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紐特是我同行!麻瓜猛禽保育員眼中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果殼網_96
・2017/01/23 ・4809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69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鳥窩裡的貓妖|猛禽保育員

我是一個麻瓜野生動物保育員。

我的工作是救助野生動物並最終將牠們野放自然。這一點上,我和《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主角紐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是同行。所以你大概能猜到,整部電影我最羡慕的,就是他的那個手提箱了。

ds-64qo3q8nihds3ynarabpuhhkgfznqnfrx6edvfxpyagaa9gaaaepq
內有魔法生物新天地的魔法手提箱。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怪獸怎麼住?

紐特可以用一個箱子攜帶幾十種不同的魔法生物,在箱子裡的異空間,每種魔法生物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這真的太棒了——但也肯定非常辛苦。他要瞭解每一種魔法生物的需求,並盡量還原適合牠們的生境,還要瞭解牠們的習性,讓牠們自由表達天性,給牠們適合的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n6oe9fuo40ks2ayyy7zjfon7ixfc4rpvkyd4tx2wgryagaaraeaaepq
不僅是木精,每種神奇動物都能在箱子內生活在自己適宜的環境中。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魔法世界裡手提箱能做到的,在麻瓜世界就得有一整個合格動物園或者動物救助中心。但是雙方的目標是相同的,這些目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動物福利」。這些都是動物真正需要的最基本需求,滿足不了這些的,統統可以視為虐待動物。

滿足這一點比你想象的難很多,因為我們很難帶入動物的感受。比如,有一些貓頭鷹咖啡館,每天把很多不同種的貓頭鷹拴在杠上讓人摸,一群群的無知民眾過去大喊著「卡哇伊~」。然而,看的人覺得萌,牠們自己可不這麼覺得。貓頭鷹都是聽力非常敏銳也很膽小的物種,牠們在幾乎毫無光線的條件下都可以光憑聽力捕獵,站在離地幾公尺高的樹枝上都能憑聽覺抓住 40 cm 左右厚雪層下跑過的老鼠。且不說拍照和叫喊聲,就連呼吸的聲音在這麼近的距離上都已經是打擾了!

更何況,不同物種的貓頭鷹在野外都是敵人,是會互相吃的啊,把牠們拴在一個小空間裡是什麼意思?大的乾瞪眼,小的每天都到睡不著。

qut8hzubvjcezj91ney8wwujngmvba5sqh6ym7pzwsz0aqaatqeaaepq
貓頭鷹咖啡廳裡被拴在杠上的貓頭鷹。圖/By 和菓子 @ voceblog

店主甚至還讓人摸牠們,且不說雙方會不會互相傳染疾病,牠們不是貓狗啊,並沒有經過適應被摸的馴化過程。看牠們縮緊身體閉住眼睛的樣子,那是處於壓力狀態。人是太久沒遇見天敵了,都忘了壓力狀態是什麼感覺——大概需要跳進獅虎山幾次才能回想起被巨獸支配的恐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哎呀扯遠了,讓我們回到魔法世界。(還是好羡慕紐特的手提箱能完整複製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環境啊。)

怪獸哪裡來?

但是他箱子裡的至少幾十種動物,都是哪裡來的呢?想必是他從野外救來的吧。看著牠們幸福生活的樣子,一般人多半不會想到這些生物的過去——但現實中,這些生物,往往都是歷盡了苦難。

紐特千里迢迢前往美國的目的,是為了野放一隻雷鳥。(不要吐槽他為啥坐輪船啦,哈利波特世界的設定裡有提到過只有最強的魔法師才能只靠咒語環球旅行。)雷鳥是北美神話中最強大的猛禽,都要落到需要救助的境地,現實中的那些猛禽,命運往往更加悲慘。

