。然而一旦成為習慣之後,如果不進行這些行為,可能會覺得焦躁不安。

這些習慣化的過程,和腦內分泌物「多巴胺」有極大關係。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比起其他物質可以透過化學反應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因此容易讓人變成習慣。當然,即使並未含有這些化學物質,可以習慣化的事物有很多,比如說有人早餐一定會吃麵包和牛奶,有些人則喜歡白飯配味噌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慣化之後,雖然報酬預測誤差比較小,但由於親近性提高,因此容易因為改變而產生不安或異樣感等不快情感起伏。比如說,每天早上習慣吃麵包的人,某天餐桌上突然擺了白飯,應該會覺得奇怪,也就是產生了不快情感起伏。

棒球選手鈴木一朗在比賽的日子,早上一定會吃咖哩飯,每天進行同樣的訓練,並且已經持續十年以上,這是許多人都曾聽過的事情。這項行為,也正是為了不要產生不快情感起伏,以免在比賽時感到異樣。

棒球比賽前,來碗咖哩飯吧!圖/By Richard, enjoy my life!,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

可以很簡單地說這是一流人物所講究堅持的地方。但如果是專業的商務人士,要如何準備出容易引起顧客愉快情感起伏的狀況,又能避免不快情感起伏,連一些細微末節的地方都仔細考慮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減肥,來養成目的指向型系統吧

第三種則是「目的指向型系統」。這是超越行動當下所產生的結果,是意識著某個目的所運轉的系統。前面的兩項系統是以腦部低階功能為主的系統,是在瞬間內所運轉;目的指向型系統則是以腦中主要掌控理性的部位為中心的系統,較前面兩項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決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體的例子如為了健康每天攝取保健食品;為了減肥而吃卡路里低的食物,或是開始慢跑等等。這是最容易發生不快情感起伏及相應行動的類型。人會在潛意識中避免不好吃的食物或痛苦的事情,要消去這份不快情感起伏,並非以引起強烈的愉快情感起伏來解決,而是建立起即使小小的、少少的也沒關係,能夠每天產生達成感這種愉快情感起伏的架構。

為了減肥開始慢跑令人容易產生不快情感起伏。圖/By Rilsonav@Pixabay

這樣的連續情感起伏會連結到習慣型系統。為了養成習慣,建立起每天記錄,或是有時候一個鼓勵、問候的郵件或電話,有這樣協助本人的架構,會更加有效。不論如何,只要有個架構多少可以持續減輕不快情感起伏,目的指向型系統便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符合價值評估系統,商品自然暢銷

身為製作、銷售商品的一方,在製作商品時,像這樣確認對於這幾種消費者的價值評估系統,能應對到何種程度,或許是不錯的。消費者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可以說消費者所尋求的就是符合這三種價值評估系統的商品。

拿可口可樂來舉例說明。可口可樂發售時,應該是定位於要滿足與生俱來的欲求,當然會重視味道這一個要素。同時,由於裝在瓶子內,可以很輕鬆地飲用,因此也可以應對習慣型需求。從玻璃瓶改為罐裝之後,重量更為減輕,更加方便,也更容易在自動販賣機銷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暢銷不是偶然!可口可樂就是符合三種價值評估系統的產品。圖/By stevepb@Pixabay

而瓶蓋可以關緊的寶特瓶出現,使得不論何時何地都能以便宜的價格飲用到可樂,這就更容易培養起習慣。順帶一提,可以用十杯的價錢喝到十一杯咖啡的咖啡券,也是「促進習慣化」的一種方式。

對現在的消費者來說,美味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在便利商店或自動販賣機就可以輕易買到商品,也不需考量易得性,因而進一步希望從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行為中追求健康。因此,現在流行的零卡路里、低脂可樂,就是提供給注重健康的人能夠飲用的美味可樂。

今後,消費者所希望、需要的是,廠商可以提供消費者自己本身也沒有察覺,或是可以協助消費者達成潛意識裡所設定目標的商品,並且經由這些商品能夠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而消費者所沒有察覺到的目標,或是消費者雖有所意識但還未尋求的商品,又或者該如何接近消費者未期待的目標,就是今後的發展重點。就像無酒精啤酒這項商品即是相同的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所說的目標,當然不只是健康走向而已。高級品牌、安全、自我實現、社會貢獻或溝通交流等等,有許多不同的目標。如何尋找大腦在潛意識之下所預想的目標,在當中放入商品,喚起對於這項目標的意識,就是重要關鍵。


