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相信你的眼睛,那就錯了!海市蜃樓的光影魔術—《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7/03/21 ・53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29 期(2017 年 02 月號)。

拖著腳步走在酷熱沙漠中的你,突然看見前方有東西出現:一片荒蕪之中竟有一池波光粼粼的水。但當你急著走向水邊,想喝點水來解渴時,那池水卻忽然消失無蹤。事實上,你看到的不是水,而是大自然以光學錯覺對你開的殘酷玩笑。

當地表溫度讓其上的空氣升溫時,就會出現海市蜃樓;路面和沙漠經常能看到此現象。吸收大量熱能的沙子和柏油會將部分熱能傳到地面上方的空氣中。暖空氣的密度比上方的冷空氣小,當光線從冷空氣進入暖空氣時,兩者的介質密度差異便會讓光線的行進路徑產生彎折。

但你的大腦並不知道光線已被彎折。當光線進入眼中時,大腦依然以為光是從前方的地面筆直地反射而來,所以我們會把被折射到地面的藍天看成地上的一池水。我們以為終於得以解渴,但一切都是錯覺。

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好想走過去啊(喂)。圖/wikimediacommons, CC BY-SA 2.5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0 期(2017 年 03 月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成語科學】海市蜃樓:「空中樓閣」和「沙漠綠洲」其實是不同的成像原理!
張之傑_96
・2023/07/14 ・174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前 108 年,司馬遷成為史官,決定寫一部縱貫古今的史書。10 年後,他因故觸怒了漢武帝,遭到宮刑,羞憤之餘,更加努力,大約在西元前 91 年,也就是他 55 歲那年,完成了曠世巨著《史記》。

《史記》約 60 萬字,當時還沒有紙,是用竹簡寫的,這是多麼大的工程啊!《史記》的內容,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 5 部份構成。本紀、世家和列傳,都是人物傳記。表是年表。書的內容較雜,「天官書」以記載天象為主,其中有段話,大意是說,海中有種巨蛤(蜃),牠吐出的氣,會化為樓台、宮殿等景象。成語「海市蜃樓」和「空中樓閣」,就是從這段話演變而來的。

古人早已意識到,海市蜃樓是虛幻的,人們便用來比喻虛幻的事物。讓我們造兩個句吧。

他的想法虛幻不實,宛如海市蜃樓,根本無法實現。

我們築夢吧,即使是海市蜃樓,空歡喜一場又有何妨。

話題回到《史記》天官書的那段話,海市蜃樓果真是海中巨蛤吐氣形成的嗎?當然不是,它是個光學現象,稱為蜃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沙漠綠洲

冷空氣的密度較大,折射率也較大。當地面空氣的溫度和高空空氣的溫度差異甚大,光線從暖空氣層進入冷空氣層產生折射,就會出現景物的倒影。在沙漠地區,白天地面曬得很熱,最容易產生這種現象。由於看到的是景物的倒影,所以稱為下蜃景

「下蜃景」的成像原理。當大氣垂直方向的溫度差異很大,且「上冷下暖」時,由於冷空氣折射率較暖空氣大,光線由冷空氣進入暖空氣時會向冷空氣的方向偏折,最終光線會彎曲形成「凹向上」的軌跡(如圖中 b),大腦收到光線後,視覺皮層會將光線解讀成直線前進抵達眼睛(如圖中 c),產生地面上的倒影。圖/維基百科
在春天的莫哈維沙漠出現的「下蜃景」,路面上的「假水」,實際上是地面上方的「藍天」折射到地面的鏡像。圖/維基百科

許多沙漠探險的書中都說,探險家看到倒垂的樹影,還以為遠處有座湖泊呢!其實是下蜃景。夏季在空曠的高速公路上,常會看到遠處水汪汪一片,其實是折射到地面上的藍天,這是最常見的下蜃景。