wbkmsa2bm-sypb37qdlbcm7nh9mcwsisp4duhht7a9pyagaa-aaaaepq
強大的雷鳥也需要紐特從埃及將它解救出來,更不用說現實生活中的猛禽。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鳥不會說話,身為麻瓜的我也沒有公冶長或者怪醫杜立德的特異功能。一隻被救下的猛禽也許受過傷,也許生著病,也許中毒了,也許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而我們只能從牠們的體重、龍骨突指標[註]、脫水情況、瞳孔反射、羽毛完整度、X 光片、血檢結果等等,來間接地判斷傷病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龍骨突指數可用來判斷鳥類的消瘦程度,健康的鳥因胸肌發達,多看不到龍骨突;而受傷、挨餓、被關都有可能造成鳥肌肉慢慢萎縮,使得龍骨明顯突出,依鳥種的新陳代謝速度可以來判斷牠沒有正常取食和運動多久了。

如果一隻猛禽羽毛襤褸、向人乞食或有異常的攻擊行為,那都說明牠曾被人非法飼養過,有的還可能有口腔毛滴蟲或線蟲。如果跗蹠上留有腳帶或腳掌出現禽掌炎[註],那牠就 100% 是鷹獵的犧牲品。

  • 註:人工飼養的猛禽因為無法飛翔,長時間站立在不適合的棲架等因素,造成腳掌發炎,也就是所謂的禽掌炎。
圖/IMDb
圖/IMDb

最麻煩的情況下,牠可能同時還有骨折,因為不能再飛而被不法鷹獵者拋棄。有些骨折顯而易見——跛腳、癱瘓、翅膀下垂無法收攏等等。但遇到龍骨突、鳥喙骨骨折時,往往不會有明顯的姿態異常。除此之外,因為鳥的體表被羽毛覆蓋,一些外傷,甚至一些子彈帶著部分羽毛和異物打進體內的槍傷,僅憑肉眼觀察都不容易發現。這就需要保育員在給病患做初檢時盡量仔細,遇到可疑的硬痂、瘀血或骨折都要拍 X 光確認。

受傷情況確認後,我們並不會立刻動手術,因為牠們可能有嚴重的脫水和虛弱,只要傷口沒有嚴重的感染,我們通常會先為牠們補液和補充體力,這樣牠們更容易挺過全麻手術。

如果一隻猛禽順利挺過了手術和危險期,牠將進入術後護理和康復期。牠的傷口愈合情況如何?有沒有自己亂咬綳帶的壞習慣?有沒有自己製造出新的傷口?食欲如何?有沒有正常吐食繭[註]?排便如何?牠的羽毛是不是在正常生長?牠是否能自如飛行?耐力如何?見到人有沒有過於親近或主動攻擊?……這些問題統統都是保育員要關注的。一隻猛禽的康復期可能有幾周,也可能有一兩年。在這段時間裡保育員會為每一隻猛禽制定單獨的檢查和評估計劃,而當一隻猛禽的生理和行為完全正常時,戴上環(有時還會安裝無線電或 GPS 信號發射器),就是保育員準備放飛牠們的時候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猛禽類將食物吞入後,會將無法消化的部分(例如毛皮、骨骼、牙齒及羽毛等),集結成類似蠶繭形狀的東西再吐出,吐出的東西又稱「食繭」。

怪獸去哪裡?

為了讓千瘡百孔的紐約不著痕跡地恢復如常,紐特不得不提前放飛魔法雷鳥。紐約州在東北,亞利桑那州在西南,以現在麻瓜的科技水平,坐飛機大概 4 個小時就能到,相信這個路程對於魔法生物來說不算什麼,唯一需要擔心的是牠在埃及被禁錮那麼久了,還能不能適應亞利桑那州的氣候?知不知道吃什麼、怎麼捕食?那裡還有沒有別的雷鳥?牠能不能跟人家和睦相處?萬一人家生氣趕牠牠打不過怎麼辦?萬一人家喜歡牠,牠看不出來怎麼辦?萬一牠喜歡人家不會表達怎麼辦?牠知道怎麼生小雷鳥嗎?生出來知道怎麼養孩子嗎?那裡會不會有別的魔法生物會吃雷鳥?牠知道怎麼躲避敵人嗎?牠被紐特救過,會不會覺得所有人都是無害的?萬一再遇到魔法生物獵人怎麼辦?

