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大哉問:為何常識會說謊?》

EverDark
・2012/01/15 ・371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Uploaded from the Photobucket Android App

講話極端辛辣的經濟學家(數學家)藍思博又推出新作啦!

事實上他的《公平賽局》我一直很想找時間寫專文推薦,不過不知為什麼地這件事始終一直擱置。(真是沒有說服力。)
這次我可要好好把握這股衝動了。呼。

與作者之前總是以經濟學為主軸的著作不同,這本《大哉問》是內容涉獵廣闊的泛知識思想作,議題包羅萬象,從無神論、經濟模型的簡化、到歌德爾不完備、海森堡測不準定理;談(反)宗教、談存在、談邏輯辯證、談因果關係、也談是非道德,這真的就是上天下海的一趟科普狂旅!且從本書的目錄構成就能對它的「泛知識」傾向有所了解,讓我們來看看——

引言 旅程的起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部 真實與虛幻
第一章 宇宙是一種數學存在——萬事萬物都是數學結構
第二章 補充說明——建構「不切實際」的經濟模型
第三章 理查.道金斯的謬誤——對上帝說不

第二部 信念的真偽
第四章 不求甚解——為什麼聲波不起漣漪?
第五章 補充說明——色決機制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弊害
第六章 找不到真信徒——不信卻說信
第七章 扭曲事實——否定自由意志與超感知覺
第八章 不誠實的真相尋求者——鑑識洩密間諜

第三部 知識的起源
第九章 「為真」不等於「可證明」——歌德爾不完備定理
第十章 補充說明——海格利斯對戰九頭蛇怪
十一章 不完備的思考——人腦vs.電腦棋逢敵手
十二章 推導純邏輯知識——守身如玉反助長愛滋病的傳播?
十三章 建立證據證明因果關係——上網路越高,性犯罪越少?
十四章 知識的緊箍咒——神祕莫測的電子
十五章 補充說明——量子糾結

第四部 是非對錯
十六章 判斷善惡——一命抵十億人的頭痛
十七章 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蓋茲用一萬美元買窮鄰居們的一夜好眠
十八章 「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行為指南——律師、小丑與奧運選手,誰的社會貢獻度更高?
十九章 不做缺德鬼——反移民的荒謬與造福後代子孫
二十章 兒童遊戲場上的經濟學家——九大公平遊戲規則
廿一章 補充說明——《塔木德》遺產分配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五部 心智的運作
廿二章 如何思考?——九要訣建立清晰思維
廿三章 選對科系——給大學生的忠告

這種看似亂槍打鳥式的知識思想啟蒙,意外地非常有趣。雖然《大哉問》書中各部章節內容大致獨立,不過背後支持它們的體系仍是一脈相承:
以人文關懷為最終訴求的邏輯思考。藍思博出身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這本書堪稱就是表露他內在世界觀的一部「數學哲學」的思想著作。

(關於數學哲學——我很喜歡使用類似用詞,好比牛頓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那樣。)

任何人大概都無法完全被他所說服,遑論他那辛辣到近乎攻訐的冰冷幽默,很容易招致多餘的反感,但我很喜歡。事實上,我也沒有同意他書中的所有觀點,比方說藍思博對「自由意志」的堅定信念,絲毫沒有動搖近來深植我心的懷疑種子,他那看似措辭強烈實則輕描淡寫的論述,也完全無法說服我倒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面是個反例,書中大部分針對其他議題的觀點在我看來都很有力道,也讓我產生許多正向的思想回饋,獲益良多!以下我就簡單挑選幾個書中涵蓋的議題,來推銷這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每個議題我都會嘗試引用書中藍思博的話語,我想把這位經濟學家骨子裡尖酸刻薄式的幽默或多或少地也染進這篇專文推薦的色彩裡,覺得這才更能凸顯本書那些「知識外娛樂」的附加價值。(笑)

(各位完全可以從我挑選議題的方向來察覺我個人對某些議題甚至是其背後結論的偏好。)

不過,還是先寫在前頭——
在我看來,人類的思想大地一直都處於戰國時代,從來不曾和平。而這本書(乃至於試圖推銷這本書的這篇文章)很可能使一些人極度反感、或者被大大地激怒,而且這是合理而可以預期的,所以它才夠格被稱之為一本思想作品。

而且,
我喜歡從最刺激的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談道德吧!