空中樓閣

如果地面空氣較高空空氣的溫度低,會不會產生海市蜃樓現象?會的。海水的溫度較為恆定,即使夏日炎炎,也不容易曬熱。如果有冷水流過,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到水溫的影響,有時溫度會比上層的空氣低,形成下冷上暖的反常現象。這時如因折射產生蜃景,會高出海面一些,所以稱為上蜃景

上蜃景(左)與下蜃景(右)的成像原理比較。上蜃景中,空氣「上暖下冷」,由上方暖空氣層進入下方冷空氣層的光線,會往冷空氣側偏折,光線最終形成彎曲且「凹向下」的軌跡(如左圖 1)。光線進入眼睛後,被大腦解讀成直線前進,產生空中的成像(如左圖 2)。圖/wikimedia
在日本富山縣魚津市拍攝到的「上蜃景」,原本地平線下的景物,被折射到地平線上方。圖/維基百科

海市蜃樓和地理位置、氣象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近海岸處的海市蜃樓,通常出現在平靜無風的夏季。就全中國來說,山東蓬萊可能是出現最多的地方。2008 年 6 月 14 日在蓬萊所拍的一張照片,海面上浮現出當地名勝蓬萊閣的蜃景。注意看,它是不是較海平面高出一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山東省蓬萊市海面拍攝到的上蜃景。圖/維基百科
所有討論 1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2

10
2

文字

分享

2
10
2
素養不是知識,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LIS 創辦人嚴天浩專訪
PanSci_96
・2021/09/24 ・210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在新課綱推行之下,「素養」這個詞成為熱門關鍵字,「對我來說,素養就是面對世界的行為模式,在面臨問題時,一個人會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科學素養就是『像科學家一樣思考』」LIS 科學情境教材(台灣線上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嚴天浩這麼說。

嚴天浩在大學時開始製作教學影片,最初的動機來自上大學後體會到城鄉差距、資源落差,想藉由線上教材擴大影響力,然而觀看次數卻不如預期。

2013 年起,嚴天浩和夥伴到台東,向「孩子的書屋」負責人陳爸(陳俊朗)請益,並長期蹲點接觸孩子,發現學生們面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為什麼要學」,因此意識到若要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不能只是單方面灌輸「老師想教的」,而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了解「孩子想學什麼」。

七年來,LIS 拍攝超過 100 支線上科學影片,包括將科學家的思想歷程、時代背景融入角色劇情的科學史,以及結合時事、生活情境的科學實驗,目前已經超過 250 萬觀看人次,也成為全台許多中小學的教材。

這次,LIS 歷時三年研發出一套科學實境解謎遊戲,不只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科學,也引導孩子練習「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什麼是「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過去,我們在國中課本裡學到的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假說、進行實驗、得到結論」,然而許多學生能對步驟琅琅上口,卻不見得理解背後的邏輯。LIS 分析百位科學家的思考歷程以及參考教育學者的理論,設計出適合培養國小學生科學思維的「科學推理階梯」,共有四個步驟,包括「發現問題」、「聯想原因」、「大膽假設」、「實際驗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嚴天浩坦言,對於國小的孩子來說,他認為最難的在於——第一步「發現問題」,這取決於孩子過去是否累積足夠的觀察經驗,因此,如何訓練孩子觀察是培養探究學習的重點。然而,在沒有老師的引導下,要怎麼讓孩子能聚焦在實驗的現象上,成為開發遊戲過程中的一大考驗,後來,團隊想出了運用 RPG 中的角色對話,設計句子讓玩家將注意力集中在現象上的差異,「當孩子觀察到的與他原本的認知有所不同,產生衝突時才會進而發現問題。」嚴天浩說。

有適當的引導,才能從問題中學習

在發現問題之後,還須激發玩家思索問題的意願,因此在遊戲中便成為一個個解謎關卡,玩家為了破關、練等會主動尋找答案,在玩完遊戲後得到的成就感,會讓孩子對科學產生動機,在未來有自信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面對問題。