faxhd93e8bgs4rdclbkdr5syc1qheukg1axtpbls2hjmbaaaawiaaepq
從孵化一直到放飛,紐特根本是這些怪獸的媽了。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說好的唯一呢?哎呀對不起,又開始碎碎念了,但是麻瓜世界的野生動物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都成習慣了。麻瓜保育員們必須知道,哪些是林鳥、哪些喜歡曠野,哪些需要有大魚的水域,哪些要白天放,哪些要在夜間放,哪些是本地夏候鳥,哪些是冬候鳥,哪些是留鳥,預放飛地該物種得密度如何,人為威脅情況如何……

假如把一隻鵟放到密林裡,很快你就能看到牠撞得頭破血流,因為牠是曠野鳥類,沒有足夠的飛行技巧來應對面前橫生的枝節。假如你在大清早放飛一隻貓頭鷹,1 分鐘之內你會看到方圓幾平方公裡內的喜鵲烏鴉都會過來圍毆牠。而那隻飛行速度不快技巧又不好的貓頭鷹,正倉皇逃竄,最後可能縮在某棵大樹上等天黑,期間被一百隻鴉科動物吵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嗯,這是鴉科動物的本能,人家領地意識強嘛。假如你在北方的隆冬放飛一隻東方角鴞,牠用不了多久就會凍餓而死。所以在麻瓜的世界,必須在亞利桑那州放的動物,我們是不會輕易在紐約撒手的。

而野放動作就差不多一樣了。麻瓜們的野生動物專用運輸箱雖然沒有異空間,但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不會給動物造成二次傷害。它有柔軟有彈性的內壁,扎著幾個通氣孔,保證動物看不到外面又不會憋死。到了野放地點後,我們會打開箱子,讓牠們觀察好環境,自己選擇離開的時間。而我們和紐特一樣,目送牠們離去,祈禱牠們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也想救助怪獸!

我在微博上經常會需要回覆撿到小鳥的人,也有許多麻瓜跟我抱怨過「為什麼別人都能撿到小鳥,就我撿不到?」其實每個麻瓜都可能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當然也許還曾經救助過魔法生物但是被施了遺忘咒……)。但是救助不能憑感覺,還是要懂得一些動物的感受的。

kpl7vmjv8qq8gxlyppoojbwlsw3kynvd_ehznbiozh5sawaamaiaaepq
也許你曾陪紐特走過一段神奇歷程,只不過後來淋了一場雨。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那麼遇到需要救助的普通野生動物時該怎麼辦呢?首先要記住,牠們正在痛苦中,滿心驚恐,而牠們無法理解我們的善意——想想看,你動彈不得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巨大的陌生生物靠近你,你們無法交流,不知道在牠眼裡你是不是一頓美味。這個時候換了誰都會奮力掙扎的,牠們可能會傷人,也可能自傷。為了保護雙方,我們建議用大一點的衣物迅速罩住牠們,主要是遮牠們的眼睛。麻瓜或許會有黑暗恐懼症,但是對野生動物來說,看不見東西的時候多半會停止掙扎。

接下來,我們要想辦法控制住牠們的「武器」,以猛禽為例,牠們的進攻都來自喙和爪,那麼我們在把持和轉移牠們的時候就要控制住頭部和跗跖,順帶收攏住翅膀。這個過程中最好能戴上厚一點的手套保護好自己。

然後我們可以給牠們做一個簡單的體檢,如果牠們有明顯的骨折,可以把患肢固定在軀幹上。切勿給鳥類的創口塗抹雙氧水、紫藥水和雲南白藥——這些東西會造成結締組織壞死。之後我們可以把牠們放在一個打了通氣孔、墊了厚毛巾的紙箱裡,蓋上蓋子,營造一個安靜、黑暗、溫暖的環境。(千萬不要把野生動物放在籠子裡,如果你不想看到牠們撞得頭破血流的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盡快聯繫當地的救助中心,請專業人員救助牠們。就好比我們麻瓜手上生病的時候,還是盡快去醫院比較好。

然而還是好想吐槽一下紐特

雖然紐特來美國的目的是將他從埃及救助的魔法雷鳥野放到它的自然棲息地,這個出發點很美好,但是他沒有報關啊……糊弄一下麻瓜邊境檢查就算了,美國魔法國會都不知道也沒有允許他帶這些生物入境呀!