《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書封

 

 

本文摘自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方言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成語科學】望梅止渴:梅子真的可以解渴嗎?竟然跟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有關!
張之傑_96
・2023/06/09 ・111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某人以不現實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們就可以說他「望梅止渴」。讓我們造個句:

我想到埃及看金字塔,可是沒錢、沒時間,只能以圖片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和畫餅充饑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心理上安慰自己。

為什麼望梅可以止渴?梅子很酸,當有人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流出口水,因而暫時不覺得渴了。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曹操行軍途中,士兵們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們說,前面有片梅林,梅子都熟了,又酸又甜,士兵不禁流出口水,趕了一段路,雖沒看到梅林,卻找到水源。

當有人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流出口水,因而暫時不覺得渴了。圖/envatoelements

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

其實望梅止渴是有科學根據的。在心理學上,將學習分為幾大類,其中一類就是制約反應,亦即動物經過訓練後,會產生一定的「聯想」,因而產生一定的行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夫洛夫每次餵狗的時候,就搖鈴鐺,久而久之,即使只搖鈴、不餵狗,狗也會流口水。巴氏稱第二刺激──鈴聲,為制約刺激,對制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即制約反應

巴夫洛夫是俄國人,生理學家,1904 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在 20 世紀初所做的一系列制約實驗,為學習研究奠定生理學基礎,在科學史上具有泰山北斗般地位。

再來看看曹操的望梅止渴。曹操精於權謀,深知心理。梅子是酸的,吃梅子的時候,舌頭上的味蕾受到刺激,經神經傳導到腦,再由腦發出命令,促使唾液腺分泌唾液。經過若干次經驗後,一聽說梅子,立即引起酸的「聯想」。換句話說,梅子可以和「酸」一樣,引起流口水的反應。

早了 1400 年的發現?

巴夫洛夫的「搖鈴流涎」實驗,看起來沒什麼,但經過歸納、演繹,卻開創出一整套學問。歸納、演繹正是科學精神(或方法)。科學和非科學的分別,就是會不會從簡單的事象,推演出有系統的理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曹操是 2 世紀的人,如確有「望梅止渴」的事,就要比巴夫洛夫早上 1700 餘年;即使是劉義慶杜撰的,也比巴夫洛夫早上 1400 餘年。可惜曹操的望梅止渴是用來騙人的,並沒歸納出什麼理論,和巴夫洛夫的實驗不能相提並論。

在歷史上,類似望梅止渴的事例甚多,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有段記載特別有趣:有位孝子母親死了,每次痛哭,都有鳥群飛過來,地方官員以為孝感動天,就報告皇帝表揚。後來才知道,孝子每次哭的時候,都會在地上撒些食物,鳥兒爭著來吃,經過多次「訓練」,鳥兒只要聽到哭聲就飛過來了。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渴望探索未知、擁有更好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體內有「冒險基因」!——《欲望分子多巴胺》
臉譜出版_96
・2023/02/05 ・191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代人大約是二十萬年前在非洲演化出來,然後在十萬年前左右開始擴散到全世界。基因證據顯示,我們在剛演化出來時曾經遭遇過一場未知的重大事件,絕大部分的人類都在這場事件中死亡,因此現今全世界人類的血脈,都可以追溯到同一群為數不多的祖先。也因為這樣,和黑猩猩或大猩猩相比,人類整體的基因多樣性小了很多。

事實上,經過那場大災難後,人類的數量只剩下不到兩萬人;如果當初沒有離開非洲的話,人類很可能會就此滅絕,因此這場大遷徙對人類的存亡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從這段近乎滅絕的過去,理解到遷徙的重要性。如果物種一直集中在某個小地方,就有可能因為一場乾旱、瘟疫或是其他意想不到的災難,徹底從世界上消失;而散布到不同的地區就像是買保險,就算一個族群被消滅,也不會整個物種消失。