嚴天浩說:「大學時我修過教育學的課,設計課程的第一步往往是『引起動機』,但我們認為應該從遊戲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一個『引起動機』,目前玩過這套遊戲的孩子有持續玩過兩個小時以上,玩得越久代表引起的學習動機越強烈。」

了解背後的意義才是學科學

然而,有時在做完實驗後,學生只會記得當時看到的實驗結果或現象,卻沒有把背後的邏輯和原理帶走,關於這部分,嚴天浩分享,「玩實驗」和「學科學」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了解每個步驟的意義,如同以往「食譜式實驗」,照著課本一步一步做,卻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因此,他們把演示型實驗設計成遊戲,將探究歷程拆分成關卡,透過與 NPC 對話帶領玩家思考,並預想玩家可能卡關的地方,就像是在蓋房子時的鷹架,一層層建構、支持,逐漸將學習的責任放回孩子身上,傳統課堂中搭鷹架的角色可能是老師,而在這個遊戲裡,是精心設計過的關卡提示。

讀到這裡,或許你會想問,在探究式的學習中,真的能夠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嗎?

「我認為探究學習中,知識其實只是附帶的。」嚴天浩解釋:「我們想告訴孩子的是,科學家最厲害的並不是他成功發現了什麼,而是他在失敗了那麼多次之後,還是願意繼續努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現在的台灣是二十年前教育的結果,那麼 LIS 正在改變的是二十年後的台灣,那時的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能有邏輯地看待、抱著自信的態度去解決,這是 LIS 的憧憬,也是我們對於台灣未來世代的期盼。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7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9
0

文字

分享

0
9
0
不只能「透視海底」還可判釋水稻田!淺談福衛五號的影像多元應用
科技大觀園_96
・2021/08/23 ・25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衛五號幫助研究人員算出海底地形、找出稻田分布。圖/fatcat11 繪

「透視」海底,用福五影像逆推東沙環礁水底地形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的副教授黃智遠、副教授任玄及副教授曾國欣選定東沙環礁,測試福衛五號影像反演水底地形的能力。成果顯示,在訓練資料品質佳的情況下,以福五影像建置水底地形的精度與超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的成果相當,可協助內政部產製電子航行圖、環境監測、生物棲地研究等。 

傳統常以船隻搭載聲納,或飛機搭載光達的方式量測水深,這兩種方式皆須現地量測,精度高,但成本也高,且淺海與爭議水區的量測會受限。多光譜光學衛星影像能穿透約 20 公尺深的潔淨水體,成為廣泛調查淺水域的潛力方式。

要以衛星光譜影像反演水深,仍需收集訓練資料(例如地形的現地量測資訊)當作「教材」,讓電腦建立正確的模式參數。「沒有太多人為擾動影響、卻又要有高品質的訓練資料 ,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選東沙環礁了!」東沙環礁有精密的光達測深資料,還有海水潔淨、淺水域面積廣大等優點。

此項技術的訓練方式是,輸入衛星影像各波段數值(主要為透水較佳的綠光波段)及其對應的實際水深訓練網路,網路模式訓練完成之後,輸入目標區域的衛星影像數值,就能推算出每個像素對應的水深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衛五號衛星於 2018 年 3 月 2 日所攝得東沙環礁影像。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為了衡量福五影像的表現,團隊也拿超高解析度商用衛星 WorldView2 的影像反演水深,比較兩者成果。福五反演的水深成果精度達 1.62 公尺,雖略遜於 WorldView2 的 1.26 公尺,但相差不遠。

黃智遠解釋,相較於房屋、橋梁等地物地貌,水下自然地形的局部變化通常較小,所以對於衛星影像空間解析度的要求也較低。在反演水深的應用上,使用福五或超高解析度衛星的差異不大,福五反演僅局部區域比實際地形略深。

光譜反演的挑戰在於訓練資料蒐集困難,不過,透過衛星影像產製水深還有另一種稱為「立體對測量」的方法。福衛五號可以對地「立體取像」——人的視覺因左右眼視角差異而能感知立體,資料也能整合不同角度的衛星影像產生視差,萃取出目標物的數值地形模型,再以此當作訓練資料,進行模式訓練、反演水底地形。

過去團隊與內政部合作,在東海南海的許多島礁進行水深反演,已累積起一套決策樹,考量目標區域具備的資料庫、資料品質、成本等,可為不同地區挑選、整合不同的水深產製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沙環礁水底地形。圖/研究團隊提供

雙衛星搭檔,提高水稻田判釋精度!