在麻瓜世界裡,如果你攜帶一大堆活物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而沒有提前報關並取得許可,那就屬於走私。你的這些活物會被沒收,而你會面臨處罰——嚴重點可能會坐牢。為什麼會這樣規定呢?

1. 從衛生防疫角度看,如果入境的是活體生物,牠們可能會攜帶一些本土沒有的病原微生物,而本土物種可能對這些病原微生物沒有抗性,一旦爆發大規模感染,可能對某一物種、某一生境或農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從生態保護角度看,有些動物有很強的適應力或危險性,一旦牠們逸散到本土生境中,可能對該生境內的其他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這樣的物種我們麻瓜稱之為「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雀鱔、紫莖澤蘭都是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物種。

3. 從物種保護角度來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 簡稱 CITES)締約國的海關會拒絕或限制瀕危物種及其製品出入境,其目的是保護那些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不因國際貿易被大肆破壞。

k1vg-ivefvme1m4yheif3dyelmq2gzzgivh0hwocl_hdagaa1weaaepq
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圖/By Massimo Lazzariderivative,  wikimedia commons

好了,現在看看紐特,他帶去的魔法生物逃逸後的確在紐約製造了一些小麻煩。萬幸,沒有形成特別嚴重的後果。但是這些可憐的傢伙差點因為被當局發現而慘遭滅頂,再想想萬一逃逸的是毒豹(Nundu)和閻魔惡靈(Obscurus)……不管是魔法師還是麻瓜,人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承擔不起那個後果,對吧?

yo-ssy58bdcrvgxhxhaxzdzjqer4tmkx-g3gpud1gel0aqaazaaaaedj
在這些小麻煩里,最麻煩的可能就是玻璃獸了。圖/《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本文來源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編輯:Ent。本文禁止二次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好好洗個手,病菌遠離我:源自於19世紀產房的血淚知識
Curious曉白_96
・2020/02/10 ・338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飯前、飯後、廁所後要洗手,是個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概念。但這樣一個「二十秒護一生」的動作,真正開始推廣普及的時間可說是非常的近代,甚至曾經遭到專業人士的抵制喔。
究竟「洗手護健康」的概念,是從哪開始的呢?

未知細菌與病毒的年代,賭上性命的產婦們

19 世紀,一個對於細菌、病毒的概念一無所知的年代,由於缺乏正確的衛生習慣,醫務人員極少洗手及使用乾淨的醫療器材,而醫院也總是充滿著各種體液的惡臭味(光想像就令人不寒而慄><),接受治療後卻死亡的人數比例也居高不下(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送進醫院治療就相當於一隻腳踏入棺材了!)。

當時醫院內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就是產婦。有些產婦們生產後會出現高燒,人們將其稱為「產褥熱 (puerperal fever) 」, 19 世紀中期的歐洲及美國均發生此疾病,感染產褥熱的產婦最高死亡率達 35 % 1!這樣說對於現在的我們或許無感,但在那時產褥熱可是婦女的第二大死亡疾病,僅次於結核病。然而其病因卻未被查明,因此母親們在醫院生產就等同於跟死神搏鬥。

從美國畫家托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於 1875 年的畫作《The Gross Clinic》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外科醫生未配戴手套而使雙手都沾染病人血液,而畫中所使用的器具及繃帶也均未經消毒便開始用於手術,顯現當時的醫療並未有近代的衛生概念。圖\flickr