人類遷徙路徑(紅色箭頭)。圖/維基百科

根據現代人遺傳標誌的出現頻率,科學家估計早期人類大約是在七萬五千年前遷徙至亞洲,然後在四萬六千年前抵達澳洲,至於進入歐洲又要再經過三千年。移入北美則是非常近期的事件,大約發生在三萬到一萬四千年前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人類幾乎占據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但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害怕滅絕的風險。

冒險基因

實驗發現,餵食多巴胺藥物的老鼠會出現更多探索行為。這些老鼠會更常在籠子各處打轉,也會更積極進入不熟悉的環境。那麼,早期人類會不會也是因為多巴胺的影響,才離開非洲向全球進發呢?為了找出答案,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彙整了十二份基因研究的資料,比較多巴胺基因在世界各地的出現頻率。

他們把重點放在編碼 D4 多巴胺受體(DRD4)的基因。

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多巴胺受體是一種蛋白質分子,會附著在腦細胞外面,等待多巴胺分子經過並捕捉這些物質;當受體捕捉到多巴胺,就會在細胞內引發一連串化學反應,改變細胞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討論尋求新鮮感和政治意識形態的關聯時,就有提到這個基因,也說過基因會有不同變化型,稱做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代表著基因編碼中的微小差異,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們各種不同的性格。

擁有較長DRD4 基因的人會更願意冒險!圖/GIPHY

較長的 DRD4 基因,比如 7R 等位基因,會讓人更願意冒險。這些人耐不住無聊,會更積極追尋新體驗;他們是冒險家,喜歡探索新地方、新想法、新食物、新藥物。當然,他們也不會放過做愛的機會。全世界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擁有 7R 等位基因,但不同地區比例差異很大。

多巴胺愈高,走得愈遠

研究人員採用的基因資料涵蓋了北美、南美、東亞、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史前人類最主要的遷徙路徑。分析結果清楚顯示,分布愈靠近遷徙起點的族群,就愈少人擁有較長的 DRD4 等位基因;距離起源地愈遠,這些等位基因就愈普遍。

其中一條遷徙路徑從東非開始,經東亞穿越白令海峽,抵達北美洲後又繼續往南美洲前進。這是人類最長的遷徙路徑之一,而研究人員也發現,在走到終點的南美洲原住民裡,擁有長多巴胺等位基因的人,比例竟高達百分之六十九,位居全路徑之冠。而遷徙距離較短、選擇在北美洲定居的族群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人擁有這類等位基因;中美洲原住民則介於兩者之間,這類人占了百分之四十二。平均來說,每遷徙大約一千六百公里,擁有長等位基因的人口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多巴胺的影響下,人們會離開既有的社群,前往探索未知世界。圖/Envato Elements

確定 7R 等位基因和族群的遷徙有關後,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基因為何會在長途遷徙的族群裡這麼普遍?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多巴胺會讓人不知滿足、坐立難安,並想要得到更多。

在多巴胺的影響下,人們會渴望更好的生活。正是這樣的人才會離開既有的社群,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本文摘自《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2023 年 1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5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為什麼「電車難題」那麼難?因為我們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的心!——《欲望分子多巴胺》
臉譜出版_96
・2023/02/04 ・23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科幻小說經典《沙丘》(Dune)裡面有一段情節,是要看看主角能不能抑制當下的動物本能,證明自己是人。

老婦人要主角把手伸進黑盒子裡,承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同時拿一根毒針抵著主角的脖子,如果主角把手抽出來,就刺下毒針結束他的生命。老婦人說:「你知道動物落入陷阱的時候,會咬斷自己的腿逃走吧?但只有動物才會這麼做。人類會待在陷阱裡,忍痛裝死,這樣才能殺死設下陷阱的人,從此消滅族人的威脅。」