水稻田分佈判釋是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年度重要工作項目,農糧署與臺灣大學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教授朱子豪、遙測及資料加值組組長張家豪合作,以福衛五號影像結合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判釋水稻田,正確性達 92%,大幅提高偵測精度。 

由於雲林有充足的基礎資料可供驗證與訓練模型,研究團隊選定雲林做為研究區域,試驗福五的影像用在水稻田判釋可達多少能力。 

團隊使用福衛五號影像,搭配 22 組歐洲太空總署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entinel-1」的開放資料,並試驗了三種方法:僅使用福五(光學)影像、僅用雷達影像、兩者相互搭配。結果顯示,整合兩者的效果最好,判釋正確性最高可達到 92%,高於單用光學或雷達影像的 90%、80%。

「光學衛星最大的限制就是雲!」雲會遮擋目標、影響判釋,而農作物判釋的取像時機又相當關鍵,取像時有雲就沒輒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會主動發射微波到地面再接收反射波,可穿透雲層,不受雲覆與日照影響,可補強不同時期影像,取得水稻田從插秧、成長、結穗的時序變化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研究的突破在於,只用了單一分類器全自動判別的條件下,偵測精度大幅提升,更是首度只用一個時間點、單張光學影像就達到了。團隊對此也相當興奮,「可能因為福五當時在 11 月取像,剛好是水稻結穗時,影像特徵與其他作物差異較大。」張家豪解釋。 

推測了面積,可以進一步推估產量嗎?「一公頃稻作能收成 1,000 公斤或 4,000 公斤,有太多因素影響了。」朱子豪說。溫度、溼度、施肥、天災、病蟲害等都會影響收成,此類研究在平遂的情況下可大致估產,尚難達成精確估產。

福衛五號的自然彩色影像,綠色標記為水稻;黃色標記為非水稻。圖/研究團隊提供

掌握物候特徵是判釋關鍵

未來若要擴大範圍,判釋全國水稻田面積,由於各地農民栽種時序、田間管理多變,如何選擇適合的取像時間會是一大挑戰;若要擴展到判釋其他作物,則得視其生長特徵進行更多的分析比對。

張家豪舉例,判別柑橘類的常年果樹、葉菜類極困難,果樹在光學影像上看起永遠是綠色一片,也無足夠的栽種方式差異、生長週期特徵和其他特性可區辨;檳榔、椰子、香蕉從空中看都是放射狀葉片,雖可參考栽種密度與高度,但影像的空間解析度也得提高至 60 公分才能精確判別;蔥、蒜皆屬旱作,需要空間解析度優於 60 公分的影像,搭配如地區性栽種時序、田埂排列鮮明的地表特徵,有機會判釋成功,「但要是田裡混作個青江菜,就分不出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梅樹是另個成功案例,它在 12 月下旬會落葉,隔年 2 月開花長葉結果。團隊曾執行判釋南投水里梅樹的研究,標定幾個時間取像,「若有某個區域在十月是綠葉、入冬出現裸露地特徵、然後變得白白的(開花)、四月又出現綠葉,那就很可能是梅樹!」但李子與梅樹的影像呈現類似,生長期也相近,要是沒在生長期重疊前順利取像,就會混淆兩者。

以衛星影像判釋作物不光是直白的「看照片」或分析光譜,掌握作物的「物候特徵」才是關鍵。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4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