『……其實我們一直在現實生活中贊成隨機殺人。我們明知開車、興建游泳池、使用疏通劑、喝龍舌蘭酒,會導致一些人死亡,但仍繼續這樣做。為了讓其他人能開車到歌劇院,已經有人為此喪命。』

——史蒂夫.藍思博《大哉問》第215頁

道德的哲學觀點從最粗略的角度出發起碼可以劃分為「義務論」與「結果論」兩種看法,前者認為某些行為是絕對錯誤,後者認為行為招致的後果決定行為是否錯誤。

這之間確實存在模糊地帶。
有時候我們從結果論的角度看待議題,有時候似乎又轉換成義務論。
我們談善意的謊言,顯然說謊不完全是不道德。
那麼殺人呢?
究竟有沒有善意的殺人這檔子事?
這背後顯然就大有文章了。

『任憑一個人死於腎臟疾病是可以接受的,
而從他的抽屜裡竊取一毛錢卻是不對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史蒂夫.藍思博《大哉問》第218頁

偷竊是不對的。
帶著一顆多餘的腎臟而無視那些需要器官捐贈的病人,則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的價值觀倍受挑戰,但我們顯然是寧可裝作不知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在網路上竄紅的討論之賜,現在很少人沒聽過電車問題的道德兩難困境了吧!我簡直懶得重述其內容。人們對於親手推一個無辜的胖子墜落軌道藉以拯救可能被電車撞死的五個人,這樣的行為,本能上有所抗拒——其抗拒程度遠超越如果你只是按下一個開關讓電車軌道改變,而還是使得電車撞死另一條軌道上的一個人。

整件事情以結果論的角度能呈現明顯的輪廓:犧牲一人救了五人。那我們到底在抗拒什麼?這個兩難議題點出一個存在腦科學基礎的關鍵,就是我們對道德的判斷存在基本的情緒因子。而這個因子又是從演化而來。在認知神經科學家葛詹尼加的大作《大腦、演化、人》中曾經相當深入地探討這種「道德羅盤」的內涵,此外,喬納.雷勒的《大腦決策手冊》裡也有一整個專章介紹道德的神經科學基礎。

(其實我真該另開專文推薦《大腦決策手冊》這本書,不過也還有堆積如山的其他腦科學科普書同樣值得推薦卻有待本人的惰性瓦解……)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接近義務論哲學觀的道德本能,對某些事物存在天生的反感。更具體地說,科學家發現大腦腹內側皮質受損者對於電車問題的兩個方案表現出毫無掙扎的「冷漠」。他們會推那個胖子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想想以下這個:

十億人正遭受相當輕微的頭痛困擾,只要殺死一個無辜的人,所有人的頭痛立刻停止,否則將再持續痛一個小時。殺掉那個無辜的人,可以嗎?

可以嗎?
這裡所謂的可以,
我們是在問:這麼做是道德的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海薩尼提出「失憶症原則」,認為關乎道德判斷的決策需要人們將自身利益與之脫鉤。所以當窮人讚成徵富人稅,我們有理由懷疑背後的利己思維。如果一個人做判斷是根據失憶症原則——他不知道自己的實際處境——接下來才是道德問題。有趣的是此時人們依然以相當程度的利己思維來面對問題,「我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成為那個被推下去的替死鬼」,但這個利己思維由於失憶症原則的運作而使得「一為全、全為一」,我們實質上變成從所有人的利益點出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說道德來自一顆演化的腦,我們是否應該盲從它?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有一個很強烈的見解。誠如我們對數字分析的能力也來自這顆演化的腦,而這項能力真是糟得無以復加(在此我沒有更多篇幅可以談這個了),所以顯然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會希望能夠透過學習來補強演化結果的不足。

殺掉那個無辜的人,可以嗎?

再來談談相關與因果吧!