死亡率明顯較高的「死神產房」

在這醫師被視為死亡之手的年代,一位名為塞麥爾維斯 (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的醫生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院內有兩間產房,然而第一產房孕婦引發產褥熱的發生率相比第二產房,卻高達 3~8 倍,讓當時的產婦們都指名要第二產房接生,深怕進入第一產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間產房明明都是一樣的設備,一樣的醫療程序,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這樣令人無法忽視的差異,也使塞麥爾維斯醫生決心要深入調查其中原因。

為保生產後母子均安,19 世紀的婦女於維也納總醫院生產時,爭相指定於第二產房生產,懼怕進入產婦死亡率較高的第一產房。圖\wikipedia

破解死亡疑團關鍵:同儕之死

塞麥爾維斯醫生當起了醫界偵探,探查兩間產房床位配置,空氣潔凈度,操作流程,甚至宗教儀式:那個時候的醫院常進行祈禱儀式。但這些探查結果都沒有差別,唯一有差別的是第一產房是醫學生教學病房(多為男性負責助產),第二產房是助產士教學病房(多為女性負責助產)。

塞麥爾維斯醫生開始 OS :
「難道……醫學生的接生技術真的有比助產士差嗎?」
「不對呀~醫學生所培養的技能比助產士還更專業,不可能有這樣的烏龍呀……」
「還是…真的像外面的傳言那樣,男性接生真的比女性接生粗魯,而導致孕婦子宮感染?」(設計對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當塞麥爾維斯醫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卻收到同儕去世的噩耗。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同儕也是產科醫生,在一次產褥熱病人的屍檢中,不小心被解剖刀劃傷了手,而屍體的血液也滲透進傷口,不久,他便出現如同產褥熱的高燒而病逝。

這使得塞麥爾維斯醫生突然靈光一閃,發現屍體上必定帶有某種毒素,而且產褥熱會透過血液傳染。這也讓他聯想到自己醫院內的醫學生們都是上完大體解剖課後(沒有洗手)便來產房幫孕婦接生。醫學生的手接觸了屍體後,又接觸了產婦們大量出血的陰道口,而這些學生手上的「髒東西」便會造成孕婦們接觸感染。

1861 年塞麥爾維斯醫生為捍衛產婦們的生命安全,而撰寫《產褥熱的病因、觀念、及預防》一書,總結了產褥熱的數據及分析,內容後半段則是反駁其他人發表的意見,而招致後續醫學界對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強烈批評。圖\wikipedia

被忽視的洗手觀念,被時代抹滅的救命醫生

塞麥爾維斯醫生認為產褥熱的真相就是這些醫學生們的手不乾淨,因此規定之後進入產房前,任何接生人員一定要用消毒液(當時使用次氯酸鈣,俗稱漂白粉的溶液)徹底洗手,自此之後第一產房的產褥熱死亡率大幅下降至 3 %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塞麥爾維斯醫生紀錄維也納醫院中產婦們發生產褥熱而引起的死亡率,自從 1847 年後塞麥爾維斯醫生強力推動消毒液洗手再接生的規定下,產婦因產褥熱造成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圖\wikipedia

但是,你以為這名偉大的醫生發現洗手的重要性,從此病人在醫院就過著平安又健康的醫療生活了嗎?很不幸的,這並不是個 Happy ending。

事實上,塞麥爾維斯醫生提倡的洗手觀念並不為當時醫生們所重視,隨後他反而不被醫院續約,並持續遭受醫界關於洗手觀念的強烈批評,最後精神崩潰,於 47 歲病逝。

直至此後 10~20 年,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 從肉湯腐敗發現所謂的細菌汙染,及外科消毒法創始人約瑟夫·李斯特 (Joseph Lister) 、細菌學始祖羅伯特·科赫 (Robert Koch) 等研究相繼出爐,證實了「微生物」的存在與影響。才終於為塞麥爾維斯醫生提出佐證,也算是讓這名被世人所忽視的醫生做出的偉大貢獻得以申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至今日,勤洗手已然成為醫院的常規流程,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衛生保健之道。

正確洗手,病菌遠離我!