能不能抑制住當下的動物本能,證明自己是人?/YouTube

決定情緒表現

某些人天生就比較會壓抑情緒,部分原因,就是每個人的多巴胺受體密度和性質未必相同。

多巴胺受體決定多巴胺分泌的時候,大腦會有怎樣的改變,它跟每個人的基因有關。研究人員測量受試者腦中的多巴胺受體密度(包括受體的數量有多少,以及排列得多緊密),比較受體密度與「情緒疏離程度」(emotional detachment)之間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用受試者有多麼願意分享個人資訊、有多麼願意與他人交往,來測量每個人的疏離程度。結果發現,多巴胺的受體密度,與受試者的情緒疏離程度呈正相關。受體密度高的人,情緒也比較疏離。另一項研究中,疏離程度得分最高的人,認為自己「冷漠、孤傲、容易記恨」;疏離程度最低的人,則認為自己「太愛照顧別人,容易被利用」。

情緒的展現與多巴胺受體密度有關。圖/Envato Elements

人們的「疏離程度」大部分介於中間,既不冷漠,也不會天天想要照顧別人,而是依環境決定會怎麼做。當目標在我們身邊,近距離直接接觸,或者當我們關注當下,我們腦中的「當下分子」迴路就會啟動,讓我們變得溫暖而重感情。

但當目標遠在天邊,當下看不到摸不到,或者當我們進行抽象思考或關注未來,腦中的理性層面就會浮現,讓我們變得不近人情。倫理學的「電車問題」,就清楚顯示這兩種思維都在我們腦中:

失控的列車沿著軌道衝向五名勞工,如果什麼都不做,他們必死無疑。不過軌道旁邊剛好有個路人,只要把他推到軌道上讓列車撞死,列車就會減速,五個勞工就能及時逃脫。是你的話,會把路人推下去嗎?

在這種敘述情境中,大部分的受試者都無法把路人推到軌道上,他們會說即使是為了拯救五個人,也無法親手殺死一個人。他們因為腦中的「當下分子」而產生同理心,壓過多巴胺的理性計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事敘述的方式,讓受試者覺得路人就在自己身邊,把他推下軌道的感覺會留在手上;這時候,「當下分子」就會大量分泌,除了最疏離的人以外,幾乎都無法下手推人。

面對失控的列車,你會如何選擇?圖/Envato Elements

離得夠遠,就殺得下手

不過既然五官感受得到的周圍區域,最容易受到當下分子的影響,那麼如果逐漸遠離現場,當下分子是不是就沒那麼能夠影響決策?當我們離自己得殺的人愈來愈遠,當我們從當下分子掌控的周圍區域,退到多巴胺掌控的外界區域,我們是不是就更願意,或者說更能夠用一個人的性命來交換五個人的性命?

我們可以先從消除身體接觸開始。假設你站在一段距離之外,手裡握著一個軌道開關;電車正衝向五個人,但你只要扳動開關,電車就會駛向另一個軌道,撞死一個人。這時候,你會扳動開關嗎?

接下來請退得更遠。你坐在辦公桌前,控制全國火車的行駛路線。忽然電話鈴聲大作,幾千公里外的鐵路工人說列車失控,即將撞上五個人;你只要按下手邊的開關,就可以切換軌道,但會讓電車撞死一個人。這時候你會按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我們來到最抽象的情境,一個「當下分子」幾乎無從作用,幾乎只剩下多巴胺的情境:你是鐵路系統工程師,正在設計各種緊急應變方案。你在鐵軌旁邊安裝了攝影機,可以即時蒐集鐵軌上的資訊;而且寫出了一個程式,可以根據當下的狀況即時切換列車軌道。你會讓這個程式在未來遇到電車問題的時候,犧牲一個人去拯救五個人嗎?

你會為了救五人,犧牲一人性命嗎?圖/維基百科

這幾個敘述方式差異很大,但結果其實都一樣:
如果要拯救五個人就得殺掉一個人,如果不想殺人就得放五個人去死。

但不同的場景引發的反應卻不相同,很少人願意親手把人推到鐵軌上;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毫不猶豫地讓程式切換鐵軌,盡量減少死亡人數。這就好像我們腦中住著兩顆完全不同的心,其中一顆心只根據理性來判斷;另一顆心則很重感情,即使知道對大局不利,也無法下手殺人。

理性的心只在乎能活下來的人愈多愈好,感性的心卻同時在意其他事情。

多巴胺迴路的活躍程度,大幅影響了我們偏向哪一顆心。

——本文摘自《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2023 年 1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臉譜出版_96
85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