知識的傳播不斷在進展,我相信隨著時代演進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很直覺地判斷出相關現象不等於因果連結。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卻帶來一個潛在的災難,就是出現一群人宣稱因果關係從來無法在以相關性下手的理論分析中得到證明。

這是錯的。

『當我把自己對於肯德爾教授的研究心得發表在《石板》雜誌上時,我遭受到了一群半吊子海參的電子郵件圍攻。他們一本正經地解釋說,他們認為這類知識根本不可能成立,因為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因此因果關係永不可能確立。對這些人來說,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他們一直假裝不知道,他們的汽車停下來是因為沒油了?』

——史蒂夫.藍思博《大哉問》第172頁

所以肯德爾的研究是什麼?
上網率的提升有助於降低強暴犯罪率。
在《大哉問》第十三章中針對實證經濟計量學家如何從相關性議題中處理因果辯證有很好的詮釋。做為一位經濟學的學者(基本上也是擁護者),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義務要把這部分引介給廣大讀者。

在書中,藍思博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自然實驗」與「工具變數」的概念。它幫助無法在控制實驗環境下處理議題的經濟學家分析許多有趣而且重要的問題。我們在乎因果,但整個社會充斥的是相關現象。極端的懷疑論者不認為相關現象之中能夠看見因果,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具有良好的數學理論基礎,我們確實有可能看清深藏在社會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

上網之所以降低性犯罪率,是因為有額外的管道可以讓潛在犯罪者發洩他們的性慾。這聽起來只是一種說法,但經濟計量學企圖以數學邏輯挑戰證明。在這個部落格上過去我介紹過不少實證經濟學文獻,他們幾乎都在利用這樣的工具嘗試回答常人難以回答的重要問題。

對於那些太過忙碌而總是無法完整翻閱一本好書的讀者,我會特別建議在書店中把這個章節拿起來玩味看看。這不需要幾十分鐘,但帶來的思想激盪可謂是不對稱地巨大而有意義。同理,本書第二章針對經濟模型為何不切實際也有精湛的詮釋,值得一讀。

雖然接下來我還想談談本書中對於宗教信仰的看法,不過覺得本文篇幅已經太超過,所以就把樂趣留給大家吧!

喔,絕對不是因為我害怕內容會過份辛辣。

*本文原文發表於Alienatio.

文章難易度
EverDark
1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比起文字,人類更傾向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2 ・14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正在逐步瞭解語言學習策略如何改善腦中的聲音處理過程。

語言學習策略與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息息相關。圖/Envato Elements

以聲音來強化語言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藉由瞭解他們的聽覺神經系統來預測他們七歲時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就能預先採取行動,避免負面結果發生。

海德公園日校所使用的輔助性聽覺裝置是其中一種方法,普羅維登斯採用的穿戴式計字科技產品是另一種,默澤尼克和塔拉爾開發的聽覺訓練遊戲,以及貝納西奇研發的寶寶玩具則是提供了額外的有效途徑。

對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瞭解之後,我們就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幫助我們可以聽得更好的科技正在蓬勃發展。

了解更多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就能找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更好的方法。圖/Envato Elements

我希望看見它們成為主流,而非僅限於像海德公園日校這樣的少數地方。我有位學生是語言障礙人士,我在教學時會戴上有如項鍊的麥克風,而她所戴的輔助性聽覺裝置可以接收來自麥克風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天下課後,我跟她交換裝置,結果令我印象深刻:她站在演講廳的另一頭說話時,我可以清楚聽見她的聲音。我能想像,在嘈雜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能因這項科技而受惠,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強的語言能力對每個人都有幫助。

聽覺、閱讀、有聲書

身為一個對聲音有著各種琢磨的人,我想知道體驗聲音的新方式會對我們的聽覺神經系統產生什麼影響。我之前曾提過,我結束一天的方式大部分是由我先生唸書給我聽;但我沒有提到的是,我也會聽有聲書。這對我的聲音意識會有什麼影響?我的閱讀、說話和思考方式會有什麼變化?就理解和記憶的層面而言,聽文本和讀文本的效果似乎相差不遠。

有時候,用聽的效果可能更好。

我就發現莎士比亞筆下那些古文,比起閱讀,用聽的更能讓我理解;演員在聲音中加入諷刺、幽默或其他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聽到的內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莎士比亞浪漫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圖/GIPHY