在看完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壯烈故事之後,生長在現代的我們是不是該感到慶幸呢?但是,你知道不正確的洗手方式(例如:只有用水沖一沖、肥皂迅速抹個,意思一下……)就相當於沒洗嗎?以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該怎麼正確洗手吧!

不可錯失的六大洗手時機

  1. 吃東西前:正所謂「病從口入」,手上的病菌若接觸到餐具或食物,就有很大的機會把病菌也一起吃進身體裡。
  2. 上完廁所後:大家都知道排泄物的骯髒程度,馬桶也總是充滿各種病菌,在上完廁所後,手上多少都會沾染到這些病菌。
  3. 打噴嚏或咳嗽後: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掌摀住口、鼻,或是用衛生紙擤鼻涕時,手常常或沾染病菌。(小叮嚀: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掌摀住口、鼻是錯誤的!應用胳膊摀住,才能避免手掌再去碰觸其他東西而傳染病菌 7
  4. 進出醫院時:為了保護院內病患及自身的健康,無論是進醫院看病或探望親友,或是離開醫院都務必洗手,避免將病菌帶進或帶出。
  5. 摸 Baby 時: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所以病菌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危害, Baby 雖可愛,與他們接觸前要好好洗手才能減低對他們的傷害~
  6. 外出回家時:外面的世界都有肉眼看不見的病菌,因此回家時務必要先洗手,並換掉外出時的服裝。

超萌的柴柴也加入洗手陣營了~還不跟風?正確的洗手時機大家一起跟著做吧!圖\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

以上 6 大時機,你都做到了嗎?確「時」洗手,才能保護你我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洗手七字訣,你背對了嗎?

除了大家熟知的「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其中的「搓」學問可大了~還包含「內、外、夾、弓、大、立、腕」,這不是什麼武術招式,而是可以幫你把手手洗得一乾二淨的方法。讓我們來一一學習這幾個分解動作吧!

  • 內:手心互相搓洗
  • 外:仔細搓洗手背
  • 夾:雙手食指交合,指縫搓洗乾淨
  • 弓:一手弓起,放於另一手的手心上搓洗手指背
  • 大:搓洗大拇指及虎口
  • 立:仔細清洗指尖
  • 完:清水沖淨,並確實擦乾雙手

什麼?!你說光是文字說明很抽象?好的~圖片上~

學習正確的洗手招式,才能練就對抗病菌的好功夫喔! 圖\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

參考資料

  1. Ataman, A. D., et al. (2013). “Medicine in stamps-Ignaz Semmelweis and Puerperal Fever.” 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14(1): 35-39.
  2. The 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
  3. 洗手的歷史: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這個習慣而被毒打至死
  4. 被時代否定的天才,崩潰致死的醫學先驅 Semmelweis
  5. 你知道原來醫生手術前是不洗手的嗎?
  6. 不必搶口罩!遠離武漢肺炎正確洗手最簡單有效 6個時機要記牢
  7. Coughing & Sneezing
Curious曉白_96
1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對於科學新知充滿好奇心,對於一切新知都想通曉明白,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所貢獻於社會的曉曉科學家!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野放過後,關心小熊的你可能還想知道……——《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19/07/12 ・19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當代的動物保育議題,無論是棲地保育或是野生動物復育,都與人類的行為選擇息息相關。本次《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專題搭配本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希望初窺這個龐大題目的一角:生而為人,遇上野生動物,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編按:在小熊野放回家之後,這裡有幾個關心小熊的朋友會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無線電追蹤會不會干擾小熊?