大聲朗讀也可以提升你對所讀內容的記憶程度,我認為人類的天性更傾向於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而不是透過文本;因為在我們開始讀跟寫之前,聽覺是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來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聲書擴大了我們可以閱讀的環境,聽有聲書時我會戴上耳塞式耳機,一方面聆聽內容,一方面同時隔絕了我在烹飪(滋滋作響的洋蔥)、健身或搭火車時的背景噪音。

我期待進一步探究聽文本和讀文本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想要知道聆聽有聲書會對聲音意識的演化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人類的閱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聽覺與閱讀的關係比你想像中大——《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1 ・183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腦中並沒有專門處理閱讀相關行為的神經中樞。

閱讀並非與生俱來

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圖/Envato Elements

研究失讀症的學者沃爾夫(Maryanne Wolf)曾寫道:「閱讀從來就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生物演化的速度沒有這麼快。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後,我們的後代腦中會有處理閱讀的神經中樞,但據我所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腦中沒有[1]

但是我們確實會閱讀,這其實是借用了其他腦區來完成閱讀任務,尤其是借用了聽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當然也跟閱讀有關,但跟聽覺有關的腦區(包括掌管說話和理解口語的腦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常有人問我:「聲音跟閱讀有什麼關係?」聲音和閱讀之間的關聯並非顯而易見。

我們通常都是安靜地、無聲地閱讀,但聲音是語言的根本,而語言是閱讀的根本;透過大聲朗讀可以明確建立聲音和其書寫方式的關聯。學習閱讀時,我們必須在語言的聲音以及用來表示它們的字母之間建立連結;閱讀能力差的讀者在處理聲音時會遭遇困難[2],而聽覺處理是他們在面對閱讀時最大的挑戰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時通常是安靜無聲的。圖 /Envato Elements

聽覺與語言

語言學習有賴我們辨別不同聲音模式的能力,聽到一個句子時,我們很自然地知道字跟字之間的斷點在哪裡,下一個字的起點在哪裡;但從聲學的角度來看,字與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間隙。

音素(phoneme)融入音節(syllable)之中,音節又融入字詞(word)之中,如此一來,字詞之間無聲的間隔不見得會比連續語言中單一個字詞裡的無聲間隔(譯注:指單一字詞中音節與音節之間的間隔)來得長(通常更短)。

不過,有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舉例來說,在英語中很少出現「mt」這樣字母/聲音的組合,所以,聽到一段包含「Sam took」在內的語句時,我們直覺地知道這並不是一個新字「samtook」。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兩天大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些跟英語有關的技巧。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薩弗蘭(Jenny Saffran)發現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接觸一種虛構的語言僅僅兩分鐘後,就學會了其中的聲音規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嬰兒在接觸一種語言兩分鐘後,就學會了聲音規則!圖/GIPHY

在神經處理聲音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神經系統得以學會辨識特定的聲音型態(pattern learning)。Brainvolts 的研究生史苟(Erika Skoe)發現,一旦受試者對虛構語言所蘊含的聲音型態感到熟悉,神經系統便會加強對泛音的處理。同樣地,當一個語言的音節在規律的序列中出現,而不是隨機出現在一串不同的音節當中時,泛音的處理也會受到強化。

然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無法學會擷取這些隱含在語言中的規則,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聽力損失的兒童身上,他們面對需要辨識語言中特定聲音型態相關的語言任務會有困難;此外,自閉兒在接觸這類人工語言時,腦中活動會出現與一般人不同的獨特模式。

另一方面,雙語及音樂訓練則可以強化對聲音中特定型態的處理。

註解

  1. 西元前四世紀的人腦中也沒有處理閱讀行為的神經中樞,當時柏拉圖對印刷術抱持懷疑態度,他擔心這會妨礙記憶:「如果人們學會了這個(指文字符號的書寫),就會在靈魂中植入健忘,他們將停止鍛鍊記憶,因為他們將依賴書面文字,不再從自身內在召喚記憶,而是靠外在的符號。」
  2. 閱讀跟視覺有關(或觸覺,如點字印刷),這一點無庸置疑。造成讀寫障礙的原因,在視覺上主要是對動作、時間變化訊息的掌握有缺陷,而不是顏色或空間感知出了問題。讀寫障礙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眼睛疲勞或視覺扭曲的問題。然而,儘管閱讀和視覺有明顯的關聯,但聲音處理似乎跟閱讀有更大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2
5

文字

分享

0
2
5
習以為常的背景噪音,可能對大腦產生傷害?——《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09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再那麼漫不經心的看待日常的喧囂。

喧囂的城市由各種聲音組成。圖/Pexels

這些噪音並沒有達到或超過一般所認定的「危險」程度,它們不是新奇的聲音,也不是令人提高警覺的聲音,而是一些持續不斷的聲音,並且它們的聲學特質隨著時間推移後通常還能保持一致。因此,這些聲音傳遞不了多少訊息,它們大部分被視為「背景噪音」,所以經常遭到我們忽略。

不容忽視的背景噪音

我們不去聽這些聲音,但我們是真的沒聽到?或者我們只是在一種持續警戒的狀態下過活?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聲音消逝後才發現它的存在。

常見的例子有空調壓縮機的運轉聲,或是卡車怠速時的引擎運轉聲,等空調的壓縮機結束運轉循環或卡車引擎關閉後,我們才突然「聽見」了寂靜,然後長舒一口氣,短暫地陶醉在這份平靜裡,直到聲音再次響起或被其他擾人的聲音所取代。

如果我們的耳朵沒有因此受損,而多數時候也可以不去理睬這些聲音,那麼我們還需要關心這樣的噪音所帶來的困擾嗎?科學給我們的答案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確實該注意這些聲音,並且為我們的大腦感到擔心。

我們該注意背景噪音,並為大腦感到擔心。圖/Envato Elements

暴露於中等程度的噪音後,聽力閾值屬正常的人可能會在有噪音的環境中出現難以理解語言的情況。除此之外,嘈雜的環境本來就有許多跟聽力無關的負面影響,但這種情況卻時常被低估。

長期暴露在噪音下如住在機場附近,會導致人們感受到整體生活品質的下降、感受到壓力增加並伴隨著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量增加、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產生問題、難以執行有挑戰性的任務,甚至會導致血管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一年因噪音暴露及其帶來的間接影響(如高血壓和認知表現衰退)而生病、引發殘疾,或早逝的人數相當驚人。

噪音使專注力下降

噪音還會對學習和專注度產生干擾。

在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根據教室所在位置是學校鄰近繁忙的高架鐵路的一側,或是位於可屏蔽火車噪音的另一側,學生的閱讀測驗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教室位於嘈雜側的學生閱讀能力落後同儕三到十一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噪音對學習和專注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圖/Envato Elements

發現噪音有這般影響之後,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在學校附近的鐵軌上鋪設了橡膠墊,教育局則是在環境最嘈雜的教室裡加裝了減噪建材,這兩項措施共計將噪音強度減少了 6 至 8 分貝,之後,不同教室間學生閱讀測驗的差異很快就消失了。

噪音造成的影響不只局限於聽覺相關,或是語言相關(如閱讀)之類的任務。有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執行追蹤視覺物體的任務:用滑鼠跟著螢幕上一顆會動的球移動,與此同時,螢幕上還有其他動來動去的球。執行這項任務時,因為職業關係而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受試者遇到較多困難,尤其當任務搭配著隨機出現的噪音時更是如此,這些受試者的反應比較慢,無法緊跟著目標球。

睡眠凶手

在《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一書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睡眠科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提到,缺乏良好的睡眠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睡眠品質,並降低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圖/Envato Elements

睡眠逐漸被視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以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睡眠的影響;噪音是阻礙一夜好眠的最大凶手。噪音,甚至是音量極低的噪音,會破壞睡眠的品質,導致我們醒著的時間變多了,醒來的時間也提早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促使身體產生動作、從睡眠中醒來,以及心跳速率變快。交通噪音會縮短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即做夢期)和慢波期(slow-wave,即深眠期),並降低夜晚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