無線電追蹤的目的,是為了野放後追蹤監測瞭解小熊的行蹤,並達到及時預防性介入保護和管理的作用。

小熊繫掛的桃紅色人造衛星發報器追蹤項圈是德國製造,也是很多國家的熊類追蹤所採用,市價二十五萬元(不含資料傳輸費),由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贊助。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可下載衛星定位的最即時點位資料,掌握動物行蹤。

項圈同時具有 VHF發報器,可讓研究者利用地面無線電追蹤的方式,監測小熊的所在位置及行走的路徑。無線電波的訊號,動物本身當然聽不到。

但藉由研究者手中的接收器,當動物在偵測範圍內(如黑熊發報器約一到三公里內),便可接收到電波的頻率和振幅變化,也就是訊號快慢和大小聲(嗶嗶聲),藉以判斷動物活動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繫掛的追蹤項圈能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追蹤。

對一隻還在成長的個體而言,繫掛發報器需格外謹慎小心,必須考量頸圈能夠隨體態增長而調整變大或具延展性,以免對動物造成壓迫。同時還需考量自動脫落系統的設計,也就是說,當發報器的電池耗盡時,頸圈會自動脫落,避免讓動物再帶著沒有研究功能的器材。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動物福利考量。

小熊項圈重量為其體重的 1.7 %,比一般學界建議的 5 %為低。我們還特別增設四段式延展性裝置,皮帶上有鈕扣數個,會隨小熊成長頸圍擴大而磨損縫線導致鈕扣脫落,從而延展項圈長度,減少對動物頸部的壓迫。此外,這套系統本身具程式設定的功用,電力預計二年,但目前我們設定改為一年後自動脫落。

但考量萬一程式設定失靈,我們另增設自然分解法脫落系統,加裝一段牛皮,如此在野外風吹日曬雨淋和壓力的作用下,較脆弱的牛皮便會自然分解斷裂(以先前黑熊研究經驗來看,曾有不到一年便脫落的個案)。項圈脫落後,便無法得知小熊在哪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野放有可能會失敗嗎?

有的。野放的失敗代表著這隻熊無法真正回歸自然。其中較為常見的例子就是人熊衝突、意外死亡。

人熊衝突是國外野放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熊受到人類食物吸引後進行搶食、或是進到人類的區域進行覓食等等,這樣的熊也被稱為「問題熊」。

在國外,這樣的熊通常會進行行為矯正,以威嚇、噴辣椒噴霧等方式讓熊不敢再次接近人類,但是若次數過多,熊可能就會走上回到籠子被圈養,或甚至被安樂死一途,這樣的結局都不是任何人樂見的。

意外死亡,最常見的就是誤觸陷阱,或遭人獵殺。台灣山區仍常可發現各式陷阱,這些陷阱雖然不一定會使熊馬上致命,但缺手斷腳的熊,不論是在覓食、對抗別的熊來說,都是弱勢,在人道立場、自然保育的角度來說,都是非常令人心疼的。

圍籬外的野地,才是真正的「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放成功與否,野訓團隊和熊本身能做的仍是有所局限。因此,想要真正成功野放小熊,需要民眾和各相關管理單位的配合和努力,二者在有熊出沒的地區都需要知道如何處理遇到熊的情況,同時加強非法狩獵的通報和查緝,還給黑熊和其他野生動物更好的山林。

我們可以為野放的小熊做什麼事情?

除了關心小熊之外,我們可以從生活中以及社群媒體上推廣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相關資訊。

此外,我們也可以注意在登山的時候,不要隨意丟棄食物、垃圾,還給山林最原始、自然的環境,並且在登山時配戴熊鈴、適時發出聲響,使熊知道這裡有人,這樣可以幫助熊減少和人面對面的機會。一般民眾也應該杜絕消費山產和熊類相關產製品,徹底根除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市場。

如果是住在鄰近野放小熊山區的部落,可以積極參與野放小熊的說明會,瞭解小熊野放之後可能給部落帶來的影響,以及瞭解若是遇到熊該如何應對。此外,除了個人應避免非法狩獵活動之外,若有發現相關不法活動則可儘速通報相關單位,以實質的行動來幫助小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關心更多,可洽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目擊或發現任何黑熊活動痕跡(爪痕、糞便排遺、腳印等),可以協助收集資料,熊出沒通報系統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9年7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2019 年 6 月,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